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謫居黃州,寫下一首《卜算子》,自譽為鳳凰,末句意境高遠

2020-11-22 暮城煙雨遙

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蘇軾貶官黃州,寓居定慧院時寫了一首「婉約詞」。可是有詞評家指出,當中存在「語病」,根本說不通。

並且該詞的章法奇怪,看上去東一句,西一句,並不知道作者要講什麼。它究竟是為誰而作,也說不清楚。然而,詞作最後那一句「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意境高遠,成為了千古名句。

一、《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北宋·蘇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來往,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詞作意譯:

月亮掛在稀疏的梧桐樹梢上,計時的沙漏也已經滴盡,院落裡也沒有人聲了。一個影子在燈火下飄來飄去,它孤孤單單的,好像是一隻鴻雁。

仿佛受到驚嚇,它回過頭凝望我一眼,眼神中藏著怨恨。在恨什麼,外人無從知曉。是想找一個地方棲息吧,又嫌棄院中的樹枝配不上它的身份,寧可孤獨地飛到寂寞寒冷的沙洲上去。

在中國神話中,梧桐是鳳凰偏愛棲息的一種神樹。傳說鳳凰這種神鳥,渴了只飲甘露,累了只棲梧桐。詞中描寫的事件發生在一個夜晚,所有人都去睡覺了,只有蘇軾自己睡不著。

這個時候,他忽然看到了一個影子。但是,詞中並沒有說明他看到的影子是人還是動物。他只是在後一句中說:它的影子像鴻雁一樣。

假如把蘇軾筆下的影子直接理解為大雁,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大雁這種東西不一定會棲息在梧桐樹上,它更可能是棲息在蘆叢中。因此在南宋時期,有人認為這是一個「語病」。也就是說:蘇軾缺乏常識,寫錯了。

不過,也有人表示反對。金朝的王若虛認為:蘇軾寫這一句詩的目的,只是為了表達「它」的品性高潔,不願落在骯髒的凡木上面,並沒有說「它」一定就是大雁。他明顯只是在把他所看到的影子,比喻成了大雁。

這個「它」的眼中還有「恨」,而這種「恨」一般是人類才會有的情感。蘇軾看見它在院落中轉啊轉,就像一隻有「潔癖」的鳳凰一樣。即使再怎麼疲累,寧可飛更遠的路,落到寂寞寒冷的沙灘上,也不要落上凡枝。

這個影子到底是什麼,蘇軾從來都沒有明說。不過因為這個「它」擁有人類的情感,所以也有人認為這個「影子」,可能是蘇軾原配王弗。

蘇軾曾寫了一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說自己夢中曾與亡妻會面。現在是不是因為被貶在外,思念家鄉,又想起了從前的親人呢?

有一本叫《野客叢書》的古書說:這是蘇軾為一個溫都監女所作。這麼看起來,這一首詞竟然成了聊齋一樣的「鬼」東西了。所以,一般詞評人大都覺得不可信。

另外,這一首詞的章法其實也是比較亂的。開頭在寫風景,下面突然轉去描寫一個縹緲而神秘的東西,接下來就再也沒提風景這回事了。

二、屈、杜傳人,婉約曠達

蘇軾是豪放詞的大宗師,但是宋詞以「婉約」為正宗,而蘇軾也並非只能寫豪放詞。比如這一首《卜算子》,表面上看起來就不那麼「豪放」。但你要說這一首詞「婉約」,它又帶著一點曠達的意味,和普通「婉約詞」也不盡相同。

蘇軾雖然是一代詞宗,但是他的詩作的數量是詞的十幾倍。早年他寫詩的時候,風格頗有一點像杜甫。因為心繫民生,常用詩歌揭露王安石新政之惡,結果被人惡意中傷,最後下了大獄,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

在案發之前,蘇軾創作的詩都是《吳中田婦嘆》這類關心民生,以及《戲子由》那種勸諫帝王的作品。他一會兒說「官今要錢不要米,西北萬裡招羌兒」,一會兒又說「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滷變桑田」。結果因為說話太「直白」,被人羅織罪名,指他不尊重帝王,差一點被判了死刑。

