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被貶黃州,途中遇雨,寫下人生最曠達的一首詞,常人難及!

2020-12-06 黃門左侍郎

蘇東坡被貶黃州,途中遇雨,寫下人生最曠達的一首詞,常人難及!蘇軾被貶黃州,寫下人生最孤獨的一首詞,開篇就是千古名句!

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除了散文上的成就,蘇軾在詩、詞、書、畫等方面也得很高成就;詩歌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善書,為「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

才華橫溢如此的蘇軾,仕途卻並不順利,一場莫須有的「烏臺詩案」,蘇軾下獄一百零三日,差點要了他的性命,幸虧宋太祖趙匡胤時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他才算躲過一劫。最終,蘇軾得到「從輕發落」,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受當地官員監視。

黃州團練副使一職相當低微,並無實權,而此時蘇軾經此一役已變得心灰意冷。公務之餘,他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蘇軾在這時起的。:「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軾與田父野老,相從溪山間,築室於 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宋史·蘇軾傳》)」

古人有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處於人生低谷的東坡居士,卻煥發了創作激情,蘇軾被貶後,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遊覽,從而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

蘇軾自元豐三年(1080年)二月至黃州,至元豐七年(1084年)六月移汝州,在黃州貶所居住四年多。蘇東坡貶居黃州期間,除了詠誦赤壁,還寫了不少寄景抒情之作。其中有抒發內心孤獨的詞作,最為經典的便是《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堪稱是蘇軾人生最孤獨的一首詞: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首詞的開篇「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就是千古名句,它不僅營造出了一個夜深人靜、月掛疏桐的孤寂氛圍,表現出了蘇軾內心的孤獨感。蘇軾在這首詞中借「幽人」、「孤鴻」兩種意象託物寓懷,既抒發了內心的孤獨,又表達了他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此詞上片寫鴻見人,下片寫人見鴻,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託物寓懷,表達了詞人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全詞借物比興,寫景興懷,託物詠人,物我交融,含蘊深廣,風格清奇,為詞中名篇。

除了抒發內心孤獨之外,蘇東坡居留黃州期間,思想隨之發生了許多變化,世事看穿,灑脫度日,因而也留下了《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這樣心意曠達的好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詞前作者還附了則小序:「三月七日,沙湖2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這首記事抒懷之詞作於元豐五年(1082年)春,是蘇軾被貶為黃州的第三個春天。三月七日,蘇東坡與朋友春日出遊,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雨過天晴,作者聯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見的大雨,寫下了這一首千古流傳的《定風波》。從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達與樂觀。

詞的上片寫的是春雨驟至時詞人的心態,「竹杖芒鞋輕勝馬」,竹杖芒鞋,頂風衝雨,從容前行。「一蓑煙雨任平生」,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表達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下片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雨過天晴,春風雖冷,卻吹去了酒意,斜陽西照,仿佛舊友笑臉相迎。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最後一句的「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飽含人生哲理意味,是全詞的點睛之筆: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讀者面前。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

