「我的扶貧故事」從貧困戶到「村幹部」|長順縣打朝村村主任助理...

2021-01-13 天眼新聞

我叫黃崇海,是土生土長的長順縣代化鎮打朝村人。初中畢業後外出打工幾年,2016年時因母親身患心臟病,夫妻兩人商量在家發展養殖,順便照顧母親和年邁的爺爺奶奶,可時間不久,奶奶和母親不幸病重去世,我陷入了悲痛之中。

面對生活的壓力,我漸漸失去了信心,2017年10月的一天,精準扶貧的「春風」吹到我家,時任縣委常委、縣委組織部部長冉崇永和村幹部到我家走訪,了解我家致貧原因,幫我清理發展思路,實施精準之策,不斷交心談心。  在交談過程中,冉部長問我:「小夥下一步你有什麼打算?」  「我想養豬,但是沒有錢。」我說。  冉部長和村幹部回答到:「你可以貸款,我們幫你申請一個養殖黑豬小項目。」在跟他們一番對話後和他們不斷地鼓勵下,讓我一下子振奮了起來。  2017年11月,我申請了3萬的項目資金,開始修建豬舍,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豬舍已建設完成,經過一番消毒,富之源公司幫我投了100頭黑豬,幾個月餵養後,順利出欄,掙了4萬左右的錢,讓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走訪貧困戶

在成功發展養殖後,我家裡的日子越過越好,由於村裡空缺主任一職人手不夠,叫我去幫忙,加之我也想為村裡做點事情。經過村委多次考察,2017年11月11日,我正式到村委會上班,成為打朝村主任助理。  第一天,我一晚沒合眼。在想如何更好帶動村裡發展,養殖場選在哪裡?去哪裡學技術?失敗了怎麼辦?......無數個問題和無數可能出現在我的腦海裡,整整糾結了一晚上。於是,我在心裡對自己說:「只有努力去幹,才會有結果,是時候跟貧窮打一場硬仗了。我能到村委會做事,是組織對我的信任,我一定好好的幹。」  如何帶動村裡發展?一定得為村民謀就業,積極發展產業,養豬、種蔬菜等等。有幸的是好政策好項目在我村落地了,發展起了蜂糖李種植,其管護也為農戶增加了收入。  後來,我又積極實施基礎設施建設,給組上改善了人居環境後,打通了白巖組的串戶路,組上老人對我說:「我們組上水泥路終於通到家了,真好!」「不光我們組上好,今後全村都會好,大家都會過上小康生活。」我對他們說到。  在村委會工作中,我跟其他村幹部挨家挨戶大排查,不漏評,精準核實貧困戶;對老弱病殘戶採取低保兜底,保障其經濟收入達標;對大病戶採取申請臨時救助措施,不讓他們返貧;對懶惰人群,從思想上找出他們「貧」的根源,動員他們去打工,從而保障他們的經濟收入來源,摘掉貧困的帽子;對有意創業的貧困戶,鼓勵他們創業,幫助他們申請「特惠貸」,減輕他們的經濟壓力,幫助他們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   我深感今後的任務更重,路更遠,我只想更多地為打朝村群眾出力、謀福,共同走上小康之路。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沈長志

