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次,和一女同學在路上走著。
不料,迎面走來一個類似班主任模樣的人。「完蛋了,就是班主任,這要是被看見了可咋整呀!」
已經來不及了,硬著頭皮喊了一聲,老師竟然理都不理我,徑直走了過去。
「這下該完蛋了,等著挨老師的教育吧。」
「老師看到,肯定失望極了。」
「要是早知道會碰到老師,我就不和這位同學一起走了。」
此時心裏面那些小九九呀,可真是多,搞得自己都不能靜下來做其他的事。
其實,這種情況是犯了一個極其嚴重的謬誤。
妄下結論。
什麼意思呢?妄下結論是指在沒有任何事實根據的情況下,產生很多消極的假設。
就像上面的那個例子,我們總是擔心別人會怎麼想,別人會怎樣認為我們,進而在這樣錯誤的情況之下,做出一系列錯誤的決策,或者擔心一些耗費精力的無用之事。
2
產生上面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兩種類型:「讀心」和「算命」。
所謂的「讀心」,就是指你以為別人在生你的氣,在某種程度上看不起你,又或者是擔心別人對你的看法。
舉個例子,你在街上和一個人打招呼,但對方沒有回應,你就會想「他是不是在生我的氣呀?」「他是不是對我有什麼成見呢?」
這樣的例子很多人可能都有過相同的經歷,在給別人(領導、同事、朋友等)發信息,許久沒有收到回復,這時就會冒出「我不重要」的念頭。
這點特別是在情侶間或者剛結婚的夫妻之間更為常見,因為總是想佔據對方。需要隨時隨地秒回信息,有叫必到等等。
要是對方許久不回復,大腦就會想「我還沒有他的工作(朋友、同事等)重要」「TA是不是和別的人好上了?」
大腦總是喜歡製造一些無來由,無意義的念頭。產生這樣的念頭,其實也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讀心」這一波操作,其實也是社交焦慮的根源。
接下來再談談什麼是「算命」。
所謂的「算命」,是指你先預測一個不太可能發生的負面結果,然後根據該預測做出決定。
什麼意思呢?算命有點類似於「我知道我會失敗,所以我壓根就不應該嘗試」這樣的心理活動。
更簡單來說,就是事先給自己找一個臺階下。
經濟學家馬爾基爾教授曾在書中提到過這樣一個事實,「投資者往往抱著虧錢的倉位不放,卻賣掉正在賺錢的倉位。」
為什麼呢?馬爾基爾教授是這樣解釋的:賣掉已上漲的股票,會使投資者實現利潤,也使他們建立自豪感。如果拋售賠錢的股票,他們會招致損失,產生懊悔的痛苦情緒。他們相信虧錢的倉位會漲起來的。
北大陳春花教授在一本書中這樣寫道:既然算命要看手掌,那就說明命運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上。
所以,不管是「讀心」還是「算命」,其本質都是同一種認知扭曲的兩個方面:在沒有事實根據的情況下妄下結論。
3
既然是「病」,咱就得「治」。
焦慮是什麼呢?焦慮只是感到了壓力,感覺力有不逮,但整體還尚可掌控。所以,對於和我一樣經常有這樣念頭的朋友,可以參考下面的方法。
這是認知扭曲導致的行為,那麼我們就應該從根源,也就是認知這裡著手。
如何做呢?
首先,我們應該考慮到所有的可能結果。
例如,若你發消息,對方長時間沒回。是不是對方在忙,沒時間看;是不是你發的信息,在對方眼中覺得是不緊急的,所以沒回;是不是對方手機靜音了,所以沒回;是不是對方沒有回無用信息的習慣等等。
針對這個問題,可以在發消息的時候提示一下對方「事情不急,你有空了回我就好」,「沒啥事兒,就想問問你在幹嘛」等等。
這樣既沒有給對方造成必須回復的壓力,也讓自己期待對方回復的心安靜下來,可以安心地去做自己的事。(時間管理,看這篇就夠了)
其次,我們要找到合適的信息量,用證據來證明,而不是關起門來瞎猜疑。
然後,既然前面我們在證明它是,接下來我們也可以找證據來證明它不是,也就是一個證偽的過程。這兩個步驟能讓我們更加全面地看到事情的真相。
最後,克服這種認知扭曲的關鍵是問問自己:
基於同樣的事實,別人是否會和你做出同樣的結論?
這能讓你知道自己現階段是否理性客觀。
結尾語:
宋元豐六年,受「烏臺詩案」影響,被貶到嶺南荒僻之地的詩人王鞏北歸京師,蘇軾前往探望,歌妓柔奴勸酒。
蘇軾問一路跟隨王鞏在顛沛流離的柔奴:「試問嶺南應不好?」
柔奴坦然答道:「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心若不安,縱是故鄉,亦成他鄉。
(配圖:月影孤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