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好友李正之,是主戰派的人物,他與辛棄疾志同道合。淳熙十一年,辛棄疾已經罷官三年,在上饒居住已久。李正之當時擔任的是提點坑冶鑄錢公事,也就是採銅鑄錢,信州是當時的主要產銅區,所以李正之常居住在信州(信州屬上饒市)。辛棄疾和李正之居住在同一個地方,自然常相聚,飲酒論志、感情愈加深厚。不久,李正之改任利州路提點刑獄使,很快就要入蜀,離別之際,辛棄疾寫了這首《滿江紅》,抒發離別之情。
蜀道登天,一杯送繡衣行客。還自嘆:中年多病,不堪離別。東北看驚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筆。兒女淚,君休滴。荊楚路,吾能說。要新詩準備,廬江山色。赤壁磯頭千古浪,銅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萬裡雪深時,須相憶。

蜀道攀登難於上青天,一杯薄酒為出行的你踐行。現在已經是人到中年了,最不能忍受的就是離別了。諸葛亮寫《出師表》北伐,曹魏也驚嚇到了;司馬相如寫《喻巴蜀檄》,安撫巴蜀居民。你文才出眾,正可以大展身手,為國立功建業。
君莫要流淚傷心,請用詩寫下一路入蜀的美好景色:廬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陽的明月。正是梅花花開、大雪紛飛季節,務必相互勉勵莫相忘並不斷傳遞消息。

起句「蜀道登天,一杯送繡衣行客」,借用李白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表明了此次入蜀的艱難。一杯酒送友人離去,自古君子之交淡如水,知心朋友的離去,沒有華麗的筵席,沒有歌舞相伴,一杯酒足矣。「還自嘆:中年多病,不堪離別」這是辛棄疾在感嘆,時光流逝,從年少南歸,如今人到中年,壯志未酬,大敵當前,而志同道合的人還要離去,這叫人如何忍受這離別之苦。
「東北看驚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文」,這兩句以蜀中的人物才勉勵李正之。諸葛亮寫《出師表》明志,北伐曹魏,這跟辛棄疾他們立志伐金的決心一樣。東北看驚指曹魏有驚於西蜀北伐,這裡借喻金人聞風心驚。《史記》記載:「漢武帝時,唐蒙不恤民意,蜀中騷亂。武帝命司馬相如作《喻巴蜀檄》,安撫蜀民。這裡用這個典故,是在諷刺南宋朝廷,如今金人侵佔我國河山,卻還要把能人志士派往西南去鎮壓自己人。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筆」這是在稱讚李正之才華過人,能夠建功立業。

下片則在勉勵友人,既然無法改變現狀,就不要浪費時間哭哭啼啼了,還不如告訴我,你這一路的所見所聞吧。之後描寫了「廬山」、「赤壁」、「襄陽」的風景,這是還沒有給金人糟蹋的祖國河山,風景依然美麗宜人。這幾句話的語調比較輕鬆,但我們再對比北方被金人侵佔的地方,也能感覺到辛棄疾內心的不甘。最後的「正梅花萬裡雪深時,須相憶」,借用陸凱寄梅的典故:陸凱與範曄相善,陸自江南寄梅一枝並贈詩曰:「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雖然辛棄疾和李正之相距甚遠,借梅花傳遞消息,願彼此不要忘記對方,要時刻記得抗擊金人,恢復祖國河山的志向。
這首詞歷來評價很高,清陳廷焯在《詞則·放歌集》就評價這首詞:氣魄之大,突過東坡,古今更無敵手。其下筆時,早已目無餘子矣。龍吟虎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