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被調回臨安,送別友人時,寫下這首詞,訴說心中無奈的哀愁

2020-12-02 風趣史書

人們提起辛棄疾,第一印象便是與蘇軾齊名的豪放派代表詞人。確實,在宋代詞壇裡,蘇辛可以說是兩座高峰,令後人無不仰止。

但不同於和自己齊名的其他宋詞大家,辛棄疾不但是個著名的文人,更是南宋愛國將領。在他出生前,嶽飛被秦檜陷害致死,金人南下,辛棄疾的家鄉齊魯大地已被金兵踐踏多年。

辛棄疾雖然是宋人,卻生活在金人統治中,親眼目睹著百姓們倍受屈辱地在金人手下苟且偷生地活著。

辛棄疾的祖父雖然在金廷效力,卻經常帶著辛棄疾登高遠眺,遙望江山,告訴他目光所及之處,都應是南宋領土。

從這時候起,辛棄疾就發誓,要收復河山,還祖國統一,譜寫自己的傳奇人生。但組織起義軍,帶兵回歸南宋後,辛棄疾發現,自己一直得不到重用。當時的宋國貴族,日日醉生夢死,苟且偷安,得過且過,誰容得下一個主戰派呢?

更何況,在他們看來。辛棄疾雖然驍勇善戰,頗具威名,但畢竟從金國歸宋,終究不是自己人,不得不防。於是,皇帝讓他去各地當官,整治城鎮,維持民生。

當權者們沒想到,身為武人的辛棄疾居然將這些文官才能幹的事情完成得非常出色。他所到之處,都極有政績。

以至於朝廷將辛棄疾頻繁調度,到各地為官,好像一塊萬能的磚,補上南宋江山各處的缺處,調任次數居然高達四十多次

就在這年復一年的調度路途中,時光流去,辛棄疾一天天地老了,收復大業依然未有半分進展。1178年的這天,他又從豫章出發,在調任回臨安做大理少卿的途中,送別友人時。

望著遠處群山,突然心底難過之情油然而生。他分不清這種情感,到底是為了離別還是別的什麼。於是,他揮筆作下了這首《鷓鴣天·送人》。

「唱徹《陽關》淚未乾」既然是與友人別離,那自然是唱別離之曲,《陽關三疊》。可尾音落下後,依舊淚痕未乾,悲痛不止。

「功名餘事且加餐。」辛棄疾勸誡友人,功名利祿都乃身外之事,唯有保重自己,多吃飯休息,才是第一要義。

這也許不單是對對方的忠告,也是對自己的自我安慰。自己一生為了建功立業,收復失地而時刻準備,卻始終不得重用,不如看開。

「浮天水送無窮樹」,詞人遠看天邊,但見水天相接,好像將無盡樹木送向不知名的遠方,景色壯麗。

「帶雨雲埋一半山。」而遠處的群山,被埋沒在烏雲細雨之中,看不真切面目。這不正像如今被朝中奸佞小人誣陷,導致始終無法上戰場帶兵殺敵的自己嗎?

「今古恨,幾千般」,詞人對朋友說,千古以來,遺憾之事,千千萬萬,數不勝數。「只應離合是悲歡?」他反問道,難道只有離別才讓人感到難過嗎?雖然是送別,理應訴些離愁別緒,但辛棄疾偏偏不這麼認為。

「江頭未是風波惡」,他悲憤交加地認為,離別並不是最苦最讓人心痛的,就像江上狂風大浪也並非最險惡的事物。「別有人間行路難!」

這句話點名了作者內心的真正所想:人世間的道路才是最為艱難,那些複雜陰暗的人心才是最為險惡,勾心鬥角的官場導致的壯志難酬,才最值得難過悲痛!

