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壇有不少詠雪名篇,風格多種多樣,後世也是青菜蘿蔔各有所好。有人喜歡劉長卿「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的絕美,有人喜歡韓愈「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清麗,也有人喜歡李白「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的誇張。這些詠雪名句,將我們帶入了一個個美妙的雪境中。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則是蘇軾的一首詠雪名篇,詩名叫《雪後到乾明寺遂宿》,與以上詩作相比蘇軾這首七律最大的特點是夠率真、夠可愛。這首詩寫於元豐四年冬天,當時蘇軾被貶至黃州。一日天降大雪,他高興得像個孩子,趕忙來到附近的乾明寺準備賞雪,並隨手寫下了這首詩。全詩開篇就是妙語,短短幾句美得令人心醉,讓我們一起來品一品:
《雪後到乾明寺遂宿》北宋.蘇軾門外山光馬亦驚,階前屐齒我先行。風花誤入長春苑,雲月長臨不夜城。未許牛羊傷至潔,且看鴉鵲弄新晴。更須攜被留僧榻,待聽催簷瀉竹聲。
之所以說蘇軾高興得跟個孩子似的,是因為詩中「階前屐齒我先行」、「未許牛羊傷至」等詼諧之語都是其它文人一般不會寫的。清代文人紀曉嵐甚至說此詩略俗,但這正是東坡率直的體現,畢竟這場雪確實讓他很是驚喜。
首聯寫發現下雪後自己的欣喜,開篇就是妙語。漫山遍野都像披上了銀光,就像換了一個天地似的,不但閃著了詞人的眼,連他的馬兒都驚訝了。於是詩人趕緊上山入廟,準備好好地賞一次雪。在這一聯中,詩人不直接寫山雪美景,而是通過「馬亦驚」來側面描寫。同時「階前屐齒」的細節描寫,寫出了一位愛雪之人在山階上行走的場景,格調高遠。最有趣的是「我先行」3個字,好像有人 要和他爭著賞雪似的,令人捧腹。
次聯的14個字是備受推崇的神來之筆。詩人進到寺廟,看見院中「山花開遍」,雪色在月光下耀眼奪目,讓整個山寺成了一座不夜城。昔日唐代詩人岑參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妙語,蘇軾在這首詩中巧妙地化用此句,將雪花比作誤入院中的風花,可謂十分高明。再用「不夜城」來形容月色和雪色交相輝映的美景,令人眼前一亮。
頸聯東坡又任性了一把,「未許牛羊傷至潔」是自己今夜要在這裡好好地看著這雪地,不允許牛羊等來踏壞它,這分明就是個「頑童」心態。「且看鴉鵲弄新晴」則是指雖不能讓牛羊來破壞,但樹枝上歡唱的鴉鵲自己倒是喜歡得很。這兩句詩人以主觀的喜好寫就,體現了自己閒適的心境。
尾聯詩人表示自己還要帶著被褥來,在這寺廟多住幾天,好聽一聽大雪從屋簷和青竹上融化時的聲音。前幾聯都是看雪,顯然詩人還不過癮,他還要聽雪,所以便流連山中不願意離開。至此全詩落筆,至於聽雪時是什麼情形詩人不再寫了,留給讀者想像,令人回味無窮。
與一般只寫景的詠雪詩不同,蘇軾這首詩通篇都以「我」為視角,尋雪、賞雪、護雪、欲聽雪一氣呵成,寫得靈動而又自然。更重要的是處於逆境中的蘇軾,沒有因自己的不幸自怨自艾,而是對生活充滿了熱愛,這是令人欽佩的。這首詩大家喜歡嗎?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