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鄉如風,常伴吾身,康德的墓志銘寫道: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對於西方人而言,當他們抬頭看到星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宇宙,而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抬頭看星空,第一時間想到的則是故鄉。
千年之前,被譽為「詩仙」的李白曾揮筆寫下這麼一首五言絕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如今時隔千年,依然被人傳頌,將其視為思鄉詩歌中的典範。
中國古人對於家國情懷,十分的濃厚,從最初的「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我們就可見孩子與父母不可割斷的親情,而《論語》裡也寫道「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儒家思想統治千年,孔子頗為看重孝道,他認為,子女的義務,便是在家陪伴父母,照顧父母起居,當然了,你也可以選擇出去奮鬥,但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放棄對父母的贍養。
故鄉是什麼?一個你熟悉的地方,一個你成長的童年,一個過年時的鞭炮聲,故鄉本來是沒有靈魂的,但是故鄉裡有你想見的人,有母親張望的身影,有父親佝僂的孤獨,故鄉便有了靈魂,連一片葉子的落地,都顯得與眾不同。
古人常說「男子漢大丈夫,應當在外建功立業,為國效忠」是的,哪個男人的夢想不是「醉臥美人膝,醒掌天下權」?不過我們也知道,這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也是一個遙遙無期的夢想罷了。
人生來就是孤獨的,赤裸裸的來,赤裸裸的走,帶不走人間的一草一木,而我們在人間,出生的那一刻,真正能夠讓我們感受到欣喜的,便是來自於血脈中的蠢動,那一種親情,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割捨的,星空在上,月亮彎彎。
每在黑夜降臨時,我們的孤獨格外的明顯,舉頭望明月,或許是有寄託稍許的鄉愁,所有離家的孩子都記得,在你們離開前,父母曾和你們這樣說過,在外面如果過不好,家裡永遠是你的依靠,回家來,總有一口飯吃,平淡的話語,其中的深情卻是讓人感動至深。
古人的星空情懷,也許正是抬頭望月,低頭思故鄉,要不然,他們為何會寫出那麼多,關於鄉愁的詩句譬如詩聖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人生或許有萬語千言,但是一談到故鄉,詩人也久久哽咽,江南雖好,卻不是吾鄉。
隨著年齡的增大,越來越多的人,對於家鄉,便有著越來越濃厚的感情,無論是家鄉的一草一木,亦或是家鄉的一磚一瓦,都能讓平淡的內心再起波瀾,他鄉遇故知,第一句話要問候的恐怕也是「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星空寄予了中國人許多的美好願望,蘇軾也說「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現在的月,還是千年前的月,可是現在的人,卻不是千年前的人,但是無論時間如何變化,月卻是永遠的存在,「今日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也許我們如今沒有了千年的文採風流,但是當我們抬頭看星空,那一輪皎潔的月光,卻還是同樣的情懷,家鄉是否還好,父母是否如初?
人活一生,到底追求著是什麼?恐怕各有所言,曾聽過一句話「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細細想來,實在是讓人感到可怕,名利?權勢?這或許都非我輩之追求,有一個幸福的家,安然度過人生的短短數十年,一生平安,這或許才是我們的祈求。
風月人間,一代又一代的人匆匆走過,星空,明月,夜色,還是那個星空,明月,夜色,可是人卻不同,這是喜?亦或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