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很冷門的一首《滿江紅》,全詞僅一個愁字,卻寫出了無限愁

2021-01-08 暮城煙雨遙

《滿江紅·點火櫻桃》是南宋詞宗辛棄疾創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詞,該詞不是《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那種直抒胸臆的作品。

而是假託小兒女情懷,通過對江南春景美好卻易逝的感嘆,帶出對家山的思念,政治願望落空的感嘆。以此來排遣愁懷。全詞中只用了一個「愁」,卻讓人讀出無限的愁。

一、《滿江紅·點火櫻桃》賞析

《滿江紅·點火櫻桃》——南宋·辛棄疾點火櫻桃,照一架、荼蘼如雪。春正好,見龍孫穿破,紫苔蒼壁。乳燕引雛飛力弱,流鶯喚友嬌聲怯。問春歸、不肯帶愁歸,腸千結。層樓望,春山疊;家何在?煙波隔。把古今遺恨,向他誰說?蝴蝶不傳千裡夢,子規叫斷三更月。聽聲聲、枕上勸人歸,歸難得。

詞作意譯:

一株株櫻桃,紅得像著火一樣,映襯得架子上的荼蘼花,像雪一般的白。春光正好的時候,竹筍扎破了長滿青苔的地面。

燕兒帶著它的幼雛在天上慢慢地飛,好像有些力不從心。流鶯呼朋喚友地鳴叫,聲音也是低怯怯的。春天就要過去了。為什麼不肯把春愁一併帶去,卻給我留下愁腸千結。

一層一層登上樓臺,看遠處春山重疊,遮住了遠方的家鄉,詞人不禁發出「家在何方」的感嘆。浩渺煙波阻住了歸途。一腔古今的愁懷,卻要向誰去說呢?

躺在床上輾轉難眠,一直到月上三更。蝴蝶不能替我千裡託夢,子規鳥叫著「不如歸去」,可惜我有家歸不得。

古人說,開到荼蘼花事了。荼蘼花開過後,春天就結束,進入了夏季。荼蘼是白色的小花朵,它在熟透的櫻桃豔麗的色彩下更顯雪白。

櫻桃顏色鮮豔奪目,可是特別容易腐爛。這兩種植物預示著這個江南的春天,很快就會結束。在一切最美的時候,竹筍扎破了地面上的青苔。

燕子也知道春天即將過去,所以帶著它的孩子,飛得十分緩慢。流鶯叫聲怯,仿佛是在擔心自己的聲音太大,會驚跑了春光。

燕子和流鶯只是愛惜眼前的好時光,它們不像人一樣會發愁,詞人整個春天都被愁懷縈繞著。現在春天就要離開了,他仍然愁腸千結,因此怨恨春天,不肯把它製造的憂愁一併帶走。

由寫情到寫自己個人的情緒,再引入對家鄉的思念,解釋自己為什麼發愁。詞的下半闕中,詞人就開始直接問道:春山重疊,煙波阻隔,我們的家在何方呢?

此時離家有萬裡,胸中更有無限的情愁,想對知己、家人和朋友訴說,可是卻找不到人。唐人崔塗說:「蝴蝶夢中家萬裡,子規枝上月三晚。」可是,他夢中的蝴蝶,並不肯像唐人詩作中說的那樣替他「萬裡傳夢」。

入夜擁枕獨眠,耳邊倒是一直聽見子規啼鳴,「不如歸去,不如歸去」。那鳥兒哪裡知道,不是他不想歸去,而是他有家歸不得。

二、國讎家恨,身世之悲

辛棄疾出生在山東,在他出世時,那裡已經在金人的統治之下。他的祖父本來是北宋官員,因為家世所累,當初沒能南渡。但是,他心中一直懷念著故國。

辛棄疾在祖父的影響下,從少年時期起就立志收復故土。因此他二十多歲就組織了抗金義軍,又主動南歸。辛棄疾在南歸之初,曾得到抗金名將虞允文的賞識與提攜,讓他以為可以大展拳腳。

沒料到虞相早逝,後來他又投靠宰相葉衡,葉衡被罷免後,他在朝廷中因為「歸正人」的身份,一再受到「投降派」和「主和派」的打壓。

這首《滿江紅·點火櫻桃》,就是他在這一時期中處境的真實寫照。剛剛南歸時,朝廷中人當他是英雄,兩任宰相給他大力的支持,皇帝也十分信任他,可是好景不長。

網上有一句愛情格言是這麼說的:你寵壞了我,可是卻不要我了。假如不是剛開始的時候,皇帝和宰相們給了他太多的期望,他又為什麼會這樣熱情高漲呢?

