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把他鄉當故鄉 他鄉待我如閨女丨劍河縣觀麼鎮...

2021-01-08 天眼新聞

「打贏脫貧攻堅戰使命光榮,是時代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擔當,很慶幸,我參與了脫貧攻堅這場偉大戰役!」這是我在駐村工作筆記本上寫的一段話。

我叫楊昌豔,是劍河縣觀麼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2014年9月參加工作,工作的第三個月我就被派駐觀麼鎮平下村,至今已駐村6年。

平下村是銀杏村的一個小村。沒有水泥路、沒有路燈、沒有自來水、沒有衛生室、沒有規模產業,活動室透風漏雨,這就是我初到時的平下村,一個實實在在的貧困村。

當時,我就暗下決心要和村「兩委」一起努力摘掉頭頂上的貧困「帽子」,向全村群眾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楊昌豔(左)入戶走訪村民

有人對我說:「閨女,你能幹什麼?」

我曾經也懷疑過自己,到底能做什麼。為此,我暗下決心,要把這裡當故鄉一樣來熱愛和付出。我把村莊圖作為電腦桌面,貼在辦公室和床頭,並一戶戶走訪,生怕漏掉一戶一人。我分類建立了村情民意臺帳,和村「兩委」一起找鎮政府、找幫扶單位,一層層上報,一件件落實。

在這條扶貧路上,有著很多的故事,在此拾一以作分享。2016年,萬文海戶通過村裡開展貧困戶「再回頭」,被納進貧困戶,我成為了他家的結對幫扶人。

楊昌豔向村民宣傳政策措施

來到萬文海家中,在了解其大女兒有想棄學打工幫家裡減輕負擔的念頭後,我給她做思想工作,宣傳教育扶貧政策,打消了她棄學念頭。

萬文海家中有兩位老人需要照顧,外出務工行不通,我便建議他發展產業來實現脫貧,並找來種植大戶給他解決苗和技術問題。很快,2畝多的纈草就種起來了。

2017年,萬文海找到我,說想發展林下養雞,但是苦於沒有資金。我在給他宣傳「特惠貸」政策後,他便申請了5萬元的貸款,後來還獲得政府先建後補補貼8449元。

當年,靠種纈草和林下養雞,萬文海戶收入30000餘元,實現了脫貧。為防止他家返貧,2018年,我給他申請了護林員崗位,以及杭州市對口幫扶觀麼鎮纈草種植項目分紅。

楊昌豔給村民分發宣傳手冊

2019年,我給萬文海家申請了易地扶貧搬遷,讓他家走出了那個擁擠的老舊房,搬遷到了縣城。現在,兩個孩子都已經大學畢業,參加了工作,一家人生活很幸福。

前些天,他發信息感謝我,我撥通了他的電話,我說:「萬叔,謝謝你對我工作的肯定,你們家今天的好日子不是靠我的幫助,是靠你們一家人勤勞的雙手,是靠黨的好政策。」

他激動地說:「對對對,政策好,教育扶貧給了娃讀書的希望,產業扶貧、金融扶貧給了我脫貧致富的機會,易地扶貧搬遷給了我溫暖的家,健康扶貧解決了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感謝黨、感謝國家。」

楊昌豔與村民嘮家常了解情況

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所有駐村工作者以及村「兩委」的共同努力下,平下村於2019年實現全面脫貧,徹徹底底地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

如今的平下村,道路硬化到組到戶,實施了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環境衛生綜合整治項目、危房改造、衛生廁所改造項目,安裝了路燈,修建了衛生室、活動室、停車場、風雨橋,發展了稻田養魚、纈草種植、林下養雞、生態牛羊養殖等特色產業。