編輯梁珍情

編審王璐瑤韋一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披星戴月,扶貧路上的那些事|長順縣四寨村脫貧...
    我叫陳昌榮,是四寨村會副主任,也是一名四寨村攻堅隊隊員。幾年過去了,現在作為一名攻堅隊隊員,沉澱下來回憶自己的脫貧攻堅路程,內心很充實,也很自豪,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農村工作,更與村民們結下了濃厚的情誼,今天我把我在脫貧工作中的一些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單車少年」丨織金縣化起鎮大山村駐...
    我叫蓋家春,2015年11月參加工作,2017年9月入黨。2016年3月至2020年2月,在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化起鎮大山村任駐村幹部,2020年2月到桂果鎮工作。期間,我和貧困戶之間有過爭執,有過爭吵,但我們都沒有放棄彼此,那份情更濃,那份愛更深。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我更加堅毅丨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
    自走進扶貧工作站的那一刻起,我便默默起誓,用自己小小的身軀迸發出最強大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4年的攜手奮進與不離不棄見證了我與金堡人民的不解情緣。宣傳農村消防安全知識秋冬時節的溪頭村濃霧鎖山頭,冰雪罩大地,28個村民小組偏遠而分散,這特殊的地理環境給扶貧工作帶來了不少的困難。  初到溪頭村我常常念不全28個村民小組的名稱。
  • 「我的扶貧故事」在「大路」上跑出扶貧加速度︱德江縣煎茶鎮大路...
    接到住村通知當天,我沒有絲毫猶豫和苦悶,只有服從和執行。簡單和家人說明情況後,便匆匆收拾行裝入住大路村。   大路村,距鄉鎮政府所在地8公裡,轄12個村民組,現有戶籍人口539戶1705人。全村有黨員21名,建檔立卡貧困戶55戶234人。
  • ...從貧困戶子女到幫扶幹部丨劍河縣岑松鎮南高村駐村幹部吳永健
    我叫吳永健,是劍河縣岑松鎮南高村的駐村幹部。  我出生於農村,是貧困農民的兒子,因母親不幸患有重病,家裡所有積蓄都用於四處求醫,加上當時本人亦在上學,這使原本並不富裕的家庭變得窮困潦倒。  但幸運的是,我家被評為貧困戶後得到了國家脫貧攻堅政策的大力幫扶,在幫扶單位、幫扶幹部的幫助下,我順利畢業並進入檢察院工作成為一名檢察幹警。  我深知脫貧攻堅、扶貧工作任務的遠大意義,所以當聽到縣組織部派幹部下沉農村的消息後,我第一個主動報名,申請前往基層一線開展幫扶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下決心啃下扶貧「硬骨頭」|開陽縣金鐘鎮茅坡村駐...
    我叫楊紅,是開陽縣稅務局的工作人員。2019年,我被選派到開陽縣金鐘鎮茅坡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茅坡村是開陽縣偏遠山村之一,山高坡陡、地少人多。村裡共有8個村民組360戶,共143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23戶69人。
  • 「我的扶貧故事」真心實幹助脫貧丨興仁市巴鈴鎮大普村第一書記趙...
    2018年,我幫助他家爭取到了危房改造項目,他的住房給解決了。然後,我們幫扶的重點放在了教育上。  由於家庭的特殊情況,他的大孫子劉大財性格比較孤僻內向,多次做思想工作以後,村主任把孩子送到我們學校。希望通過三年的中職學習,真正達到職教一人,脫貧一家,改變他的家庭面貌,讓劉大財能夠有一技之長,把家撐起來,這個是我們村支兩委以及駐村工作隊最大的願望。
  • 「我的扶貧故事」與貧困戶手拉手,心連心丨鎮遠縣都坪鎮扶貧工作站...
    我叫龔永慧,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都坪鎮扶貧工作站的一名基層幹部。2016年10月,因為工作需要,我成為了天印村包組團隊的一名包組幹部。天印風景宜人,茶香飄散在空氣中,沁人心脾。第一次趕往天印村半坡組與貧困戶見面,是雨天,組長洪加美告訴我,只要一下雨,去半坡組就只能走路爬山,隨後,我們在小賣部買了雨鞋,立刻出發了。「咦,是龔妹和劉主任啊,冷沒哦?快點進屋烤火。」「沒事的,伯媽,我們來看你們哈,天冷了,拿點厚被子和厚衣服來,快來試試合身沒。」
  • 「我的扶貧故事」20多年的努力,終究沒有白費|江口縣官和鄉江溪屯...
    我叫胡萬國,今年48歲,是貴州省銅仁市江口縣官和鄉江溪屯村黨支部副書記、村委會主任。1996年,我23歲,得到父老鄉親的信任和支持,我有幸當選為村委會主任,一幹就是20多年。  當時,江溪屯村路差難行、產業落後、群眾矛盾較多、幹群關係不太和諧。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南嶺的故事丨三都水族自治縣鳳羽街道南嶺村...
    根據工作隊工作安排,我作為老駐村幹部,熟悉村情,故擔任南嶺村工作隊精準管理專班組組長,負責全村的精準管理工作。作為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成員,我嚴格按照「一宣六幫」開展幫扶工作。在我的帶領下,村支兩委班子成員不斷提高發展能力,大力推進「黨員創業帶富工程」,提高農村黨員帶頭致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能力。我還幫助支部制訂了黨員發展計劃,做好發展黨員工作,努力把農民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作為一名普通網格員,我所負責的網格是南嶺村龍燈組,全組人口共43戶200人,其中貧困戶28戶143人,非貧困戶15戶57人。