蘇軾在「烏臺詩案」之後,行事作風和詩詞風格都發生了極大的改變。思想上慢慢轉向於佛道,及至晚年,徹底轉向了禪宗。但是在寫前面提到的這一首《卜算子》時,他性情還沒什麼大的改變。仍然在借著一個「影子」的傳說,歌頌著清高文人的品性。

理想中的中國傳統文人,就該像鳳凰一樣孤高。對於普通的凡鳥來說,築巢於深林,隨便一根樹枝就得安歇,但是鳳凰不是凡鳥。它是尊貴而高傲的神鳥,即使心中的怨恨無人能夠理解,它也不屑棲息於普通的樹木上。寧肯讓自己飛向沒有人的沙丘,只為了保持自己品性的高潔。

所以在這裡,可以把「縹緲」的「孤鴻影」理解為作者的自喻。蘇軾本來常懷經世濟國之志,誰知被政敵構陷,落難遭貶到了黃州。此時此地,他內心中有苦說不出,但也不屑向凡人低頭,而去尋得一個安身立命之所。

凡鳥不能理解鳳凰的品性,鳳凰是不能住在普通的梧桐上的。它就該獨自高飛,遠涉重洋,尋找屬於自己的那一株神梧。即使累得飛不動了,寧可摔落在寒冷的沙丘之上。

人浮於世,想要終身保持自己的高潔的品性,擇善而固執,是非常困難的。蘇軾在填這一首詞的時候,我們還能從他的作品中看出像屈原《離騷》那樣的精神

結語

大概自唐朝以後,每一位優秀的詩人都曾經以屈、杜為自己的榜樣來進行創作學習。

他們在青年時代以前大都是躊躇滿志,一心「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存」。然而越往後世,朝廷對文人的思想禁錮愈加深嚴。一不小心,就得罪了權貴,落下了一個殺頭的罪名。

初時,他們仍「不思悔改」,抱著和屈子一樣的犧牲精神,把自己比喻成芳香的蘭草,或是高傲的鳳凰。作出一種「倔強」的姿態。但最終還是向現實低頭,放棄了「鳳棲梧」一般的孤傲而高貴的精神。