這一切,都無聲卻清晰地向人們展示著精準扶貧工作取得的成績,我有幸親自見證並參與了平下村涅槃重生的過程。

這6年的努力和付出,值得。

【人物小傳】

楊昌豔,劍河縣觀麼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2014年9月參加工作,2014年11月被派駐觀麼鎮平下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他鄉變故鄉,群眾是親人丨獨山縣基長鎮董秧村駐村...
    我叫唐婭,我與董秧村的戰貧情得從2017年開始說起,27歲的我,石阡人,大學畢業為了愛情選擇背井離鄉,來到貴州省黔南州獨山縣基長鎮成為一名基層幹部。2017年12月,因組織信任,我來到董秧村即心愛之人從小生活的地方,從此開啟扶貧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扶貧的小劉「哥哥」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
    「小劉哥哥,快進屋來坐坐」,這是每次我遇到川洞村民時他們對我開口的第一句話。我叫劉常茂,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駐村幹部、網格員。川洞村是仰阿莎街道辦事處辦所轄7個社區和11個村中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全村人口為苗族,我負責的第一網格是一、七兩個村民小組,有46戶,199人,其中貧困戶22戶98人。川洞村的青壯年基本外出務工,留在村裡的都是老人和小孩,老人們便按他們習慣喊自家兒子「哥哥」加上我的姓稱呼我為「小劉哥哥」,這類似於他們對自己兒子乳名的稱呼,這種稱呼我感覺到他們與我之間如同一家人,好親切。
  • 「我的扶貧故事」責任在肩 共創美好丨劍河縣太擁鎮烏連村第一書記...
    我叫龍登斌,劍河縣森林公安局太擁森林派出所副所長,2016年4月被選派到劍河縣太擁鎮烏連村擔任第一書記。  該村受地理環境和民族習慣影響,經濟極端落後,要想改變這一現狀,作為一名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隊長,首先就要解決村鎮交通和群眾思想。
  • 「把掛職當任職,把他鄉作故鄉」
    「3個月時間復建好受災廠房,讓我感受到蘇陝兩地親如一家的深情厚誼。」……本月22日—23日,「寧商精準幫扶,決勝全面小康」主題宣講在我市舉行,從陝西商洛遠道而來的8位宣講人,現場講述了寧商兩地扶貧協作的感人故事。本次活動由南京市委宣傳部、商洛市委宣傳部、南京市發改委、商洛市發改委聯合主辦。
  • 「我的扶貧故事」我為群眾解決了89件煩心事丨劍河縣久仰鎮東鳳村...
    我叫李榮華,是劍河縣久仰鎮人民政府黨委組織委員,2019年3月,受組織選派,我有幸到劍河縣久仰鎮東鳳村擔任脫貧攻堅隊隊長。東鳳村是由原來的東庫村和奉黨村合併而成。全村共有329戶1396人,其中貧困戶119戶505人。
  • 「我的扶貧故事」辛勤園丁 助力脫貧丨劍河縣久仰鎮久仰民族小學...
    按縣「園丁助力脫貧攻堅」的安排,我和我校20多名教師於2019年8月1日一起來到了劍河縣久仰鎮久吉村開展助力脫貧攻堅服務工作。  久吉村位於久仰鎮西南部,距縣城50多公裡,較偏僻,全寨均為苗族,是劍河縣第二大寨,至今仍保存著較為原始的自然生態和傳統的苗族文化。
  • 「我的扶貧故事」「有困難就和我說」丨劍河縣南加鎮城西社區脫貧...
    「有困難就和我說。」這是我每次和貧困戶李阿姨交談時的結束語。我叫劉守來,是劍河縣南加鎮城西社區脫貧攻堅隊隊長、網格員。李阿姨是村裡的貧困戶,家庭情況特殊。這是我思考的第一個問題。作為黨員,「從群眾中來」就是要多聽取群眾的意見,「到群眾中去」不就是要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嗎?我不能因為群眾的幾句「牢騷話」就方寸大亂,心灰意冷啊。其次,為什麼李阿姨家的工作比別家的難做?我重新對她家的家庭情況進行了解分析。
  • 「我的脫貧故事」從「不肯脫貧」到「我要脫貧」|劍河縣南加鎮雷打...
    「龍隊長,你怎麼把我搞成脫貧了,我不肯脫貧!」當時我非常生氣對村脫貧攻堅隊長龍顧文兇狠道。  我叫龍家良,黔東南劍河縣南加鎮方家村一組村民,家庭人口5人,家庭勞動力4人,2014年因學被評為貧困戶。當時我拉著龍隊長必須給個解釋。  他說,我目前在劍河縣柳川高速路務工,月工資5000元,妻子在家種田,長子外出廣西務工,月工資3000元,長女剛大專畢業,正在實習,三女讀初三。
  • 南來或北往,我終為客,客途他鄉聞鄉音
    我結束工廠兩班倒的混沌打工生活,收拾行囊,準備返鄉繼續學業。我的同學張東生發來郵件,告訴我他已向學校詢問清楚:我的學籍可以保留,我有機會回校參加第二年的對口升學考試。這是我的最後一棵稻草。此前,我已將自己放棄,成為嶺南的一具行屍走肉,在工廠車間與出租屋內飄蕩。我不斷地更換手機號,切斷了與所有人的聯繫。若不是偶然地去網吧登錄電子郵箱,我將錯過同學的郵件,或將失去最後的接受教育的機會。
  • 「我的扶貧故事」理論聯繫實踐,將論文寫在養殖場裡丨貴州省農科院...
    「我的扶貧故事」理論聯繫實踐,將論文寫在養殖場裡丨貴州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楊明舉2020-11-13 15:2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天眼新聞        瀏覽量: 986次 我要評論 我叫楊明舉,2018年1月,我作為省級科技特派員到施秉縣開展科技服務,三年來,作為一名基層科技工作者,我不斷探索符合現代農業產業的研究目標和科研發展方向,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 心若不安,縱是故鄉,亦成他鄉