  • 「我的脫貧故事」窮則思變,好政策指引好方向|黔西縣谷裡鎮新陽村...
    我叫汪倫友,今年49歲,是黔西縣谷裡鎮新陽村三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家裡五口人,之前由於三個孩子都在讀初、高中,開銷較大,但家庭的唯一收入來源僅靠種植傳統農業為主,入不敷出。後來國家扶貧政策出臺,經過政府的多番考察和實地走訪仔細研究,2013年我家被評為了谷裡鎮新陽村的貧困戶。
  • 巾幗風採:儲文娟 心繫貧困戶 當好扶貧人
    儲文娟200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2011年大學畢業後就到鄉鎮工作。曾在多個崗位鍛鍊,工作以來一直兢兢業業,幹一行愛一行。2019年6月,為加強扶貧工作力量,她被緊急調入鎮扶貧辦。此前領導徵求她意見時,她也深知扶貧工作任務重、壓力大,但她義無反顧服從組織安排,走上了扶貧崗位。
  • 「我的扶貧故事」貧困村發生了蛻變丨大方縣八堡鄉海龍村駐村幹部...
    我叫汪磊,是畢節市大方縣文體廣電旅遊局的一名工作員,2018年3月,根據組織安排,我來到了二類貧困村八堡鄉海龍村,開始了我的駐村工作。初到海龍村,我準備首先熟悉村情、了解民意。在海龍村第一書記曾毅的帶領下,我們挨家挨戶走訪。
  • 周廉高:用心用情扶貧 貧困戶眼中的「高隊長」
    扶貧隊長周廉高走訪肖嗣周。紅網時刻4月24日訊(通訊員 陳勇 謝新陽 視頻剪輯/湯思柔)「高隊長,你來啦,真的太感謝你了」看見扶貧隊長周廉高登門走訪,郴州市桂陽縣舂陵江鎮十字村貧困戶肖嗣周熱情地迎了上去。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扶貧的小劉「哥哥」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
    「小劉哥哥,快進屋來坐坐」,這是每次我遇到川洞村民時他們對我開口的第一句話。我叫劉常茂,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駐村幹部、網格員。川洞村是仰阿莎街道辦事處辦所轄7個社區和11個村中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全村人口為苗族,我負責的第一網格是一、七兩個村民小組,有46戶,199人,其中貧困戶22戶98人。川洞村的青壯年基本外出務工,留在村裡的都是老人和小孩,老人們便按他們習慣喊自家兒子「哥哥」加上我的姓稱呼我為「小劉哥哥」,這類似於他們對自己兒子乳名的稱呼,這種稱呼我感覺到他們與我之間如同一家人,好親切。
  • 「我的扶貧故事」把汗水揮灑在「長幹山」上丨貴州省農科院現代所...
    萬煒(左)檢查有機高粱育苗情況  初到長崗鎮,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各村農業生產情況。我發現大部分村雖然都有有機高粱產業作為主要產業支撐,但其他配套產業缺乏、農戶種植觀念落後的現象普遍存在,尤其高海拔地區農業發展基礎尤為薄弱。
  • 「我的扶貧/脫貧故事」貴陽城投集團劉新華:牽線搭橋 籌來鄉村幫扶...
    我叫劉新華,駐村之前,我在貴陽城投集團屬下子公司資產經營公司資產經營管理部擔任經理職務。從 2018 年起,我被市委組織部先後派駐到開陽縣南龍鄉中橋村擔任駐村幹部、開陽縣宅吉鄉官莊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在近 3 年的駐村生活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官莊村。當時的官莊村屬於國家級貧困村,全村共 18 個村民組,總人口 3532 人,其中貧困戶 59 戶 208 人。
  • 「我的扶貧故事」從育人園丁到第一書記的蛻變丨龍裡縣龍山鎮金星...
    我叫陳仕國,2017年3月,我受縣教育局選派到龍山鎮金星村任第一書記,乍然的身份轉變讓我有些無所適從。然而面對金星村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農民增收條件差,致富門路少,脫貧難度大的現狀,我第一時間轉變身份,投入到工作當中。
  • 「我的扶貧故事」看到村子的變化,一切都值了丨黎平縣水口鎮控洞村...
    我叫松秉龍,在控洞村駐村幫扶已有4年,控洞村溝深路陡、偏遠封閉、山多地少、資源匱乏,是個貧困村。在2013年底進行的扶貧對象識別中,全村共有貧困戶112戶512人,貧困人口佔村裡總人口的38.26%。由於發展無望,村裡一些有能力的人紛紛外出謀生,留下來的主要是老人和兒童。
  • 徵文範文:我的扶貧故事5篇
    為貧困戶選準脫貧致富的個性化產業,以短、平、快項目入手,確保扶持一戶、脫貧一戶,不脫貧不脫鉤。切實做到了真心實意為村子找出路;想方設法為百姓添產業。我以村為家,把貧困戶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利用單位優勢協調社會資源,大力宣扶貧相關政策;我緊盯政策,因村立項,爭取資金為基礎設施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