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盼望著中秋節,因為不僅可以品嘗圓圓的月餅、觀賞美麗綻放的桂花,還能和一家人和和美美地團聚在一起。大人們談天說地,孩子們即使聽不懂,也知道他們臉上洋溢著滿滿的幸福。
長大後卻不太願意過這樣的傳統佳節,雖然月兒還是那樣圓,桂花依然那般香,可是生活匆匆忙忙、心情起起伏伏,腳步也不如從前那樣堅實,人生也充滿了無奈。
正如張九齡在詩中的感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有一位大曆才子也有同樣的感受,卻表達得更委婉。下面介紹的是王建中秋望月,這首七絕技法高超,最後7字更是無理而妙。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代: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王建在大曆十年進士及第,曾經擔任過陝西渭南縣尉。他和當時權勢很大的一個宦官王守澄認了本家,來往過密。詩人從對方那裡打聽到了很多外界不知情的宮廷生活情況,並以此為素材,創作了一百首宮詞。
詩人勤於筆耕,寫作水平也越來越高,有時信手拈來就是一篇佳作。此詩是王建在中秋佳節與朋友相聚時所作,詩人望月思遠,寄託深情,並寄贈給遠方的友人杜元穎。
全詩短短二十八字,抒寫中秋月色和望月懷人的心情,展現了一幅寂寥、冷清的月夜圖畫。全文想像豐富,韻味無窮,詩中雖無一字提到人物,讀者卻可想像出清宵中的望月者。
詩的大意是:庭院中月光傾瀉、一片雪白,樹上棲息著鵲鴉,秋露無聲地打溼了桂花。今夜人們都仰望高空明月,卻不知秋思之情會落在誰家?
絕句具有短小精悍的特點,詩人既希望抒寫所見所聞,又想表達內心情懷,還要有警句名言打動讀者,四句話要完成這些目標實屬不易。
首句先渲染出月照中庭、棲鴉驚飛的氛圍,「地白」二字,展現出積水空明、澄靜清冷;棲鴉,則受到了王維的「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這兩句的啟發,並用鳥兒的喧鬧襯託月夜的寧靜。
次句緊承其上,進一步渲染中秋之夜。冷露無聲,既寫出秋夜的寒涼,也透出詩人在中秋佳節遠離親人的悽涼。而桂花不僅幽香暗送,而且經過露溼,更顯得嬌豔欲滴。
秋桂每到農曆八月就傲然綻放,也令人想起月宮裡的嫦娥和桂樹。陳與義曾有詩讚美月桂,人間跌宕簡齋老,天下風流月桂花。而王建雖不說心中欣喜,而憐愛之情已溢於言表。
第三句轉而描寫月亮,詩人仰望天空中的那輪玉盤,時而凝思入神,時而遐想無邊。今夜月明人盡望,強調了一個「盡」字,詩人一定是遙想故鄉的親人也在望月懷遠,兩地相思,唯有明月可以寄託。
正如杜甫在《月夜》中所寫,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詩人以明月抒寫回憶與希望,充滿了彷徨之情,也表達了對故園的無盡思念。
但是詩歌追求含蓄形象,詩人在詩句中也沒有直抒胸臆,而是用設問句結束前篇,極寫秋思的浩茫渾涵,似虛而實,令人讚不絕口。
詩人說「不知秋思落誰家」,仿佛很在意「秋思」會隨便選擇。這種擬人手法既生動逼真,又顯得非常痴情,似乎只能是詩人可以有秋思,而天下人雖然在月夜「盡望」,卻不可搶先得到「秋思」的青睞。
縱覽王建的這首絕句,構思新穎,鍊字精準,更是無理而妙。前兩句以棲鴉、桂花渲染出一種悲怨的氣氛,後兩句雖不提一字愁苦,卻妙在思遠情深的意境、和悠然不盡的結尾。
桂影搖晃、月色茫茫,詩人的心緒也好像在秋風中不停地飄蕩。或許他想到了兒時玩伴,曾經一起在桂樹下調皮地玩耍;或許又想到了他的初戀情人,曾經在朦朧月光中相互依偎。
如今不僅情思渺渺,而且山遠水遙,唯有借明月寄相思,又恐這「情思」太隨意,不給自己傳遞信息。明月啊,想對你深情地說一句,愛一個人本來就不容易,何況還有無盡的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