他在滁州當地方官,努力開拓市場,發展商貿活動,他在江西暗中組建「飛虎軍」,隨時準備上前線打仗。他因此被人彈劾「草菅人命、用錢如泥沙」,皇帝甚至懷疑他有不臣之心。

試問,他辛棄疾為什麼會如此飛揚跋扈?還不是因為當初他南歸的時候,你們這一幫皇帝與大臣講的話太好聽。

因此《滿江紅·點火櫻桃》中的「春光」,就是指當初那些給辛棄疾希望的人和事。是它們讓這個世界看起來如此美好,同時,也讓他的心中愁腸千結。

後來,那些曾提攜他的人不在了,朝廷中的順境也變成了逆境。可是,春光為什麼不把它帶來的愁煩一起帶走呢?

櫻桃越是火紅,越是襯託出春歸去的無情。意識到這個問題後,辛棄疾感覺萬般難受。但是他依然放不下,淪陷在敵國手中的家鄉。

在南宋朝堂上,主和派完全佔了上風。他有家回不得的憂愁,找不到一個知己來訴說。於是他就特別期盼能回到家鄉,找一個能與他共情之人。

如果自己不能回去,哪怕是找蝴蝶來託一個夢給家人,在夢中聊一聊也好。可是,蝴蝶也飛不過千裡。

子規仿佛懂得他的憂愁,夜晚他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一直到睡到三更天,窗外的子規鳥聲聲叫著「不如歸去」。鳥兒哪裡知道,不是他不想歸,而是他有家歸不得。

結語

辛棄疾這一首詞作雖然沒有直抒胸臆,但是明眼人一眼能看出它想表達的意思。「點火櫻桃」,就是辛棄疾自己遭遇,而荼蘼花就是當時嚴酷的政治環境。

辛棄疾個性耿直,政治主張傾向於激烈,儘管他自己也反覆提醒自己和朋友,「說話要收斂」,但是因為與「主和派」根本利益的衝突,導致他在葉衡後,迅速遭到打擊被罷官。

最終,他被趕出了權力的中心。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辛棄疾開始到江西的上饒一帶,斷斷續續地隱居,前後時間長達二十年之久。

「點火」是形容櫻桃火紅,但是這個詞,同時也正意喻著辛棄疾自己在惹火燒身。他願意用這樣的精神去實現自己畢生的願望,但是「春要歸去」,這是「天公」下的命令,他根本無能為力。於是,他只有在一個又一個不眠的夜晚,在枕上翻來覆去地思念家鄉。

這一首詞的上半闕,無論是寫春光的美,還是寫春歸遺憾,燕子的緩慢飛翔、流鶯的怯啼,都是在寫憂愁。詞的下半闕,更是直接點出了有家歸不得的愁。因此,全詞雖然只用了一個「愁」字,但是讀來卻令知情者感到有無限的愁。