蘇軾的這一首《卜算子》,正因為寫出了中國傳統文人最推崇的「自尊自貴」的鳳凰品性,所以歷來深受好評。

相關焦點

  • 蘇東坡被貶黃州,途中遇雨,寫下人生最曠達的一首詞,常人難及!
    蘇東坡被貶黃州,途中遇雨,寫下人生最曠達的一首詞,常人難及!蘇軾被貶黃州,寫下人生最孤獨的一首詞,開篇就是千古名句!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
  • 蘇軾被貶黃州,寫下人生最孤獨的一首詞,最後一句被改成很多首歌
    詩詞興盛於唐宋時期,在這段歲月中,湧現出了不少的優秀人物,比如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便是其中之一。蘇軾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為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年少成名,20歲便考中進士,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學士,禮部尚書。
  • 被貶黃州5年,年近半百的蘇軾依然從容豁達,一首古詩歌頌海棠
    蘇軾的很多詩詞都是寄情山水,單純對某一項植物歌頌的詩詞不算很多,知名度整體而言也不算很高。之前我們曾經品讀過蘇軾寫梨花的一首詩歌,「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雖然知名度不是很高,但是就寫出了詞人淡看人生的品格。
  • 蘇軾被貶黃州作勵志的詞,特別值得一讀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烏臺詩案」蘇軾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
  • 蘇軾寫給妻子很肉麻的一首詞,連用多句經典名言,把妻子誇上了天
    蘇軾寫給妻子很肉麻的一首詞,連用多句經典名言,把妻子誇上了天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句話:如果蘇東坡肯娶我的話,我一定立馬答應。他不知道,能成為世上第一個閱讀蘇東坡詩文的人,能一天到晚聽到蘇東坡談笑風生的人,該是怎樣的幸福!像蘇東坡這樣詩文書畫和人品道德都趨於完美都富於魅力者實在也是鳳毛麟角,對於蘇子詩文,用什麼樣的溢美之詞都覺得不為過。
  • 蘇軾酒宴應酬,歌女求詩,提筆揮就一首七言絕句,誇人不著痕跡
    於是,在這情況之下,蘇軾也便作成了不少詩詞,為文壇增添了不少光彩。而在這其中,就有這樣的一首詩,尤為受人稱讚。這首詩,記錄在《春渚紀聞》中。說是當時蘇軾馬上要離開黃州了,在一次送別酒宴上,就有一位名叫李淇的歌女向他求詩。當時,蘇軾也跟往常一樣,欣然應允,放下酒杯就在歌女的披肩上寫下了兩句詩,「東坡五載黃州住,何事無言及李淇」。
  • 蘇軾黃州記:一個人如何變成月亮、風與流水
    嘉佑二年,蘇軾去考試,考場作文,論用政寬簡——順便說句,這好比讓如今的高考生,寫國家刑法實施問題——蘇軾臨場杜撰了個帝堯和皋陶的典故。考官梅聖俞看卷子時,覺得這典故似模似樣,但自己沒聽過,有些犯愣,不敢擅斷,怕顯得自己沒讀過書。考試後,梅聖俞問蘇軾:這典故出於何書?蘇軾承認是編的,然後補了句「帝堯之聖德,此言亦意料中事耳!」
  • 蘇軾這首中秋詞狂抄前人詩句,卻抄出千古絕唱,讀懂才知他有多牛
    今天要講的這首中秋詞是蘇軾被貶黃州後所寫,瀟灑飄逸,令人不服都不行。這首詞名為《念奴嬌·中秋》。這首詞寫於1082年的中秋之夜,正是他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的第二年。「烏臺詩案」可以算得上是蘇軾一生的轉折點,黃州是他被貶的第一站,然而也正是在此處,他寫下了無數千古名作,例如《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念奴嬌·赤壁懷古》、《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等等。貶謫之前,他是豪放的,「西北望,射天狼」,遭逢人生劫難後,他又多了一分常人所無法企及的豁達,「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 蘇軾被貶黃州時,寫了一首詞,全篇借用了別人8首詩,卻一氣呵成
    自從蘇軾開創了「隱括詞」的創作手法,他就開始了再創作之旅。並非每一首詞都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變得更加經典,他仿的那一首《浣溪沙.漁夫》雖然毫不介意地借用了張志和原作的「斜風細不須歸」的佳句,但是讀起來卻不如原作的意味深遠。
  • 蘇東坡雨中寫下一首詞,僅僅4句話成千古名篇,林語堂讚嘆不已
    他一生寫下的佳作無數,後世讀者更是各有喜愛。餘秋雨先生就曾在《蘇東坡突圍》一文中說過,他最喜歡的文學家是蘇東坡,最喜歡的作品是蘇東坡貶謫黃州時寫下的一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東坡先生貶謫黃州,本是人生最為失意、沮喪的時光,可他卻能在人生最不如意的時候寫出流傳千古的詩歌,真乃是曠世奇才。你覺得它淺顯直白,讓人一看就懂,但誰能真正讀懂其中的內涵,讀進蘇軾的內心世界。
