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南宋詞人乃辛棄疾好友,與稼軒詞風相似,但是卻不為人所知

2021-01-20 老張侃詩詞

南宋詞壇上,辛棄疾可謂大名鼎鼎,其對於當時詞壇的影響也很大。所以在當時,出現了不少與其詞風相似的詞人,比如劉過。

這個詞人的名氣不算大,但是其詞風與辛棄疾很是相似。尤其是這首抒寫憂國傷時之慟的詞作,很是蘊藉含蓄,耐人咀嚼。且看:

蘆葉滿汀洲,寒沙帶淺流。二十年重過南樓。柳下繫船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黃鶴斷磯頭,故人今在否?舊江山渾是新愁。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在否 一作:在不)

這首詞題目是《唐多令·蘆葉滿汀洲》,寫於詞人暮年之時。當是時,詞人20年後重登武昌南樓,內心所想的是乃是當時的政局。自己所輔佐的韓偏胄沒有充足的準備,一心通過伐金以成就自己的「功名」,如果照此下去很有可能導致國土盡失,生靈塗炭,詞人以垂暮之身逢此亂局,內心迷茫傷感。

開篇「蘆葉滿汀洲,寒沙帶淺流」寫樓上遠望所見,也點出了當時的季節,就是秋天,「二十年重過南樓」,極言20年時光匆匆。「柳下繫船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寫過幾日就中秋了,但是自己登樓卻沒什麼興致。

「黃鶴斷磯頭,故人今在否」,下片一開始,就寫睹景思人,那些舊日的朋友,現在都在何處呢?「舊江山渾是新愁」雖然如今的江山未變,但是自己對於它的愁緒卻是一層有一層。「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想要買酒重溫少年時光,但是少年心卻早已不復存在。美酒易得,但是少年的豪情一去不復還。