值得一提的是,這首詞寫完的三年後,41歲的辛棄疾就被彈劾罷官了。直到他死去,也未能實現一生抱負。

也許世間凡是大詩人,都有大遺憾。辛棄疾直到人生的最後一刻,也沒能在南宋成為一個大將軍,帶兵馳騁沙場,痛快斬殺敵人,維護國土邊疆安定。

如果你仔細品讀他的詞作,你會感覺到,他從始至終都未曾停止過對收復故土的渴望,懷念當年的激情歲月,以及對當權者含蓄的不滿。這份愛國熱情,震撼古今。

如果你從心底欽佩這位愛國詞人,我推薦你看一看這本《辛棄疾詞傳》,去認識這位熱血豪放的一代文豪。這套詞作,還包括《李清照詞傳》、《李煜詞傳》、《蘇軾詞傳》、《納蘭性德詞傳》和《倉央嘉措詩傳》。這些都是歷史上最具名氣的大詞人。

這套詞傳原價238元,現在活動價,只要79元,點擊下方連結就能購買。這樣的價格感受到這位大詞人對家國的牽掛,還有對田園風光的讚美,民俗人情的記錄……當真是很划算。

風趣史書結語:

此時再回頭看這首《鷓鴣天》,不禁令人扼腕嘆息。也許,正因為辛棄疾的一生懷才不遇,抱憾終身,才給後人留下了那麼多寶貴的佳作。

但對於他本人而言,也許在文學上取得怎樣的成就,都不如騎馬被槍,浴血殺賊,光復河山來得暢快淋漓吧。

相關焦點

  • 辛棄疾的這首詞,雖寫的是愁,卻滿篇充滿著想像,經典至極
    對於現代人而言,我們通常都會直白地將令我們愁苦的這件事情講出來,從而宣洩出自己心中的愁苦。對於我們來講,這就是「傾訴」。而於古人而言,尤其是古代的文人,他們心中的愁苦,實際上也不少。同時,在他們的筆下,對於愁苦心緒的書寫,也大不相同。在李清照的詞作當中,愁是「載不動許多愁」;對於南唐後主李煜來講,愁是「一江春水向東流」,而對於辛棄疾而言,卻是「少年不知愁滋味」。
  • 李煜被囚禁之後,寫下一首詞,感嘆國破家亡,訴說命運的無奈
    李煜在繼位之時,整個國家兵力衰弱,因此就南唐也一直處於被宋軍隨時攻破的危險中。國家存亡處於危難之際,身處亂世的李煜,雖然貴為帝王。但卻一直生活在巨大的恐懼之中,即使想抵抗也是強弩之末。最終南唐也沒有逃脫滅國的悲慘命運。李煜也成了俘虜,離開了自己生活一生的國家,被囚禁在異國他鄉。從一國之君淪為階下囚,時也命也悲也。
  • 辛棄疾經典的六首詞,出神入化,堪稱千古佳作,每句都是千古絕唱
    辛棄疾二十一歲時,就在參加了抗金農民起義,馳騁沙場,殊不知已過很多年,依然壯志未酬。這首詞《破陣子》好像對早年戰場生涯的追憶。當初是「沙場秋點兵」神採飛揚,而現如今「白髮生」,壯志未酬,這種對比令人無限感慨。梁啓超在《藝蘅館詞選》寫道:「無限感慨,哀同甫亦自怨也。」辛棄疾始終有著收復北方的夢想,從沒動搖,但是卻壯志未酬白髮生!
  • 過中秋朋友請客,辛棄疾寫首任性詞,無一悲字卻寫出悲的至高境界
    像重陽佳節「獨在異鄉為異客」的王維就曾寫下「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熱鬧非凡的元宵之夜歐陽修也曾戚戚然寫下「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不過在眾多節日中,要說被文人墨客描寫最多的,當屬中秋節。畢竟自古以來中秋都被視為團圓的節日,月圓人團圓,天上地下皆美滿。
  • 辛棄疾很冷門的一首《滿江紅》,為送別而作,卻極為與眾不同
    古人送別,往往設宴餞別,三五好友杯酒惜別,更兼詩詞文賦,寫滿別情。唐詩宋詞中,送別題材的詩詞就佔很大比例。而送別詩詞中名作也極多,「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等等數不勝數。今天再向大家介紹兩首冷門的送別詞,這兩首詞都是詞中之龍辛棄疾所作,奇的是兩篇俱是為送別同一個人接連而作。
  • 辛棄疾的這首詞別具一格,問了八個問題,有創新更有深度