難怪,晚清詞人鄭文焯評價東坡的《定風波》一詞時說:「此足徵是翁坦蕩之懷,任天而動。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筆寫胸臆,倚聲能事盡之矣。」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蘇軾被貶黃州,寫下人生最孤獨的一首詞,最後一句被改成很多首歌
    比如蘇軾在被貶黃州之時,便感受到了人生的孤獨和無助,並因此而寫下了一首詞《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 被貶黃州第三年,蘇軾酒醉挨淋卻寫出宋詞名句,飽含人生哲理
    而在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時候,酒醉挨淋卻寫出經典的宋詞,更值得今日的我們提及: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蘇東坡雨中寫下一首詞,僅僅4句話成千古名篇,林語堂讚嘆不已
    他一生寫下的佳作無數,後世讀者更是各有喜愛。餘秋雨先生就曾在《蘇東坡突圍》一文中說過,他最喜歡的文學家是蘇東坡,最喜歡的作品是蘇東坡貶謫黃州時寫下的一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你問我這首詞有何可說?這首詞可論之處太多太多。東坡先生貶謫黃州,本是人生最為失意、沮喪的時光,可他卻能在人生最不如意的時候寫出流傳千古的詩歌,真乃是曠世奇才。
  • 蘇軾寫詩詞背後的趣事:給王安石續詩,結果被他貶到黃州看菊花
    亂填詞被貶黃州話說有一次,蘇東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蘇東坡在王安石的書桌上看到了一首詠菊詩的草稿,才寫了開頭兩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東坡在黃州住了將近一年,到了九月重陽,這一天大風剛停,蘇東坡邀請好友陳季常到後園賞菊,只見菊花紛紛落瓣,滿地鋪金。這時他想起給王安石續詩的往事,才知道原來是自己是個憨憨。蘇軾不光憨憨,他還是北宋"第一吃貨",被貶到那裡就吃到哪裡。
  • 被貶黃州5年,年近半百的蘇軾依然從容豁達,一首古詩歌頌海棠
    之前我們曾經品讀過蘇軾寫梨花的一首詩歌,「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雖然知名度不是很高,但是就寫出了詞人淡看人生的品格。今天我們所分享的這一首宋詩,乃是蘇軾歌頌海棠的一首精彩詩歌。寫下這首詩歌的時候,蘇軾被貶黃州已經是第五個年頭。
  • 蘇軾謫居黃州,寫下一首《卜算子》,自譽為鳳凰,末句意境高遠
    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蘇軾貶官黃州,寓居定慧院時寫了一首「婉約詞」。可是有詞評家指出,當中存在「語病」,根本說不通。並且該詞的章法奇怪,看上去東一句,西一句,並不知道作者要講什麼。它究竟是為誰而作,也說不清楚。
  • 人生遇到困境時,不妨讀讀蘇軾這首詩:讓人豁達開朗,釋然人生
    人生遇到困境時,不妨讀讀蘇軾這首詩:讓人豁達開朗,釋然人生蘇軾愛寫的詞牌名《定風波》,這定風波最早來自唐代教坊曲,最初是文官和武官的對詞,也能叫互懟詞,武官寫了一首詞,主要是彰顯功夫和武器裝備精良,結尾是:四塞忽聞狼煙起,問儒士,誰人敢去定風波?
  • 蘇軾寫給妻子很肉麻的一首詞,連用多句經典名言,把妻子誇上了天
    蘇軾寫給妻子很肉麻的一首詞,連用多句經典名言,把妻子誇上了天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句話:如果蘇東坡肯娶我的話,我一定立馬答應。他不知道,能成為世上第一個閱讀蘇東坡詩文的人,能一天到晚聽到蘇東坡談笑風生的人,該是怎樣的幸福!像蘇東坡這樣詩文書畫和人品道德都趨於完美都富於魅力者實在也是鳳毛麟角,對於蘇子詩文,用什麼樣的溢美之詞都覺得不為過。
  • 無可救藥的樂天派,蘇東坡笑對苦難,尋找真我,感悟人生大境界
    此心安處是吾鄉,蘇東坡如何尋找到內心的平安?公元1083年,即宋神宗元豐六年,47歲的蘇東坡,被貶黃州已是第四年了。此時的蘇軾已經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農夫,他自號「東坡居士」,每天在田裡耕作,與農夫交友,與大自然成為知己,頗有幾分「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的風採。這年,他的好朋友王鞏遇赦北歸,順道拜訪蘇東坡。
  • 蘇軾雨中寫了一首詞,短短幾句,說盡人生陰晴,林語堂讚不絕口
