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是一個時代文化的產物,亦是一個時期詩人心緒的反映。有的詩詞大氣磅礴,有的詩詞委婉綺麗。每一首都有每一首的內涵,每一句都有每一句的情感。
在這其中,就如同我們心中的固勢思維,總覺得哪一類詩人就是哪一類詩詞的代表,好比提到王昌齡總會想到邊塞,提到柳永,總會想到那些風花雪月。
辛棄疾也是如此。多少人是在「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豪邁軍旅生活中人認識這位豪放派詩人的,他的定位在豪放,但豪放的人,也有那柔情溫軟的一面。
就如同這首《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人們在年輕的時候,不懂得愁苦的滋味,總喜歡登高望遠。上到了那高樓之上,為了寫出一些新鮮的詩詞歌賦,就是無愁也要強說點愁。
如今,經歷生活的風雨,才算整整嘗到了愁的滋味,才明白真正的愁事想說都說不出來的。想要講卻講不出來,話到嘴邊,卻是自我安慰的一句「還一個涼爽的秋天啊!」
不得不說,如此這般的感悟,只有那些在生活中摸爬滾打的成年人,才體味得更加深刻,辛棄疾也一定是如此了。
這首詩是辛棄疾被在遭遇彈劾去職之後,賦閒在帶湖時有感而作的。在這閒居的時光裡,從便面上看,他似乎悠然自得,卻是心中愁緒萬分,無心留戀山水風光,而是整日裡思索著國家事務。
看著國事諸多,萎靡境況,他自然是無法去放過自己,本是小小的一人之身,卻要去裝下整個天下,為諸多的事情煩憂。
這首詞便是他曾經在愁緒稠密又無法排遣之際,留在博山道牆壁上的一首詞。在詞中辛棄疾用年少和如今對比的手法來體現出心中的「愁」,並以愁為線索,將心中感情傾瀉而出,得到後來很多人的強烈共鳴。
在詞的上闕,主要寫少年之愁,是「強說愁」,是為了賦新詞而「強說愁」,而下闕主要寫如今的愁,是真正深入骨髓的愁,無法排解而作詞。
這多麼像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歷程。還記得曾經年少那會,日記本中那些矯情的語句,如葬花的黛玉般脆弱,一片葉落,一陣風過,都會激起心中的漣漪,成為我們筆下的素材。
而真正等到與生活正面相撞,才發現,那些曾經的玻璃心竟然也能百毒不侵,矯情的話倒更顯得可笑,而能說出口的委屈,那根本就不算委屈。
辛棄疾亦是如此,在年少時他涉世不深,樂觀自信,更缺乏深刻的體驗,對於人們嘴裡所說的國家事務,他總樂觀的認為,金人總會被趕走的,未來也肯定是光明一片的。一句「少年不識愁滋味」,便是對曾經不知愁的感慨。
直到青年時期的他,看到中原淪陷的狀況,經歷了顛沛流離的苦難,親眼目睹了金人的殘酷可怕,他更懂得了生存的責任,也更明確了心中的志向。
但他本想用畢生精力為國效力,建功立業,卻一次次被南宋朝廷的冷漠傷害。召之即來,揮之即去,他報國無門,一腔抱負,卻只能閒居此地。
這才是辛棄疾心中最深沉的苦悶,這其中,有著許許多多他複雜的情緒,便也只能是「欲說還休」了,因為說了,大概也沒有人能理解,更解決不了問題。
這首詞的語句看似雲淡風輕,平易淺顯,尤其結尾句更有一種戲謔玩笑的感覺,可背後卻是詞人內心的波濤洶湧——是氣憤也是幽怨,是愁苦也是茫然。
原來時代的人都是如此,內心越是凌亂,表面越是雲淡風輕。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