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都說赤峰人,能說是出了名的。
各位朋友都坐過計程車,與其他地區的計程車相比,赤峰的計程車師傅從你上車到下車的過程基本能把你的個人信息問個門兒清。話說回來為什麼說赤峰人能說?這可能還跟赤峰市有著遼闊的9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有關。中國國土面積為960萬平方公裡,赤峰全市總面積幾乎是中國國土面積的百分之一。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是內蒙古人口最多城市人口總數達到434萬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所在地呼和浩特市人口286萬人。在包頭這樣一個集內蒙古製造業、工業中心為一體的最大城市人口也只有265萬人。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積少。所以,在赤峰唯一的出路,就是上學。在赤峰,可能,他就是一個農村人,他自己可以不蓋房子,但是不能不讓自己的孩子上大學!我!就是赤峰人! 我就是赤峰眾多能說的人之中的一個。
赤峰境內被國家考古界命名的原始人類文化類型有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等。境內出土的「華夏第一龍」證明赤峰是遠古中華文明的重要源流之一。在這個具有幾千年文化的土地當中,從能說到會說,我選擇了朗讀,我選擇了語言。
五年前的八月,獨自一人來到這個城市讀書,看著來來往往的新生我知道我要和這個故鄉一起生活了,從進校的那一刻起開始學習朗讀,分享心得體會,在校園廣播站擔任過職務,跟他們講過所有自己知道的朗讀技巧,晉級過曹燦杯,入選過夏青杯,向評委講過一個又一個動人的詩文,後來結識了一批來自各行各業因為興趣愛好走到一起的人,每天準時進行著晨讀晚讀練習。也正是這種氛圍,這樣的親切,我們才彼此聚在一起談論著詩文也講述著自己。
大家都知道「奮鬥」的「奮」字,上邊一個「大」下邊一個「田」而在我們繁體字中上邊一個「大」字,中間一個「隹」字,下邊一個「田」字,形容鳥類振羽展翅。這是什麼意思呢?
奮鬥者有大田,想奮鬥要像鳥一樣展翅,才能奮鬥!只有窮才會想出路、 想奮鬥!還有人說民工大多是烏盟人,在貧瘠的土地出現著到處都是奮鬥的身影!奮鬥為了什麼?老人不蓋房,一年不吃幾斤肉,沒有土地, 沒有糧食,也要讓孩子上學只有學習文化才能爭得 一席之地。我大學的生活費每月保持在一千到兩千左右。其餘的花銷是自己掙來的。曾經通過媒體。給視頻配過音,每段錄音持續在三分鐘左右,每個視頻十元。後來接的多了就不再向家裡伸手要錢了。在2016年,還和在包頭認識的朋友,一起辦過培訓班招募老師。這個培訓班起初也是為了朋友的孩子。能有一個大的學習環境,招募的孩子的每一科的價格在80元左右,每天開設三門課程,有書法,聲樂,寫作等上兩節送一節。也就是每個孩子,每天的,課時費用為160元。在每周六上課一個月,有30天,為四個星期,也就是每個月的費用,收入就是9600元。這是一個可觀的收入,但是,在這種教育模式上,也可以發現很多問題,就是現在,家長所擔負的責任。他們已經把自己身上所肩負的責任視為一種負擔,以另一種方式,將責任用錢來衡量相比之下,這種教育方式,就和,上面所說的,寧可自己蓋不上房子,一年吃不上一頓肉,也要讓孩子學習,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後者更體現了一種責任,一種擔當。一種對文化的渴望,而不是把文化,作為一種負擔,把教育作為一種負擔。有數據顯示,內蒙古自治區,十年的高考狀元中,赤峰,有八人,而呼和浩特,五人,包頭五人。直到後來,我進入了老師這個行業。我教孩子們的是少兒口才,來上課的孩子有很多的,孩子表現的不是那麼自信,有的孩子是先天口齒的問題。有的是後期發音問題,他們因此而被同學嘲笑,第一節課,我對他們說起了我的老師曾經對我說過的話:任何語言都有她的美麗,要做個勇敢的孤獨者,自賞著,不要隨波逐流,別管周遭的人怎麼看你,如何笑你,一定要堅持住,努力學優雅動聽,標準規範的語言 」更多的,我看到的是,教育的弊端,我更想作為一個,語言的傳承者。做一個文字的傳承者,文化的傳承者。
再回過頭來的時候,從城市到城市經歷了五個年頭兒,他是在另一個視作故鄉的地方經歷的1835個日夜,也正是所經歷的44040小時!包頭才成就了我奮鬥之中的一個轉折點。都說赤峰人能說,而我想成為一個能說能講好故事的人 ,我的故鄉是一個能成就文化的故鄉,紅山文化深厚的文化根源,老一輩赤峰人講他們的文化通過自己的嘴自己的自己的文字,講述了解自己的家鄉。如今的我,是他們的傳承者。用他們奮鬥的基因,更好的傳播祖國的漢字文化!家鄉的文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