劉過的這首詞,讓人想起辛棄疾的「少年不知愁滋味」,兩者所抒發的「少年心」有不同,也有不同。但是少年心卻都已遠去,再也找不回來,而面對當時殘破的江山,兩位詞人的內心卻也都在遭受著煎熬。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同是豪放派詞人,蘇東坡和辛棄疾兩人的豪放詞風有何不同?
    文|丁十二同是豪放派詞人,蘇東坡和辛棄疾兩人的豪放詞風有何不同?中國的小詞本來只是歌筵酒席之間歌妓唱歌用的,但是詞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從民間傳入士大夫文人之手,原本歌唱的小詞,不自覺便融入了他們的學識、修養和品格,於是小詞便有了新的境界。這個過程可以說是詞不斷詩化的過程。
  • 眼光有稜 背胛有負:陳亮眼中的辛棄疾和南宋風雲
    這裡,謹以此文紀念辛棄疾為首的南宋詞壇豪放派經典人物的不凡人生。在陳亮筆下,以北上抗金為己任的愛國英雄辛棄疾栩栩如生,英氣勃發,滿腹韜略,能擔當挽救亡國危機之重任。這樣一位老之將至而鬥志不衰、振臂一呼萬眾相應的濟世之才,以其才智膽力,適逢國難民危的亂世,按說正當一展雄才,幹一番大事業,但辛棄疾終於無可奈何地「可憐白髮生」。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忘辱求安,使得「真虎」至死不被重用。
  • 辛棄疾最棒的一首詞,暗藏玄機,梁啓超稱讚: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大家對於辛棄疾的了解一般都只是知道他是個詞人,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 ,有"詞中之龍"之稱。但其實辛棄疾還是一位南宋的將領,辛棄疾的一生都在主張恢復國家統一,他的詩詞也多是流露出保家衛國的英雄主義精神。在辛棄疾留下的詩詞中,有一首詩特別棒,暗藏玄機!
  • 種木十年渾未辦,換得東家種樹書,辛棄疾詩詞中這兩句有何寓意?
    一、趙昌父祝賀辛棄疾新居落成 趙昌父(1143年~1229年)名蕃,字昌父,家居南宋江南東路信州(今天江西上饒 ),他是辛棄疾的好友。
  • 我辛棄疾原來是這樣的文藝青年
    電影《辛棄疾1162》劇照 謝苗飾青年辛棄疾 《詞苑叢談》載「稼軒詞,胸有萬卷,筆無點塵,激昂排宕,不可一世」其詞之為體,無首無尾,不主故常
  • 雖開南宋一代豪放詞派的先風,卻是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辛棄疾一身劍氣,卻偏偏又有著氣吞山河的才氣。仿佛天地間的山川日月之精華,都被他一人給佔領。曾經有人評價他寫的詞作:「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所未見。」他是文士中的俠士,也是馬背上的詞人。古人云:稼軒者,人中之龍,詞中之龍。南宋的辛棄疾與北宋的蘇軾遙遙相望,開一代豪放派的先鋒。與蘇軾不同的是,蘇軾的豪邁是天然的豁達,使他把跌宕起伏的命運投入到那厚重的歷史後所產生的深沉感慨;而辛棄疾的豪邁,則是在長期的軍旅生活中和灼燒在他心頭的那束復仇的火焰衝擊而成的慷慨激昂。
  • 「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將帥之才辛棄疾
    就像人們熟悉範仲淹是文學家、政治家,卻不熟悉他也是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一樣,後人也大多只熟悉詞人辛棄疾,而不太了解戰略家、軍事家的英雄辛棄疾。值此辛棄疾誕辰880年之際,我們來仰望歷史上這位悲劇英雄,了解他的戰略思想、戰略規劃。辛棄疾36歲時曾給南宋孝宗皇帝獻禦敵十策,題為《美芹十論》,開篇說:「事未至而預圖,則處之常有餘;事既至而後計,則應之常不足。」
  • 辛棄疾委婉纏綿的詞作,描寫似水柔情的相思別怨,令人嘆賞不已
    南宋詞人辛棄疾的作品一向深受讀者的喜愛,他的詞風以豪放為主,有時沉鬱明快,有時也輕鬆詼諧。作者十分擅長比興手法,並能靈活運用各種修辭技巧,同時也融入了他的愛國情懷,讓讀者在欣賞作品時,也深受作者不屈不撓精神的感染。
  • 名師解讀丨辛棄疾《破陣子》: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破陣子》:了卻君10:54來自學學詩詞讀讀書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南宋】辛棄疾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⑵陳同甫:陳亮(1143—1194),字同甫,南宋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縣)人。與辛棄疾志同道合,結為摯友。其詞風格與辛詞相似。⑶挑燈:把燈芯挑亮。看劍:抽出寶劍來細看。⑷夢回:夢裡遇見,說明下面描寫的戰場場景,不過是作者舊夢重溫。吹角連營:各個軍營裡接連不斷地響起號角聲。角:軍中樂器,長五尺,形如竹筒,用竹、木、皮、銅製成,外加彩繪.名目畫角。
