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中秋朋友請客,辛棄疾寫首任性詞,無一悲字卻寫出悲的至高境界

2020-11-29 美詩美文

國人自古以來都有闔家團圓的情懷,所以每到親友該當團圓的時候,文人墨客總少不了吟詩填詞歌詠之。像重陽佳節「獨在異鄉為異客」的王維就曾寫下「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熱鬧非凡的元宵之夜歐陽修也曾戚戚然寫下「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不過在眾多節日中,要說被文人墨客描寫最多的,當屬中秋節。畢竟自古以來中秋都被視為團圓的節日,月圓人團圓,天上地下皆美滿。寫中秋的古詩詞更是數不勝數,很多都是流傳千古的佳作,就像蘇軾的《水調歌頭》,其中那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更是膾炙人口,還有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最後兩句「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至今讀之依舊讓人心有所感。

我們品讀這些中秋詩詞,會很容易發現他們在作品中都有對於圓月的描寫,似乎沒有圓月便不成中秋。那如果中秋節當天因為天氣原因,沒有月兒陪伴,那古代文人又該從何落筆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辛棄疾的這首任性中秋詞。

《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鈐》明月到今宵,長是不如人約。想見廣寒宮殿,正雲梳風掠。夜深休更喚笙歌,簷頭雨聲惡。不是小山詞就,這一場寥索。

辛棄疾創作這首詞的時候雖然是中秋節,但他身在異鄉並未能和家人團聚,而是朋友請客設宴招待他。這首詞也是在這場中秋宴會上唱和另一位友人的詞作所寫就,從標題中我們就能一窺端倪。

這首詞上闋起首兩句就交代了,好不容易到了中秋之夜,這個時候本來應該是賞月的好時候,但是明月卻失約於人,並沒有出現在天邊。這兩句開門見山地寫出了這一年的中秋沒有明月,同時也暗含著詞人對於中秋無月的失望和不滿。在筆者看來,其實這裡詞人應該也有對於和家人不能團圓的失望之情,有著失約於家人的無奈。

緊接著兩句則是詞人的想像。今夜為什麼沒有月亮呢?詞人在這裡並沒有直接描寫,而是自己腦補想像了一下,想來此時的廣寒宮殿之中,月女嫦娥正在「雲梳風掠」,所以才讓月兒失約未能出現在天邊。

下闋起首兩句則是描寫的今夜為何沒有月亮的現實原因。原來今夜無月,是因為外面大雨磅礴,烏雲滿天自然是遮住了明月。沒有辦法賞月本來已經讓詞人的心情很糟糕,但噼裡啪啦的雨聲更是惱人,詞人和友人宴會聽歌看舞想來也是極好的,奈何這雨聲讓聽歌都成了一種煎熬。

在我看來,這裡的雨聲也是詞人思念的具象化,綿綿不絕,雖然此刻的詞人是在宴會,本應歡樂,但是對於親友的思念卻讓他沒有享受這歡樂的心境,再加上這不絕的秋雨敲打著詞人的內心,詞人此時的心情可想而知有多惡劣。

結尾兩句則是描寫詞人的蕭瑟寂寞。這樣風雨交加的中秋之夜本就讓人難耐,好在還有好友能填詞唱和,這對於詞人來說也是不多的慰藉,似乎能夠讓詞人的心緒能夠平靜一些。但是最後一句「這一場寥索」又是繞回了原題,兜兜轉轉,詞人的心緒最終還是歸於空虛、寂寞之中。對於今年的中秋,詞人的失望之情已然是溢於言表。

辛棄疾這首詞寫得不可謂不任性。要知道他寫這首詞的場合是朋友請客吃飯,按理來說在這樣的場合即便是逢場作戲也要強顏歡笑才算不失禮,但是辛棄疾從頭到尾表現出的狀態就是「我不開心,我不開心,我很不開心」。這擱關係一般的人身上恐怕早就要翻臉了,甚至動手打人都有可能,想來這位請客之人該是辛棄疾的摯友,只有如此才能這般暢所欲言,坦然自己的情緒。

辛棄疾這首中秋詞,雖無一悲字,卻寫出了悲的至高境界。中秋佳節,本應一家團圓,但他只能客居異鄉,如此也就罷了,倘若有明月還能「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但奈何老天爺便連這樣的機會也用一場風雨奪去。這樣的悲愁苦悶,即便我們不能感同身受,但品讀詞人的文字也能感受到他滿溢的悲傷。