    當代著名學者餘秋雨喜愛蘇東坡,為其寫了《蘇東坡突圍》一文,直言最愛的文學家便是蘇東坡,在東坡的作品裡,最愛他的是《赤壁賦》,還有那首「一蓑煙雨任平生」。這首詞給人感覺寫得非常瀟灑,但當時的實際情況其實並不如意,這是蘇東坡在「烏臺詩案」之後,被貶黃州時所作。詞前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
  • 由一首《定風波》,尋覓蘇軾的嶺南足跡!
    如果問蘇軾一生中印記最深刻的地方在哪,正如他自己所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其中三分之二在嶺南。 但正是在這三個地方成就了他文學的巔峰,偉大的人格和超然的人生境界。而這首被譚詠麟唱火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就是他45歲時被貶黃州時寫下。
  • 蘇軾在雨中所寫的的詞,短短4句話,是什麼讓林語堂看後讚不絕口
    人世無常,這滿是滄桑的世界裡,我們都要保持樂觀的心態,去積極面對人生的所有挫折與困難。就像是滿身鉛華洗盡,歷盡人生所有的磨難,待我們回頭時,願歸來,仍是少年。這讓我想到了一個人,那就是「蘇東坡」。看蘇東坡的一生與其的經歷,我更多的感受蘇東坡是孤獨的,他是個孤獨的詩人所以蘇東坡才寫出這樣一首詩:《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 同是豪放派詞人,蘇東坡和辛棄疾兩人的豪放詞風有何不同?
    至北宋蘇東坡,詞的詩化達到頂峰,詞擺脫了「詞為豔科」的牢籠,稱其「一洗綺羅香則之態」。詞在蘇東坡筆下,變成了詩一樣的文體,可以言志,可以抒發自己的抱負。於是在婉約詞的對面,蘇東坡樹立起一桿豪放派的大旗。而南宋辛棄疾的詞更是被稱為「剪紅刻翠之外,別樹一幟」。故此世人以蘇東坡和辛棄疾為豪放派代表,二人並稱「蘇辛」。既然兩人都是豪放派的領軍人物,那麼兩人的豪放詞風一樣嗎?
  • 東坡先生那麼牛,為何世人總是記住東坡肉,而記不住他的詩和詞?
    蘇東坡一生,從杭州起任,經密州、徐州、湖州、黃州、常州、登州、潁州、揚州、定州、惠州、儋州,最後仙逝於常州。期間多次於各地往返京都,所去多地為謫貶。按一般世俗的理解來看,蘇東坡一生坎坷多舛,飽經憂患榮辱,但我們很少看到他的怨和恨,對於人生的諸多挫折和變故,他並沒有變得尖酸刻薄,失去本真意志。
  • 蘇軾被貶黃州時,寫了一首詞,全篇借用了別人8首詩,卻一氣呵成
    並非每一首詞都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變得更加經典,他仿的那一首《浣溪沙.漁夫》雖然毫不介意地借用了張志和原作的「斜風細不須歸」的佳句,但是讀起來卻不如原作的意味深遠。文豪的才華在這首隱詞中表現得02八首合一首,文豪巧手改詞這一首《南鄉子·集句》,是蘇軾被貶黃州時所作
  • 蘇東坡與烏臺詩案,是王安石在搞鬼嗎?如果不是,是誰想搞死他?
    第一個影響是蘇軾在此之後,成為蘇東坡。 第二個影響是它把一個心懷天下的儒家青年官員蘇軾,逼成了儒道佛兼修、詩詞書畫俱佳的中國文化大師;把心浮氣躁愛發牢騷的蘇軾,逼成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達觀曠達的蘇東坡;逼成了「心安之處是吾鄉」的隨遇而安隨緣而喜的蘇東坡。
  • 通過蘇詞走進那個永遠礦大樂觀的樂天派
    通過蘇詞走進那個永遠礦大樂觀的樂天派「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
  • 蘇東坡:人生,十年一大運
    蘇軾被捲入黨爭,因為心直口快的性格,先後被貶杭州、密州,看過了官場黑暗、人間疾苦,想安邦濟國,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用《蘇東坡傳》的作者林語堂的原話來說,這是蘇軾最沮喪的時期。 在這樣的境遇下,有一天夜裡,他夢見了去世十年的妻子。在夢裡,他已回到故鄉,妻子正對鏡梳妝。離家多時,兩人忽而相見,卻是「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 蘇軾最灑脫的一首詞,當你身陷困境,要學會對自己說這2個字
    蘇軾最灑脫的一首詞,當你身陷困境,要學會對自己說這2個字提到一代文豪蘇軾,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他流傳廣泛,豪邁灑脫的詩詞。看上去他過得不錯。然而,這都是經歷了一生風雨坎坷,歷經磨難後,蘇軾在苦難中依然積極樂觀,熱愛生命。從而到達的隨緣自適,逍遙闊達的處世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