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提起辛棄疾,第一印象便是與蘇軾齊名的豪放派代表詞人。確實,在宋代詞壇裡,蘇辛可以說是兩座高峰,令後人無不仰止。
但不同於和自己齊名的其他宋詞大家,辛棄疾不但是個著名的文人,更是南宋愛國將領。在他出生前,嶽飛被秦檜陷害致死,金人南下,辛棄疾的家鄉齊魯大地已被金兵踐踏多年。
辛棄疾雖然是宋人,卻生活在金人統治中,親眼目睹著百姓們倍受屈辱地在金人手下苟且偷生地活著。
辛棄疾的祖父雖然在金廷效力,卻經常帶著辛棄疾登高遠眺,遙望江山,告訴他目光所及之處,都應是南宋領土。
從這時候起,辛棄疾就發誓,要收復河山,還祖國統一,譜寫自己的傳奇人生。但組織起義軍,帶兵回歸南宋後,辛棄疾發現,自己一直得不到重用。當時的宋國貴族,日日醉生夢死,苟且偷安,得過且過,誰容得下一個主戰派呢?
更何況,在他們看來。辛棄疾雖然驍勇善戰,頗具威名,但畢竟從金國歸宋,終究不是自己人,不得不防。於是,皇帝讓他去各地當官,整治城鎮,維持民生。
當權者們沒想到,身為武人的辛棄疾居然將這些文官才能幹的事情完成得非常出色。他所到之處,都極有政績。
以至於朝廷將辛棄疾頻繁調度,到各地為官,好像一塊萬能的磚,補上南宋江山各處的缺處,調任次數居然高達四十多次。
就在這年復一年的調度路途中,時光流去,辛棄疾一天天地老了,收復大業依然未有半分進展。1178年的這天,他又從豫章出發,在調任回臨安做大理少卿的途中,送別友人時。
望著遠處群山,突然心底難過之情油然而生。他分不清這種情感,到底是為了離別還是別的什麼。於是,他揮筆作下了這首《鷓鴣天·送人》。
「唱徹《陽關》淚未乾」既然是與友人別離,那自然是唱別離之曲,《陽關三疊》。可尾音落下後,依舊淚痕未乾,悲痛不止。
「功名餘事且加餐。」辛棄疾勸誡友人,功名利祿都乃身外之事,唯有保重自己,多吃飯休息,才是第一要義。
這也許不單是對對方的忠告,也是對自己的自我安慰。自己一生為了建功立業,收復失地而時刻準備,卻始終不得重用,不如看開。
「浮天水送無窮樹」,詞人遠看天邊,但見水天相接,好像將無盡樹木送向不知名的遠方,景色壯麗。
「帶雨雲埋一半山。」而遠處的群山,被埋沒在烏雲細雨之中,看不真切面目。這不正像如今被朝中奸佞小人誣陷,導致始終無法上戰場帶兵殺敵的自己嗎?
「今古恨,幾千般」,詞人對朋友說,千古以來,遺憾之事,千千萬萬,數不勝數。「只應離合是悲歡?」他反問道,難道只有離別才讓人感到難過嗎?雖然是送別,理應訴些離愁別緒,但辛棄疾偏偏不這麼認為。
「江頭未是風波惡」,他悲憤交加地認為,離別並不是最苦最讓人心痛的,就像江上狂風大浪也並非最險惡的事物。「別有人間行路難!」
這句話點名了作者內心的真正所想:人世間的道路才是最為艱難,那些複雜陰暗的人心才是最為險惡,勾心鬥角的官場導致的壯志難酬,才最值得難過悲痛!
值得一提的是,這首詞寫完的三年後,41歲的辛棄疾就被彈劾罷官了。直到他死去,也未能實現一生抱負。
也許世間凡是大詩人,都有大遺憾。辛棄疾直到人生的最後一刻,也沒能在南宋成為一個大將軍,帶兵馳騁沙場,痛快斬殺敵人,維護國土邊疆安定。
如果你仔細品讀他的詞作,你會感覺到,他從始至終都未曾停止過對收復故土的渴望,懷念當年的激情歲月,以及對當權者含蓄的不滿。這份愛國熱情,震撼古今。
如果你從心底欽佩這位愛國詞人,我推薦你看一看這本《辛棄疾詞傳》,去認識這位熱血豪放的一代文豪。這套詞作,還包括《李清照詞傳》、《李煜詞傳》、《蘇軾詞傳》、《納蘭性德詞傳》和《倉央嘉措詩傳》。這些都是歷史上最具名氣的大詞人。
這套詞傳原價238元,現在活動價,只要79元,點擊下方連結就能購買。這樣的價格感受到這位大詞人對家國的牽掛,還有對田園風光的讚美,民俗人情的記錄……當真是很划算。
風趣史書結語:
此時再回頭看這首《鷓鴣天》,不禁令人扼腕嘆息。也許,正因為辛棄疾的一生懷才不遇,抱憾終身,才給後人留下了那麼多寶貴的佳作。
但對於他本人而言,也許在文學上取得怎樣的成就,都不如騎馬被槍,浴血殺賊,光復河山來得暢快淋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