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宣講現場。 高淳區淳溪街道供圖
「從『江南佳麗地』南京來到『深閨人未知』的商洛,他們為脫貧攻堅注入『南京力量』。」「小木耳、大產業,寧商協作的好政策譜寫出新情緣。」「3個月時間復建好受災廠房,讓我感受到蘇陝兩地親如一家的深情厚誼。」……本月22日—23日,「寧商精準幫扶,決勝全面小康」主題宣講在我市舉行,從陝西商洛遠道而來的8位宣講人,現場講述了寧商兩地扶貧協作的感人故事。本次活動由南京市委宣傳部、商洛市委宣傳部、南京市發改委、商洛市發改委聯合主辦。
商洛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深度貧困地區之一,7個縣區均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其中5個縣為深度貧困縣,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7.4萬戶57.47萬人。1996年,中央確定南京市對口幫扶商洛市,寧商結緣已有24年,尤其是2017年南京啟動向商洛派駐幹部以來,寧商攜手脫貧攻堅,至今年2月,商洛7個貧困縣區全部實現脫貧「摘帽」。
「把掛職當任職,把他鄉作故鄉,南京對口幫扶商洛工作組跨越960公裡,用心做事,用情扶貧。2019年掛職期滿,工作組組長和其他7位掛職副縣區長出於對商洛的熱愛和對口幫扶工作的不舍,全部申請留了下來。」宣講現場,商洛市電視臺主持人劉藝璇說,從機關單位到醫院學校,從田間地頭到扶貧一線,處處都能遇到他們的身影。3年多來,工作組先後引進或協助引進近50家東部企業落戶商洛,總投資20多億元,柞水縣寧商外貿服飾加工產業園、洛南溪樂谷美麗鄉村等一批產業合作項目已經成為蘇陝協作典範。
扶貧工作既要「輸血」更要「造血」,產業扶貧一直是南京對口幫扶商洛的重點。「很難想像,視頻裡正在算收入的肖青松,幾年前還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成了陝西省勤勞致富先進戶、金米村產業發展帶頭人。」柞水縣融媒體中心的王希西現場介紹,靠著高淳區掛職幹部牽頭援建的現代化吊袋木耳種植基地,金米村建起了年產木耳菌包2000萬袋生產線及配套基礎設施,藉助直播電商平臺,柞水木耳成為「網紅爆款」產品。
陝西德勝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經理何海燕創辦了洛南縣唯一一家經營脫水蔬菜的企業,發展初期困難重重。2017年,江寧區到洛南縣掛職幹部邀請南京最大「菜籃子」眾彩物流公司的負責人前來洽談合作,打開了市場銷路。何海燕介紹,公司從小作坊變成了擁有1萬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企業現在帶動洛南11個鎮7300餘戶農民發展高山蔬菜產業,其中貧困戶有1200餘戶,群眾人均年收入達4500元以上。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扶貧更要扶智。秦淮區慧園街小學黨支部書記邵阿寧作為支教團隊組長,帶領6名組員在丹鳳縣第三小學支教15個月。「孩子們渴望有書讀,我挑了幾百本書創建了一個『寧丹書吧』,把孩子們讀書的情景發到朋友圈,一批又一批愛心圖書就從南京寄到了當地。」邵阿寧動情地說。丹鳳縣第一小學教師王怡涵講述了南京支教老師在商洛的感人故事,有老師為支教延遲婚禮,有老師帶著腿傷堅持工作,還有老師跋山涉水下鄉送教,「他們把好的教學經驗毫無保留地教給我們,讓更多的孩子受益。」
主題宣講後的圓桌對話環節,宣講人與現場嘉賓和聽眾還進行了互動,展開對話,分享兩地攜手脫貧攻堅的感悟,交流繼續深化寧商協作的願景。
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一段段寧商協作的情緣,不僅讓宣講人動情不已,更讓現場聽眾深受感動。高淳區淳溪街道扶貧辦工作人員李佳雯說,扶貧幹部在掛職期滿後都申請留任,可以說他們不再把扶貧當作任務,而是引以為豪的事業,「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我們沒法想像扶貧幹部、支教老師們的工作環境、生活條件有多麼艱苦,但正是他們的實幹苦幹、嘔心瀝血,為當地脫貧攻堅貢獻了『南京力量』。」
南報融媒體記者 李都 倪繆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