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節賞花燈,作為中國重要的節日風俗之一,歷來被眾多文人墨客所歌頌。蘇軾在密州過上元佳節時,懷念故鄉吟到,「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的差異;李清照晚年避難江南,追憶故國寫下,「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的感受;李商隱來到帝王之都,天子腳下感慨「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然而,這些關於元宵節的詩詞都不足以和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相媲美。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上元佳節的花燈,一時間掛滿了整條熱鬧的大街上,好像樹上開滿了五顏六色的花兒般美麗。煙花不絕如縷,像星雨一樣散落下來。大街上的人們都沉浸在這火樹銀花的節日狂歡中。達官顯貴乘著寶馬香車,攜家觀賞花燈,大街上一派歌舞笙簫,萬民同歡的熱鬧之景。
前來觀花燈的女人們,都穿著美麗的衣服,帶著金貴的首飾,笑語盈盈,所到之處都有一股暗香飄來。詩人苦苦尋覓著自己的意中人,對著眾多從身邊經過的美人們一一辨認,依然無果。偶然回頭,原來那個心上人正站在燈火幽暗處。
火樹銀花,寶馬香車,歌舞笙簫,好不美麗。一對意中人,一波三折在茫茫人海,燈火闌珊處巧遇,真是浪漫至極啊!
但是,細細思來,卻讓人非常不解。
詩人在上闋極力渲染上元佳節花燈會的熱鬧非凡,下闋描寫自己苦苦尋找自己的意中人,卻沒想到他卻站在燈火闌珊處。這樣遺世獨立,孤芳自賞的人,讓讀者不禁懷疑,這真是詩人的心上人嗎?還是詩人自己?或者是他的知音?
若是詩人自己就很好理解了。當時,南宋正值風雨飄搖之際,強敵壓境,國勢日衰,更可氣的是靖康之難後,趙構被迫南逃,偏安江左,不僅不想著安定民生社稷,反而整日沉湎於歌舞享樂,來粉飾太平。
詩人文韜武略,欲補天穹,卻恨無路請纓,滿腔熱血,卻苦報國無門。國難當頭,南宋的統治者只顧苟且偷安,賣地求榮,不思進取的人們也都「笑語盈盈」,絲毫沒有一點國破家亡之感。正如林升的《題臨安邸》中所反映的那樣: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除了作者自己,還有誰在為這風雨飄搖的南宋憂愁呢?
那個不在火樹銀花的節日狂歡中,卻遺世獨立在燈火闌珊處,冷眼看世界的美人不正是作者自己。詩人不肯與世俗同流合汙,置身在昏暗處,獨自一人把欄杆拍遍,感慨英雄無用武之地,卻也只能自甘寂寞,孤芳自賞。他借美人清高不落俗套的形象,來寄託自己理想人格的化身,體現了深受冷落而不願趨炎附勢的高士之風。
如果是知音和意中人呢?
作者大力渲染元宵佳節的盛景,華光溢彩,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如此美景卻也只是反襯「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與眾不同。都說「以樂景襯哀情」,詩人看到眾人成群結隊,當然也希望自己能有知己陪伴,不論紅顏還是藍顏,兩人談天說地,暢所欲言,一吐心中不快。
這首詞中的寄託,是詩人知音難覓。所以詩人才會一波三折,「眾裡尋他千百度」,而那個知音的品質,當然也跟作者一樣志同道合,不慕世間榮華富貴,不與世俗同流合汙。
萬變不離其宗,不論是哪一種理解,都表達了詩人高尚的品質。
古往今來,這首詞的最後一句「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不僅成了眾多有情人的愛情明志,還表現了一種崇高的理想境界。
正如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所言: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
觀之辛棄疾的一生,少年立志報效國家,光復故國,為了這一理想他做出《美芹十論》以求聖上採納,不惜欄杆拍遍,也沒有被重用。好在上帝並沒有為他關盡所有的門路,武力值被埋沒,但是文採卻得到了很好的發揚。這一篇篇雄渾壯闊的黍離詞,不正是他經過了「懸思——苦索——頓悟」後,達到的超凡境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