相關焦點

  • 辛棄疾很冷門的一首《滿江紅》,為送別而作,卻極為與眾不同
    今天再向大家介紹兩首冷門的送別詞,這兩首詞都是詞中之龍辛棄疾所作,奇的是兩篇俱是為送別同一個人接連而作。兩次俱都是難得的佳作,其中一首《滿江紅》尤其與眾不同。且先一一欣賞這兩首送別詞:水調歌頭·送鄭厚卿赴衡州寒食不小住,千騎擁春衫。衡陽石鼓城下,記我舊停驂。襟以瀟湘桂嶺,帶以洞庭青草,紫蓋屹西南。文字起騷雅,刀劍化耕蠶。
  • 李煜最「神」的一首詞!全面無一個「愁」字,卻是愁的最高境界
    李煜最「神」的一首詞!全面無一個「愁」字,卻是愁的最高境界李煜在七夕節出生。那時的他還不叫李煜,叫從嘉。從嘉:從心順意、嘉和萬世,自然寄託了爺爺對他的厚望。他的字叫做重光,是因為他長相奇特——駢齒重瞳。門牙是重疊著長出來的,有一隻眼睛裡,居然兩個瞳孔!
  • 辛棄疾這首經典之詞,道出了真正的「愁」,尾句更有意味
    詩詞是一個時代文化的產物,亦是一個時期詩人心緒的反映。有的詩詞大氣磅礴,有的詩詞委婉綺麗。每一首都有每一首的內涵,每一句都有每一句的情感。上到了那高樓之上,為了寫出一些新鮮的詩詞歌賦,就是無愁也要強說點愁。如今,經歷生活的風雨,才算整整嘗到了愁的滋味,才明白真正的愁事想說都說不出來的。想要講卻講不出來,話到嘴邊,卻是自我安慰的一句「還一個涼爽的秋天啊!」不得不說,如此這般的感悟,只有那些在生活中摸爬滾打的成年人,才體味得更加深刻,辛棄疾也一定是如此了。
  • 宋詞中最激情的詞牌,史上最經典《滿江紅》,嶽飛第一辛棄疾第二
    滿江紅,詞牌名,北宋新聲,柳永詞為創調之作。調名來源說法不一,一說調名詠水草。滿江紅是一種生長在水田或池塘中的小型浮水植物。秋冬時節,它的葉內含有很多花青素,群體呈現一片紅色,所以叫作滿江紅。一說調名詠江景。唐代詩人白居易《憶江南》詞有「日出江花紅勝火」之句,描繪太陽出來光照江水的美麗景象。
  • 落榜才子愁得睡不著寫首詞,無一雨字卻句句寫雨,最後5個字驚豔
    讀了志南和李清照的兩個名句,我們就能發現要寫好雨,最重要的是寫出雨中的情。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也是一首經典詠雨詞,詞名《長相思·雨》。這首詞的作者名叫万俟詠,本來北宋末南宋初的一位小文人,多年不第半生落魄,他平生存詞共27首,這首《長相思》正是其一詞成名之作。
  • 王勃一首簡單的詩,無一「愁」字卻句句寫愁,短短4句就盡展才華
    「愁」在我國歷史上的古典詩詞中沾到的比重相當大。譬如在李煜筆下的愁是那樣的多,就像一江春水一樣流向遠方,不可斷絕;王昌齡的那句「孤舟微月對楓林,分付鳴箏與客心」將遊子客居他鄉的羈旅之愁勾勒得如此悽婉;而李清照眼中的愁卻有了形狀,「綠肥紅瘦」的愁滋味有幾人能夠體會呢?在劉禹錫筆下的愁卻又是那樣的令人感動——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 辛棄疾最棒的一首詞,暗藏玄機,梁啓超稱讚: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大家對於辛棄疾的了解一般都只是知道他是個詞人,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 ,有"詞中之龍"之稱。但其實辛棄疾還是一位南宋的將領,辛棄疾的一生都在主張恢復國家統一,他的詩詞也多是流露出保家衛國的英雄主義精神。在辛棄疾留下的詩詞中,有一首詩特別棒,暗藏玄機!
  • 中國古今最有經典的12首《滿江紅》:嶽飛排名第一,當代有人上榜
    《滿江紅》,是中國古代的詞牌名。滿江紅是一種浮水植物,秋冬時節呈現一片紅色,所以叫作滿江紅。在北宋時期,《滿江紅》主要被詞人們用來寫羈旅行役、閨怨閒愁,但是並未產生什麼經典的詞作。南宋時期,嶽飛以《滿江紅》寫抗金,於是名聲大震。此後《滿江紅》就成為了中國第一愛國詞牌名,歷代以《滿江紅》寫愛國情懷的詞作數不勝數,而且名篇輩出。
  • 古詩詞中最愁的一場雨,無一愁字卻句句是愁,最後11字千古名句!
    本文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更漏子·玉爐香》,便是唐代文學家溫庭筠的一首以雨抒寫愁緒的詞作。全詞緊緊圍繞著一位思婦的離愁展開描寫,從室內到室外,從視覺到聽覺,從實到虛,無不都構成了一種濃鬱的愁境。無一愁字卻句句是愁,是溫庭筠水平很高的一首詞。下面就讓我們來欣賞一下溫庭筠的這首《更漏子·玉爐香》: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鬢雲殘,夜長衾枕寒。
  • 辛棄疾有多牛?寫一首詞,用94字囊括25種中藥材,你能找出幾種?
    辛棄疾的這首《懷古》氣勢磅礴,表達了他欲像當年劉裕那般北伐出徵的雄心壯志。他的作品,想必黃口小兒也能娓娓道來幾首。 辛棄疾在南宋可以說是文人裡仗打的最好的、軍營中最有才華的,可惜一生懷才不遇,到老也沒能見到王師定中原。而辛棄疾多有才華,他的一首《靜夜思》,融入25味中藥材,你能找到幾種?
  • 李煜的一首詞,僅4句,每一句都是千古名句,句句令人驚嘆
