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萬煒,是省農科院現代農業發展研究所的一名科技人員。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間,我在仁懷市長崗鎮人民政府掛職科技副鎮長。 長崗鎮位於仁懷市最南端,地處高寒山區,土壤貧瘠、破碎,山多田少,歷有「長幹山」之稱,轄仁懷市僅有的兩個省級深度貧困村,是仁懷市貧困程度最深的鄉鎮。
萬煒(左)檢查有機高粱育苗情況 初到長崗鎮,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各村農業生產情況。我發現大部分村雖然都有有機高粱產業作為主要產業支撐,但其他配套產業缺乏、農戶種植觀念落後的現象普遍存在,尤其高海拔地區農業發展基礎尤為薄弱。作為分管農業工作的科技副職,我深感責任重大,第一時間邀請專家開展農業技術培訓,為中藥材、養殖等產業提供技術支持;另一方面,積極爭取項目和資金支持,大力推廣有機高粱地膜覆蓋移栽技術,建設標準化育苗大棚,提高高海拔地區有機高粱產量。
萬煒(左)走訪貧困戶 掛職期間,我先後擔任堰塘坎村和堰頭村帶村領導和脫貧攻堅作戰組組長,著力抓兩村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居環境改造。我帶領駐村工作組和鎮村幹部跑遍了家家戶戶,認真研判每家每戶的短板問題,為農戶實施危房改造、「三改」、透風漏雨整治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實現不愁吃、不愁穿,住房、醫療、教育和飲水安全保障,2019年堰塘坎村121戶365人、堰頭村70戶221人順利實現貧困人口全員脫貧。
萬煒(右二)檢查貧困戶危房改造建設情況 在我第一次走訪小蔡家時,迎面見到一個年輕小夥,心中本是無甚感受的,但經過深入了解才知道,他父親去世,母親改嫁,自己又患上了間歇性精神疾病,只能寄住在隔壁叔叔家中,我看著這個和我年紀相仿的小夥,心中思慮萬千。隨後我召集作戰組商議,陸續為其實施了危房改造,申請了低保,同時又幫助他爭取了村級公益性崗位,解決了他的生活困難。在之後的日子裡,每當我在路上碰到他或者到他家中走訪時,他臉上總是洋溢著燦爛的笑容,熱情地與我們交談,我知道他心懷感恩並且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長崗兩年,我奮鬥在脫貧攻堅的偉大事業中,感受到了扶貧任務的艱巨,見證了長幹山的蛻變。這兩年的扶貧工作讓我學到了很多,也成長了很多,更是收穫了很多,這段經歷將始終是我人生彌足珍貴的記憶。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維維
編輯 張良勝 編審 楊儀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