    有一年的中秋節,辛棄疾與客人喝酒聊天,通曉歡愉,興致很高。天快亮時,客人說過去的詩詞寫月亮的很多,但是寫送月的卻少。趁著酒興,辛棄疾便躍躍欲試,於是就寫下了這首很有意思的《木蘭花慢》。這首詞模仿屈原的《天問》,在詞中提出很多問題,構思新穎,藝術上也很成熟,而且提出一個大膽的猜測,至少領先哥白尼幾百年。木蘭花慢 辛棄疾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裡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 讀辛棄疾的這首詞,如觀大河漲潮,流速由慢而疾,潮聲也由小而大
    當然,面對當時時局和宋朝文武百官的「不思進取」,辛棄疾多次流露出想要辭官歸隱的情緒,但這都是他在備受打擊後的消極之辭。比如辛棄疾在擔任江西安撫使的時候,曾經來到上饒城北帶湖地區,發現這個地方風景優美,辛棄疾於是在這裡修建了一所新居,以作為他將來隱居的場所。「稼軒居士」這個稱號,也是這時候他為自己取的,表示去官務農的意思。
  • 納蘭性德做了個夢醒來寫下這首詞,從開篇美到結尾,句句令人斷腸
    這也是文壇會有那麼多悼亡詩詞的原因。愛妻逝世十年,蘇軾仍然難以忘懷,最終寫下「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的千古名篇;而賀鑄更是時常流連在與亡妻共同居住過的房內,發出了「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的慨嘆。不過悼亡詩詞寫得最傷感的,還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
  • 辛棄疾元宵佳節寫下一首詞,最後一句竟成為古今治學的至高境界
    蘇軾在密州過上元佳節時,懷念故鄉吟到,「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的差異;李清照晚年避難江南,追憶故國寫下,「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的感受;李商隱來到帝王之都,天子腳下感慨「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然而,這些關於元宵節的詩詞都不足以和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相媲美。
  • 夜半時分,失眠的納蘭性德用一首詞,道盡心頭感傷與無奈
    可令人唏噓的是,就在這30歲的時候,納蘭性德便已經故去了。30歲納蘭性德,可以說正是風華正茂的時候。但是他這些年所經歷的事情,卻讓他這麼一個青年人,倍感傷心與無奈。在皇帝身邊任職的這幾年,納蘭性德並不快樂。我們都明白一個道理,伴君如伴虎。儘管父親是朝廷之中顯赫的權貴,母親也與皇室之人,有著非同一般的關係。但是,這仍然不能保證自己的安危。
  • 辛棄疾最神的一首詞,堪稱詞中瑰寶,4句就有兩句流傳千古
    對於這些讀書人來說,這就是他們的堅持和抱負,他們想要憑藉自己一身所學,為國家和百姓謀福祉,當然讀書人大都有自己的風骨,所以很多詩人總是仕途多坎坷。而筆者今天要為大家所介紹的這首詞,是來自「詞中之龍」辛棄疾的一首詞,這首詞被譽為辛棄疾最神的一首詞,堪稱詞中瑰寶,4句就有兩句流傳千古。《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宋-辛棄疾)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 遇到一群調皮的熊孩子,辛棄疾悟出首《清平樂》,讀完心裡暖暖的
    都說小孩是最純真無邪的,和孩子們在一塊兒時總會感受1種天真爛漫,讓我們卸下警備展露不可多得的笑臉。但若碰上了熊孩子,就不見得笑得出來了。今天要和大夥共享的就是首描寫兒童的詩詞。當辛棄疾遇到熊孩子,看見孩子們純真無邪的模樣,便悟出了這首《清平樂》,既活潑可愛又有水平。