    已經來不及了,硬著頭皮喊了一聲,老師竟然理都不理我,徑直走了過去。「這下該完蛋了,等著挨老師的教育吧。」「老師看到,肯定失望極了。」「要是早知道會碰到老師,我就不和這位同學一起走了。」此時心裏面那些小九九呀,可真是多,搞得自己都不能靜下來做其他的事。其實,這種情況是犯了一個極其嚴重的謬誤。妄下結論。
  • 「我的扶貧故事」只要用心就沒有脫不了的貧丨 德江縣穩坪鎮鮓魚村...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我通過查閱資料、走訪群眾,對鮓魚村有了更一步的認識。這個一類貧困村的村民主要收入靠外出務工。待在村裡的村民「等靠要」思想嚴重、鄰裡關係不和、矛盾糾紛不斷,人送外號叫「爛鮓魚」。意識到「軟體」「硬體」都是硬骨頭後,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肖旭(左三)和駐村幹部幫村裡缺勞動力的家庭插秧但是既然來了,就只能硬著頭皮幹。
  • 紮根他鄉成故鄉
    我!就是赤峰人! 我就是赤峰眾多能說的人之中的一個。 赤峰境內被國家考古界命名的原始人類文化類型有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等。境內出土的「華夏第一龍」證明赤峰是遠古中華文明的重要源流之一。在這個具有幾千年文化的土地當中,從能說到會說,我選擇了朗讀,我選擇了語言。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我更加堅毅丨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
    背著行囊,懷揣夢想,放棄大城市的繁華,我踏上了這片民風淳樸、發展後勁十足的土地——黔東南州鎮遠縣金堡鎮。  我叫劉傑,現任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站長。自走進扶貧工作站的那一刻起,我便默默起誓,用自己小小的身軀迸發出最強大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4年的攜手奮進與不離不棄見證了我與金堡人民的不解情緣。宣傳農村消防安全知識秋冬時節的溪頭村濃霧鎖山頭,冰雪罩大地,28個村民小組偏遠而分散,這特殊的地理環境給扶貧工作帶來了不少的困難。  初到溪頭村我常常念不全28個村民小組的名稱。
  • 固始網友紛紛曬自己老家,稱再過幾年只有他鄉沒有故鄉
    當背起行囊離開家鄉起記憶中多彩的故鄉,慢慢褪色成冬天的顏色,夜深人靜,月光皎潔心難平靜,莫明感傷,故鄉再也回不去了......遠在異地的固始老鄉們正如李健《異鄉人》裡的歌詞:披星戴月地奔波,只為一扇窗,當你迷失在路上,能夠看見那燈光,不知不覺把他鄉,當作了故鄉,只是偶爾難過時,不經意遙望遠方,曾經的鄉音,悄悄地隱藏......今天小編在朋友圈徵集了一組照片我們看看像不像記憶中的老家?
  • 「我的扶貧故事」小明書記:新光村很美 得讓她一直美下去!
    我是陳安明,2018年,我從平塘縣茶葉產業化發展辦公室到大塘鎮新光村擔任「第一書記」,在接到任務的那一刻,我有擔當重任的忐忑,更多的是完成未竟心願的期待,因為我跟新光村有著不解之緣。期間,我有工作壓力過大而徹夜未眠的時候,有身體疾病纏身不堪忍受的時候,有家中幼兒和年老父母無人照顧而焦灼不安的時候,但我始終沒有忘記我到新光村工作的初心使命,可以驕傲地說,親身參與脫貧攻堅工作並在其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看到貧困群眾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笑容一天天多起來,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和收穫,是我生命裡書寫的最美華章,是我人生中最高光的時刻!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單車少年」丨織金縣化起鎮大山村駐...
    我叫蓋家春,2015年11月參加工作,2017年9月入黨。2016年3月至2020年2月,在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化起鎮大山村任駐村幹部,2020年2月到桂果鎮工作。期間,我和貧困戶之間有過爭執,有過爭吵,但我們都沒有放棄彼此,那份情更濃,那份愛更深。
  • 讓人一夜清醒:故鄉容不下肉身,他鄉就可以嗎?
    1、以前我覺得成績不重要,什麼清華北大、復旦交大都只能代表學生時代的成就,工作後我才發現,努力是一種習慣,它會貫徹終身。In the past, I didn't think grades were important.
  • 「我的脫貧故事」告別過去 迎接美好未來丨劍河縣久仰鎮久仰社區...
    我叫姜進楠,男,今年17歲,是黔東南州劍河縣久仰鎮久仰社區(畢下小村)村民,也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現在是貴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酒店管理專業的一名學生。  我的家庭條件很不好,八年前爸爸不幸去世,媽媽的身體也很弱,繁重的家庭負擔壓得她更是身心俱疲。幾年的操勞,讓媽媽大病不起,不久也去世了。
  • 在《我和我的家鄉》的「鄉土情懷」營銷背後,抖音正在成為電影市場...
    鏡像娛樂原創文丨顧貞觀編輯丨張風屹《朗讀者》裡有言:「故鄉是一座橋,跨越歲月的羈絆;故鄉是一根線,牽引著不管多遠的歸人。」故鄉這個充滿哲思的議題,一直與電影創作息息相關,如國慶檔上映的《我和我的家鄉》便是一部「新時代鄉土電影」,融入了農村合作醫療、扶貧、支教、植樹造林、脫貧致富這些新時代發展的重要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