  • 詩神蘇軾最厲害的一首詩:正反讀著都通順,合起來才是完整一首詩
    有著詩神之稱的蘇軾更是,寫下一首曠古絕今的神詩,正反讀著都通順,合起來才是完整一首詩。蘇軾生活在北宋神宗趙頊執政時期,是唐宋兩朝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書法、文章、詩詞、繪畫皆是一絕。蘇軾寫過這麼一首詩:潮隨暗浪雪山傾,遠浦漁舟釣月明。橋對寺門松徑小,檻當泉眼石波清。迢迢綠樹江天曉,靄靄紅霞海日晴。遙望四邊雲接水,碧峰千點數鴻輕。
  • 由一首《定風波》,尋覓蘇軾的嶺南足跡!
    而這首被譚詠麟唱火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就是他45歲時被貶黃州時寫下。 有些心灰的蘇軾於是寫下了一首《贈嶺上老人》:「鶴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十丈手親栽。問翁大庾嶺上住,曾見南遷幾個回?」
  • 蘇軾一首《臨江仙》,本意寄情山水,怎反倒把黃州知州急得跳腳
    雖然這首詞,並不完整;可其中寧靜與淡薄的意境,依舊深深感染著每一個人。「聽說,這是東坡居士作的詞。」「對,據說是東坡居士醉酒回家後,偶得的佳句。」可此時,黃州知州徐君猷卻急得跳腳。他奪門而出,馬不停蹄的趕往蘇軾的住處。他,是蘇軾的好友。蘇軾被貶黃州時,他對他頗多幫扶,兩人關係極好。但是,他也是黃州的知州。
  • 蘇軾喝醉後寫下一首詞,下片開頭太經典,道出中年男人的心酸
    蘇軾44歲時,因一件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由於太守的照顧,他得以住在黃州城南的臨皋亭。第二年,蘇軾為了養家餬口,在黃州城外開闢了一塊荒地,叫「東坡」。從此,他開始自己活自己。這件事對蘇軾的心是一個很嚴重的打擊,陰影很深,他因此案差點丟了性命!雖然被降職了,也算是劫後餘生吧!
  • 烏臺詩案與蘇軾詩風的轉變
    除了批判,老莊學說也只是蘇軾佐證儒家思想的工具,他認為「莊子蓋助孔子也」。烏臺詩案後,謫居黃州,一方面生活困頓,精神上憂憤交加,另一方面,遠離官場,無公事累身,得以親近自然。可見,受烏臺詩案的打擊,蘇軾開始真正地親近佛教,修習佛教。而在《答秦太虛》中他寫道:「當速用道書方士之言,厚自養煉,謫居無事,頗窺其一二。已借得天慶觀道堂二間,冬至後當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自非廢放,安得就此。」在這裡,蘇軾已儼然一個不折不扣的道士了。從作品是作家思想的表現形式的觀點出發,隨著蘇軾思想的轉變其詩風自然也發生了變化。
  • 大難不死後蘇軾給妻子寫此詞,滿滿的鐵漢柔情,讀完令人會心一笑
    作為宋詞一哥,蘇軾的才華絕不僅體現在豪放詞上,他的婉約詞也一樣出彩。但頗有意思的是,蘇軾最經典的婉約詞多數是為佳人所作。最有名的是為髮妻所作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可謂句句令人斷腸。
  • 黃州大雪蘇軾高興得像個孩子,隨手寫下這首詩,其中14字神來之筆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則是蘇軾的一首詠雪名篇,詩名叫《雪後到乾明寺遂宿》,與以上詩作相比蘇軾這首七律最大的特點是夠率真、夠可愛。這首詩寫於元豐四年冬天,當時蘇軾被貶至黃州。一日天降大雪,他高興得像個孩子,趕忙來到附近的乾明寺準備賞雪,並隨手寫下了這首詩。
  • 蘇軾:「春宵一刻值千金」,下半句是啥?為什麼人們都不願意說?
    我們喜歡古詩的人都知道,這句話是我們中國最有名的詩人蘇軾寫的一個古詩《春曉》,這首詩整篇都非常美,這個詩篇是這樣寫的: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歌管樓臺聲細細,鞦韆院落夜沉沉。這是因為現代人經常斷章取義,並沒有按蘇軾原來的意思來解說。其實蘇軾另有深意,不僅希望後人在享受春天好時光的時候,更要在晚上抓緊時間學習,珍惜時間,他在告訴世人,只有學習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像富人一樣天天唱歌跳舞,到了現代就更加俗氣了,人們總用這句話去胡說八道,甚至用來形容結婚時第一個晚上的生活。
  • 大概就是像蘇軾這樣的!
    蘇軾的一生,仕途唯艱。從盛名之下深受重用,到命犯小人流放奔波,黃州、惠州到儋州,告別繁華的京師,來到渺無人煙的海南島。若是尋常人,可能早已身心俱疲了,而蘇軾卻非尋常人。懷著一顆赤誠的吃貨之心,蘇軾用他的才華,為我們留下了許多關於美食的作品。
  • 蘇軾的這首詞看似在描寫風景,其實更多的是表達了一種人生態度!
    不管是他的詩,以及他的詞,還是他的人生經歷,都可以說是無人能及,而且他的很多作品,往往可能只有幾句,但是同樣的營造出了一種高遠的意境,讀來更是朗朗上口,同時還充滿了哲理,所以讀他的作品,最是能夠讓人學會更多的東西,明白更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