  • 辛棄疾詞《滿江紅》:東北看驚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君莫要流淚傷心,請用詩寫下一路入蜀的美好景色:廬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陽的明月。正是梅花花開、大雪紛飛季節,務必相互勉勵莫相忘並不斷傳遞消息。一杯酒送友人離去,自古君子之交淡如水,知心朋友的離去,沒有華麗的筵席,沒有歌舞相伴,一杯酒足矣。「還自嘆:中年多病,不堪離別」這是辛棄疾在感嘆,時光流逝,從年少南歸,如今人到中年,壯志未酬,大敵當前,而志同道合的人還要離去,這叫人如何忍受這離別之苦。「東北看驚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文」,這兩句以蜀中的人物才勉勵李正之。
  • 古詩詞中的鷓鴣意象:揮之不去的愛與哀愁
    鷓鴣在送別詩中十分常見,比如唐代詩人張籍的《湘江曲》:「湘水無潮秋水闊,湘中月落行人發,送人發,送人歸,白蘋茫茫鷓鴣飛。」這是一首民歌風的樂府詩。在秋天的湘江上,天高雲淡,白蘋茫茫,一片鷓鴣在啼鳴,看著友人的帆船遠去,詩人心中不禁泛起惆悵之情。其次,「鷓鴣」用來表達自己困難的處境。在古詩詞中,常有《聞鷓鴣》一類的詩歌。
  • 蘇軾因友人侍妾一語得到啟發,作下《定風波》,感動後世近千年
    而這其中的大小事件,當屬「烏臺詩案」之難最為兇險,為此蘇軾還差點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好在之後,經過多方友人的搭救,蘇軾最終得以保全性命,不過還是免不了被貶謫至黃州三年的命運。當時的宋朝與唐朝一樣,朝中若有一人犯案,那麼他周圍的人也將受到株連之罪,甚至這種現象在宋朝更甚。所以,此次因蘇軾「烏臺詩案」而被牽連其中的相關官員多達29人。
  • 辛棄疾醉酒後寫下一首詞,初讀捂嘴想笑,再讀卻忍不住流淚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當時的南宋朝廷並沒有想過要去收復北方的失地,要去與金國開戰,這與辛棄疾的理念是產生了分歧,為此他很被調回後方,開始被人排擠和打壓,為了擺脫內心的苦悶。
  • 我甘願醉臥沙場,辛棄疾經典的詞作,開篇第一句,便豪氣幹雲
    我喜歡的,是充滿赤子之心的辛棄疾,心疼的是他字裡行間透露的愛國熱情,這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極其難得。「古來徵戰幾人回」,這是對古代將士命運的寫照,沒有人願意離家千裡,只為拼死言志,精忠報國。辛棄疾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留給後世的一首首詞都詮釋了他們當年沙場徵戰,壯志難酬,或愛國熱情。辛棄疾二十一歲是參加抗金義軍,想要收復失地,失敗後,回到南宋,安定民生,在四十二歲時被人彈劾,慘遭貶謫。
  • 54歲的蘇軾,送別好友時作佳篇,最後一句看透人生,成千古名句
    這場經歷不僅改變了蘇軾的文章風格,還改變了他的人生態度。130天的牢獄生活,令他看明白了很多。不再拘泥於提筆安天下的人生目標,蘇軾將更多的身心放在了生活上。面對眼前的人生逆旅,蘇軾放下了心中的執念,做到了隨遇而安。也是因為他受到了佛道思想的薰陶,心中也多了些許仁慈和積極的因素。蘇軾54歲那年他在杭州任職,此時的他已經到了知命之年,對待生活的態度也更加的達觀灑脫了。
  • 眼光有稜 背胛有負:陳亮眼中的辛棄疾和南宋風雲
    陳亮的這一番感慨,十分確切地概括了辛棄疾的平生遭遇,陳亮的滿懷景慕和一腔激憤正是英雄相惜。只有具有同樣心胸抱負的人,對友人的心志才能有如此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兩位力主抗金復仇的愛國志士,慷慨悲歌的豪放詞人,風華正茂、血氣方剛的耿耿青年,臨安一見便成為以天下為己任的志同道合之交。我們可以從陳亮後來的《與辛幼安殿撰》的自述中想見兩人臨安交遊的情誼之深:「亮空閒沒可做時,每念臨安相聚之適,而一別遽如許,雲泥異路又如許,……無以慰相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