  • 南宋詞人張炎:他用備極蒼涼的詞作唱響南宋末期的時代之聲
    他的詞寄託了鄉國衰亡之痛,備極蒼涼,換句話說,他的聲音就是南宋末期的時代之聲。張炎,生於鐘鳴鼎食之家,前半生在貴族家庭中度過。公元1276年,臨安被攻陷,張炎祖父被元兵所殺,張家亦遭籍沒,從此家道中落,貧難自給,當時張炎29歲。三年後,南宋覆滅,之後張炎隱居浙東西之間。1290年,可能為赴元政府繕寫金泥字藏經而北遊元首都大都一次,次年南歸。
  • 辛棄疾被調回臨安,送別友人時,寫下這首詞,訴說心中無奈的哀愁
    人們提起辛棄疾,第一印象便是與蘇軾齊名的豪放派代表詞人。確實,在宋代詞壇裡,蘇辛可以說是兩座高峰,令後人無不仰止。但不同於和自己齊名的其他宋詞大家,辛棄疾不但是個著名的文人,更是南宋愛國將領。在他出生前,嶽飛被秦檜陷害致死,金人南下,辛棄疾的家鄉齊魯大地已被金兵踐踏多年。辛棄疾雖然是宋人,卻生活在金人統治中,親眼目睹著百姓們倍受屈辱地在金人手下苟且偷生地活著。辛棄疾的祖父雖然在金廷效力,卻經常帶著辛棄疾登高遠眺,遙望江山,告訴他目光所及之處,都應是南宋領土。
  • 今日詩詞賞析: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在南宋曾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偉磊落的議論和果斷幹練的作風,特別是力主抗戰恢復的政治主張,卻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統治階層的打擊。1181年,辛棄疾因受奸臣排擠,被免罷官,回到上饒帶湖家居,並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過著投閒置散的退隱生活。
  • 《辛棄疾.稼軒長短句》卷一
    稼軒長短句是南宋大詞人辛棄疾的作品集。稼軒是辛棄疾的號,辛棄疾藝術上與蘇軾風格近似,而並稱為「蘇辛」。共收辛詞六百二十餘首。其詞筆勢縱橫,雄健豪放,不為格律所拘,繼承了蘇東坡豪放派的詞風,並在內容和藝術上進一步開拓了詞的境界。《辛棄疾長短句》( 亦稱《稼軒詞》),是南宋大詞人辛棄疾的作品集。稼軒是辛棄疾的號。辛棄疾藝術上與蘇軾風格近似,而並稱為「蘇辛」。
  • 醉裡挑燈看劍:宋詞大咖辛棄疾,鮮為人知的彪悍人生
    嚴格意義上講辛棄疾生下來就是金國人,儘管南宋從未放棄對北方領土的收復,但也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而已。    長大後的辛棄疾學習成績優異,能文能武,和好友党懷英並稱「辛黨」,聞名於家鄉。此時一個天大的好消息傳來,令辛棄疾精神為之一振。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長江邊遭遇大敗,完顏亮本人也被叛亂的金國貴族殺死,北方各地聞訊紛紛反金歸宋。
  • 觀宋填詞76 這個詞人默默無聞 卻與歐陽修張先晏殊周邦彥相抗衡
    前言說起宋朝的詞人,估計每個詩友都能說出一大串的名字。不過,這今天說的個人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他如何能和晏殊、歐陽修、周邦彥相提並論呢?南宋的藏書家陳振孫非常欣賞陳克,在《直齋書錄解題》稱其可以和晏殊周邦彥媲美:「詞格高麗,晏(殊)周(邦彥)流亞」。
  • 辛棄疾自己很喜歡的一個千古名句,經常在酒宴上問旁人:寫得如何
    頗有意思的是,辛棄疾自己說這是模仿陶淵明,但事實上後世很多年裡,很多人都只記得辛棄疾這首詞,不記得陶公的原作。由此可見,辛棄疾是有極強的模仿能力的。這一點不只體現在這一首詞裡,他還曾模仿過李清照、蘇軾等人的作品,效果都是不錯的。第二、就是關於最後一句「知我者,二三子」到底是何人,這個問題歷來有很多爭議。
  • 語文很有趣:換個角度讀經典,將辛棄疾的家國情懷寫進高考作文
    在這個刷題的季節,考生們一定不要忘了常翻開課本看看。01豪放稼軒詞如果要論高考作文最熱的主題,「家國情懷」必然是當之無愧的。我了解到很多小夥伴都在這個主題上大量地積累素材,以備高考作文寫作的不時之需。因此,辛棄疾詞中稱他的小名,就有了很強烈的羞辱的意味。在這一褒一貶之間,辛棄疾的民族立場,家國情懷便展露無遺了。03文化信仰而在這句「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之中,有文化層面的東西,我們一般的師生是不太容易注意到的。
  • 辛棄疾為何受到歧視,歸正人是什麼意思?
    辛棄疾,南宋著名詞人,詩詞豪邁而不失婉約,殺伐之中又見生活真趣味。「八百裡分麾下之,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是耳熟能詳的詞句,從這裡能看出辛棄疾非常熟悉軍營生活,實際上,辛棄疾確實出身於行伍。01出身敵國我們往往以為辛棄疾只是一個愛國憂民的南宋悲情詞人,殊不知辛棄疾最早是立志以軍功報國的,並無意只憑詩詞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