對於辛棄疾這首中秋詞,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相關焦點

  • 辛棄疾的一首高中必背情詞,王國維推為至高境界,卻被誤讀了千年
    辛棄疾是一位文武全才,這似乎已經成為公論。他的詞,時而豪放灑脫,時而溫婉多情,可謂佔斷詞壇,鮮有對手。他最著名的那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因被王國維《人間詞話》所推崇,作為人生的階段性境界,被舉國的高中學子所誦讀,這就是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
  • 蘇軾的這首詞,寫人與自然合而為一的至高境界,充滿了哲理
    比如下面這首《醉翁操》詞,東坡雖然寫的是歐陽修和自然間的相和,但實際上沒有對自然真正的感悟,是無法寫出這樣境界如此之高的作品的!醉翁操蘇軾 (序長不錄)琅然,清圓,誰彈,響空山。無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風露娟娟,人未眠。荷蕢過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賢。
  • 蘇軾一名句比喻精妙,辛棄疾不服,寫出意思相反之句,亦流傳千古
    新能夠是角度新、觀點新、比喻新等等,由於人的審美觀是容易疲勞的,比如古代詩人寫月,許多人將月亮比作鉤、弓、盤、銀鏡,在那時候看來,也許十分新奇,能讓人眼前一亮,直到現在,倘若還以這些事物來比作月亮,則太過乏味,讀來沒有味道。
  • 辛棄疾元宵佳節寫下一首詞,最後一句竟成為古今治學的至高境界
    蘇軾在密州過上元佳節時,懷念故鄉吟到,「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的差異;李清照晚年避難江南,追憶故國寫下,「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的感受;李商隱來到帝王之都,天子腳下感慨「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然而,這些關於元宵節的詩詞都不足以和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相媲美。
  • 中秋未必有月圓,3首描寫中秋看不見月亮的古詩詞,讓人拍案稱奇
    詞的開篇先寫以前過中秋賞月時候的情景:「桂花飄香,美酒在杯中,月亮在天空,十分快活。」而這一次的中秋節,卻下起了大雨,紗窗被雨水打溼了,月亮也看不見了。下片詞則是說辛棄疾想要上天問個明白:「為什麼這次的中秋節沒有月亮呢?」但是結局自然是「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於是辛棄疾只能喝悶酒,只能伴隨著孤獨的紅燭,鬱悶的過完這個中秋。
  • 王國維萬字《人間詞話》12句話,無一句不美,體現人生至高境界
    但凡喜歡詩詞的人,一定讀過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王國維的「境界」是源自王昌齡的《詩格》:「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王國維的「境界說」,巧借宋代詩詞中的三個句子來比喻人生治學和事業追求的三重境界。
  • 經歷人生大起大落,李白登上高山寫首詩,20字寫出孤獨的至高境界
    到了京城,玄宗令李白供奉翰林,只是給皇帝寫詩文娛樂。這和李白文以治國安邦的理想簡直是南轅北轍。起初,他還能忍受,以期尋找機會一展所學。奈何這樣的翰林生活一直持續了兩年多,李白的年紀在古代已然屬於暮年,他可以慢慢等待,但他的理想抱負又怎麼能夠忍受這樣遙遙無期的等待。
  • 辛棄疾自己很喜歡的一個千古名句,經常在酒宴上問旁人:寫得如何
    喜歡辛棄疾,有很多理由。比如率50人闖萬人敵營的勇氣,比如至死都不改的初心,比如他那600多首詞作。除此以外,還是有他身上的那種狂傲之氣。辛棄疾的狂,是骨子裡的東西,配上一絲酒意,總是能化為令人動容的文字。
  • 辛棄疾很冷門的一首《滿江紅》,全詞僅一個愁字,卻寫出了無限愁
    由寫情到寫自己個人的情緒,再引入對家鄉的思念,解釋自己為什麼發愁。詞的下半闕中,詞人就開始直接問道:春山重疊,煙波阻隔,我們的家在何方呢?此時離家有萬裡,胸中更有無限的情愁,想對知己、家人和朋友訴說,可是卻找不到人。唐人崔塗說:「蝴蝶夢中家萬裡,子規枝上月三晚。」可是,他夢中的蝴蝶,並不肯像唐人詩作中說的那樣替他「萬裡傳夢」。
  • 宋詞裡的中秋月
    宋詞中,寫中秋節的作品約290首,其中絕大多數會寫到月亮。  宋詞裡,中秋之月首先作為一種自然客觀物象而出現,在詞中營造純淨清雅的意境。如李光《水調歌頭》:「風定潮平如練,雲散月明如晝,孤興在扁舟。」向子諲《卜算子》:「雨意挾風回,月色兼天靜。心與秋空一樣清,萬象森如影。」侯置《滿江紅》:「天闊江南,秋未老、空江澄碧。江外月、飛來千丈,水天同色。萬屋覆銀清不寐,一城踏雪寒無跡。」