    李煜是一個偉大的詞人,李煜的詞,前期是以花詞派為主,大多都是溫柔的,其亡國後的詞作大多懷古傷今,但題材變廣闊了,含意深刻,但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但就是這麼一個偉人,卻僅留下30多首詞作,所以他的詞也實屬是「罕見」。30多首詞,加起來字數跟一篇小文章一樣,僅有幾千字。
  • 柳永創調,嶽飛怒髮衝冠,滿江紅精選50句
    ——辛棄疾《滿江紅.中秋寄遠》但願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辛棄疾《滿江紅.中秋寄遠》君不見周南歌漢廣,天教夫子休喬木。便相將、左手抱琴書,雲間宿。——蘇軾《滿江紅.憂喜相尋》孤負當年林下意,對床夜雨聽蕭瑟。恨此生,長向別離中,生華髮。——蘇軾《滿江紅.懷子由作》一尊酒,黃河側。無限事,從頭說。相看恍如昨,許多年月。
  • 辛棄疾的這首詞,雖寫的是愁,卻滿篇充滿著想像,經典至極
    就像是「愁」。對於現代人而言,我們通常都會直白地將令我們愁苦的這件事情講出來,從而宣洩出自己心中的愁苦。對於我們來講,這就是「傾訴」。而於古人而言,尤其是古代的文人,他們心中的愁苦,實際上也不少。同時,在他們的筆下,對於愁苦心緒的書寫,也大不相同。在李清照的詞作當中,愁是「載不動許多愁」;對於南唐後主李煜來講,愁是「一江春水向東流」,而對於辛棄疾而言,卻是「少年不知愁滋味」。
  • 落榜才子徹夜難眠寫下此詞,無一雨字卻句句不離雨,成詠雨詞絕唱
    但要寫出雨的意境,不但要夠美,還要不落俗套,難度不可謂不大。特別是在有了杜甫「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李商隱「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和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等數首經典後,詠雨要與前人媲美談何容易。然而本期要和大家介紹的這位北宋小詞人万俟詠卻做到了。万俟詠,字雅言,自號詞隱,生卒年不詳,是南宋初的一位詞人。
  • 辛棄疾: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真實版,一代英豪寫出如此傷春之詞
    但是,正史之中還真有這樣的記錄,不過男神不是三國時代的張飛,而是南宋抗金名將,史上稀罕的文武雙全之人辛棄疾。辛棄疾出生時,大宋已經成為南宋,北方已淪落金人之手。他的辛贊雖然在金國當官,但是愛國教育從未停止過,經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激發他長大後收復國土統一祖國的志向。
  • 辛棄疾醉酒後寫下一首詞,初讀捂嘴想笑,再讀卻忍不住流淚
    辛棄疾只好去到江西的上饒隱居,在那段時間寫下了很多的優秀的詞作,以此來表達自己的一片愛國之情,還有當時內心的苦悶;其中這首《西江月·遣興》寫得最感人,每一句都戳中淚點。《西江月·遣興》醉裡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 李清照寫愁很著名的一首詞,開頭14字成千古名句,至今無法模仿
    前半生,她是名動京城的天才少女,詞中句句寫自己的少女情懷,自然而美好。後半生,她是亂世中飄零的一葉孤舟,守護著自己前半生的夢想,升華成一種人生態度:堅強。然而經歷了如斯動亂,兼之年齡漸長,想要再如少女時一樣」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已經是不可能了,變成了」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簷兒底下,聽人笑語。
  • 晏幾道很傷感的一首詞,他將傷離別與思念寫進詞中,很唯美很動人
    開篇句中的「舊香」,指過去歡樂生活遺留在衣衫上的香澤,其實是詞人追憶往日與幾位女子歡樂的場景,這是詞人面對離別時愁煩心緒的根源。由此可以看出他們往日歡聚的一顰一笑凝聚著無限的快樂。此時此刻,就要離別,一時無限傷感湧上心頭。一個「惜」字飽含著詞人對舊情的深切留念。開篇句的意思是說,借著醉意拍春衫,回想著舊日春衫上的香澤 。
  • 李煜這首詞700年來無人敢仿,納蘭性德即興仿一首,開篇就驚豔
    李煜的詞被模仿了太多次了。自從他用「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來寫愁後,以江水喻愁似乎就成了一種時尚。自從他寫出了「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後,西樓月就成了兩宋文人爭相吟誦的意象。更誇張的是他的那句「小樓昨夜又東風」,僅其中一個「又」字,就讓宋元明清的文人效仿不絕。
  • 那首膾炙人口的《滿江紅》,究竟是不是嶽飛所寫
    從選材到刊印,前後歷時達三十一年,卻為何仍無此詞的記載? 對於這一點,我們需要了解的是:我國史學界經過多年實踐證實,在當前歷史研究中,從明代材料內發現大量宋人不曾記載的宋時史實,是一個普遍現象(詳情可見今從《永樂大典》殘本中抄錄的宋時史料內容)。因而從明、清著作中引用相關史料,是宋史研究資料來源的一個不應忽視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