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雖然在詞壇上流芳百世,但其實他的一生卻非常不如意,自己想要抗金收復失地的志向,到死都沒有完成。辛棄疾多次提出自己的抗金謀略,但是卻總是落得被貶官、被誹謗的結果。尤其是晚年,辛棄疾一直都在賦閒的愁苦中度過。
當然,面對當時時局和宋朝文武百官的「不思進取」,辛棄疾多次流露出想要辭官歸隱的情緒,但這都是他在備受打擊後的消極之辭。比如辛棄疾在擔任江西安撫使的時候,曾經來到上饒城北帶湖地區,發現這個地方風景優美,辛棄疾於是在這裡修建了一所新居,以作為他將來隱居的場所。「稼軒居士」這個稱號,也是這時候他為自己取的,表示去官務農的意思。下面這首《沁園春》,正是辛棄疾在帶湖新居將要建完時,抒發自己當時心情的一首佳作。
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辛棄疾三徑初成,鶴怨猿驚,稼軒未來。甚雲山自許,平生意氣,衣冠人笑,抵死塵埃。意倦須還,身閒貴早,豈為蓴羹鱸膾哉?秋江上,看驚弦雁避,駭浪船回。東岡更葺茅齋。好都把軒窗臨水開。要小舟行釣,先應種柳,疏籬護竹,莫礙觀梅。秋菊堪餐,春蘭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許,此意徘徊。
這首詞的上片主要抒發了作者想要棄官歸田的心情。首句便以西漢蔣詡隱居時的「三徑」和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的「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典故來表明自己的心跡。接著自嘲自己在俗世中當官,卻不去隱居,但是這裡卻不能認為是辛棄疾的真實想法,他一生致力於抗金,怎麼會「雲山自許」呢?這當然是面對現實處處被打擊後的無奈牢騷而已。
下片主要是對歸隱後未來生活的構想。但是這個構想不單單是隱居而已,從種柳(想想陶淵明,五柳先生)、竹、梅等象徵著高潔的事物來看——更可況還有屈原《離騷》中的「餐秋菊之落英、紉秋蘭以為佩」等意象的化用——辛棄疾這裡是為了表明自己的品格。而最後一句更是對自己忠肝義膽、一片赤誠的自然流露。
總體來看,這首詞上下兩片風貌迥異:上片主要寫隱居之情,猶如大河漲潮,河水流速越來越快,感情也越來越明朗;下片寫歸隱後的藍圖,好比在河中泛舟而行,平穩徐緩,雖然沒有水流抨擊的呼嘯之聲,卻能夠欣賞到波光粼粼的美景。但是,由於有「新居將成」這一條線索的連綴,所以沒有絲毫割裂之感,反而有渾然天成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