  • 中秋詩詞名句賞析關於中秋節的古詩詞 您最喜歡哪句?
    賞析     辛棄疾寫過不少中秋題材的詞,但這首尤為特別。     從本詞的序言中得知,這是仿照屈原《天問》的寫法創作的一首「送月」詞。因是送月,怎麼個送法,就勾起了讀者無限的興趣。
  • 全面無一個「愁」字,卻是愁的最高境界
    全面無一個「愁」字,卻是愁的最高境界李煜在七夕節出生。那時的他還不叫李煜,叫從嘉。從嘉:從心順意、嘉和萬世,自然寄託了爺爺對他的厚望。他的字叫做重光,是因為他長相奇特——駢齒重瞳。門牙是重疊著長出來的,有一隻眼睛裡,居然兩個瞳孔!李煜本是一個風流才子,前期奢華的宮廷生活與暮翠朝紅的男歡女愛,儼然成為了李煜詩詞的風格。
  • 這個南宋詞人乃辛棄疾好友,與稼軒詞風相似,但是卻不為人所知
    南宋詞壇上,辛棄疾可謂大名鼎鼎,其對於當時詞壇的影響也很大。所以在當時,出現了不少與其詞風相似的詞人,比如劉過。這個詞人的名氣不算大,但是其詞風與辛棄疾很是相似。尤其是這首抒寫憂國傷時之慟的詞作,很是蘊藉含蓄,耐人咀嚼。且看:蘆葉滿汀洲,寒沙帶淺流。
  • 南宋詩人的這首「失眠詩」,只有28字,卻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
    第一種和第二種孤獨很心酸無奈,卻也是塵世最常見的孤獨,而第三種是很多人嚮往的境界。可惜,三千繁華,又有誰能真正看透呢?今天給大家講的這首詩也是關於孤獨的,寫於詩人被放鴿子後,只有28字,卻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
  • 歷代詩人都寫過雪花,獨岑參的雪花詩寫出了最高境界,美得醉人!
    讓我再想想,我還能想到白居易的一首雪花詩句,很有意思:「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讓我再想想,我能想到很多,譬如李煜一句:「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譬如韓愈一句:「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再譬如曹植一句:「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
  • 千古宋詞巔峰之戰,蘇軾辛棄疾半夜難眠各寫同首詞,千年難分高下
    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在兩宋時期,有李煜、柳永、王安石、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等詞人,其中最能代表宋詞的兩大文人,那當屬蘇軾跟辛棄疾了。他們兩位的水平最能代表宋詞壇最高水準了。蘇是指來自蜀中眉山的蘇軾,辛是指濟南府的辛棄疾。兩人相差了近百歲,卻一同扛起了兩宋詞壇一片天。
  • 寄託於中秋節的古詩詞,蘇東坡寫出了希望,眾人皆可賞月
    而這些日子肯定有春節,清明節,中秋節,這幾個大節,並且中秋節又是我國人民最為喜愛的節日之一了。畢竟,在上古時代的時候,就有這古代人民祭祀月神的這一種活動。而到了漢代之後,祭祀月神的活動更是慢慢的發展了起來,甚至出現了「中秋」這一個詞。而到了唐朝的時候,中秋節已經是國家規定的官方節日,由此可以看得見我國人民對於中秋節的重視。
  • 辛棄疾: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真實版,一代英豪寫出如此傷春之詞
    他的辛贊雖然在金國當官,但是愛國教育從未停止過,經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激發他長大後收復國土統一祖國的志向。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人民了無活路,不斷奮起反抗,當年辛棄疾才21歲,他組織鄉民舉起了義旗,立馬有兩千多人相應,為壯大隊伍,他帶著這兩千多人,加入了耿京的義軍,辛棄疾在軍中任掌書記,大致跟參謀長差不多。
  • 蘇軾人生最後一首詩,僅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不少人卡在第二界
    林語堂老先生用「天真的小孩」來形容蘇軾,他的人生最大不過「率真」二字,最大的率真不過就是能雖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蘇軾的一生總是能像孩子似的生活,摔倒了爬起來,不會走路了就在從新學習走路。關於人生的意義到底是啥?我想沒有比蘇軾說得更加清楚的了,不信你看看蘇軾的臨終詩,僅僅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