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自古以來都有闔家團圓的情懷,所以每到親友該當團圓的時候,文人墨客總少不了吟詩填詞歌詠之。像重陽佳節「獨在異鄉為異客」的王維就曾寫下「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熱鬧非凡的元宵之夜歐陽修也曾戚戚然寫下「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不過在眾多節日中,要說被文人墨客描寫最多的,當屬中秋節。畢竟自古以來中秋都被視為團圓的節日,月圓人團圓,天上地下皆美滿。寫中秋的古詩詞更是數不勝數,很多都是流傳千古的佳作,就像蘇軾的《水調歌頭》,其中那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更是膾炙人口,還有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最後兩句「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至今讀之依舊讓人心有所感。
我們品讀這些中秋詩詞,會很容易發現他們在作品中都有對於圓月的描寫,似乎沒有圓月便不成中秋。那如果中秋節當天因為天氣原因,沒有月兒陪伴,那古代文人又該從何落筆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辛棄疾的這首任性中秋詞。
《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鈐》明月到今宵,長是不如人約。想見廣寒宮殿,正雲梳風掠。夜深休更喚笙歌,簷頭雨聲惡。不是小山詞就,這一場寥索。
辛棄疾創作這首詞的時候雖然是中秋節,但他身在異鄉並未能和家人團聚,而是朋友請客設宴招待他。這首詞也是在這場中秋宴會上唱和另一位友人的詞作所寫就,從標題中我們就能一窺端倪。
這首詞上闋起首兩句就交代了,好不容易到了中秋之夜,這個時候本來應該是賞月的好時候,但是明月卻失約於人,並沒有出現在天邊。這兩句開門見山地寫出了這一年的中秋沒有明月,同時也暗含著詞人對於中秋無月的失望和不滿。在筆者看來,其實這裡詞人應該也有對於和家人不能團圓的失望之情,有著失約於家人的無奈。
緊接著兩句則是詞人的想像。今夜為什麼沒有月亮呢?詞人在這裡並沒有直接描寫,而是自己腦補想像了一下,想來此時的廣寒宮殿之中,月女嫦娥正在「雲梳風掠」,所以才讓月兒失約未能出現在天邊。
下闋起首兩句則是描寫的今夜為何沒有月亮的現實原因。原來今夜無月,是因為外面大雨磅礴,烏雲滿天自然是遮住了明月。沒有辦法賞月本來已經讓詞人的心情很糟糕,但噼裡啪啦的雨聲更是惱人,詞人和友人宴會聽歌看舞想來也是極好的,奈何這雨聲讓聽歌都成了一種煎熬。
在我看來,這裡的雨聲也是詞人思念的具象化,綿綿不絕,雖然此刻的詞人是在宴會,本應歡樂,但是對於親友的思念卻讓他沒有享受這歡樂的心境,再加上這不絕的秋雨敲打著詞人的內心,詞人此時的心情可想而知有多惡劣。
結尾兩句則是描寫詞人的蕭瑟寂寞。這樣風雨交加的中秋之夜本就讓人難耐,好在還有好友能填詞唱和,這對於詞人來說也是不多的慰藉,似乎能夠讓詞人的心緒能夠平靜一些。但是最後一句「這一場寥索」又是繞回了原題,兜兜轉轉,詞人的心緒最終還是歸於空虛、寂寞之中。對於今年的中秋,詞人的失望之情已然是溢於言表。
辛棄疾這首詞寫得不可謂不任性。要知道他寫這首詞的場合是朋友請客吃飯,按理來說在這樣的場合即便是逢場作戲也要強顏歡笑才算不失禮,但是辛棄疾從頭到尾表現出的狀態就是「我不開心,我不開心,我很不開心」。這擱關係一般的人身上恐怕早就要翻臉了,甚至動手打人都有可能,想來這位請客之人該是辛棄疾的摯友,只有如此才能這般暢所欲言,坦然自己的情緒。
辛棄疾這首中秋詞,雖無一悲字,卻寫出了悲的至高境界。中秋佳節,本應一家團圓,但他只能客居異鄉,如此也就罷了,倘若有明月還能「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但奈何老天爺便連這樣的機會也用一場風雨奪去。這樣的悲愁苦悶,即便我們不能感同身受,但品讀詞人的文字也能感受到他滿溢的悲傷。
對於辛棄疾這首中秋詞,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