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和蘇軾最相似的兩首詩,富有哲理,千年難分高下

2021-01-17 騰訊網

經常看到有文章說蘇軾和王安石不合,時不時便上演文學大戰。

流傳最廣的便是關於蘇軾改字的故事。

傳說有一次蘇軾前去拜訪王安石,王安石在午睡。

蘇軾不小心瞄到王安石書桌上的一首詩,這首詩名為《詠菊》。

其中兩句是這樣寫的「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軾看了這兩句,暗道:這老王忒糊塗了,菊花明明是枯萎的,怎麼會是落花呢?

於是提筆寫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王安石看後但笑不語,只是找了個機會將蘇軾貶到黃州。

蘇軾在黃州呆了將近一年,到了重陽節那天,恰逢連日大風停了。

蘇軾便和好友到花園賞菊,看到菊花飄落,滿地鋪金。

他突然想起王安石的那兩句詩,恍然大悟,這才明白原來是自己錯了。

其實這個故事很明顯是後人杜撰的。

其他不說,就蘇軾被貶黃州這件事和王安石根本沒有關係。

蘇軾是因為烏臺詩案才被貶謫的,而當時王安石已經退隱金陵了。

案發時,很多人落井下石,被人視為蘇軾仇敵的王安石卻上書為他求情,「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

可以說蘇軾最後能免遭一死,和王安石的這封上書也是有很大關係的。

嚴格說來,兩人只是政見不同,即使是文學上偶有爭執,也不過是文人間的互相切磋罷了,並沒有像後世傳的那般針鋒相對。

關於他們的文鬥最典型也是最可信的應該是那兩首很相似的詩了,至今傳唱不衰,還入選教科書。

這兩首詩分別是蘇軾的《題西林壁》和王安石的《登飛來峰》。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先來說說蘇軾的《題西林壁》。

這首詩寫於1084年,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在這一年又改遷汝州(河南),他在離開黃州趕赴汝州的途中經過九江,便攜好友同遊廬山。

廬山的壯麗風光給了他無限靈感,於是便寫下了若干記遊詩,這首《題西林壁》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詩歌表面寫的是廬山的風貌,實際是寫人生的感悟。

廬山是那樣的千姿萬態,無論是正面、側面,還是遠看、近看,遊人所處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世人總是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那是因為身處廬山之中啊。

這首詩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們常常會因為分析問題的角度不同,而產生片面的理解。

要想認清事物的原貌,應該跳出思想的局限,從各個角度去觀察,客觀、全面地分析,如此才不會被迷惑。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樣的道理即使是今天仍然適用。

蘇軾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揭示了深刻的道理,耐人尋味,是難得一見的哲理詩。

再來看看王安石的這首《登飛來峰》。

飛來峰又名靈鷲峰,位於西湖靈隱寺附近。

這首詩寫於1050年,當時王安石在浙江任知縣,任滿,返回故鄉,途徑杭州,登上飛來峰,寫下這首詩。

那時他正值而立之年,初入官場,躊躇滿志,所以這首詩也顯得大氣磅礴。

詩歌前兩句寫的是他登上飛來峰,所看到的旭日東升的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凌雲壯志的精神面貌。

而後兩句也是揭示了人生哲理:站得高,看得遠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方法,思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那麼就不會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

蘇軾當時是被貶黃州,人生失意,而王安石是志得意滿,意欲大展拳腳,所以兩人看待問題的方式會有所不同,這和他們當時的心境有關。

這兩首詩的題材差不多,又都揭示了深刻的道理,所以後世一直爭論不休,難分高下。

不知你更喜歡蘇軾的《題西林壁》還是王安石的《登飛來峰》?

- END -

作者:凱紫

看完的讀者,記得給凱哥點個讚哦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千古宋詞巔峰之戰,蘇軾辛棄疾半夜難眠各寫同首詞,千年難分高下
    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在兩宋時期,有李煜、柳永、王安石、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等詞人,其中最能代表宋詞的兩大文人,那當屬蘇軾跟辛棄疾了。他們兩位的水平最能代表宋詞壇最高水準了。蘇是指來自蜀中眉山的蘇軾,辛是指濟南府的辛棄疾。兩人相差了近百歲,卻一同扛起了兩宋詞壇一片天。
  • 孟浩然《春曉》遇王維《鳥鳴澗》,一場山水詩巔峰對決,難分高下
    他比李白更灑脫,出身書家世家,卻在20歲就去了鹿門山隱居;他比白居易還風趣,「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讓世人見識到大詩人吃雞的快樂;他比蘇軾還吃貨,王昌齡來家裡玩,明知道自己有病要忌口,卻還是大吃海鮮,結果丟了小命。所以對於摩詰居士王維來說,或許會因為爭風吃醋和李白老死不相往來,但卻無法拒絕孟浩然這個朋友,雖然他知道自己這個好兄弟也是李白的死黨。
  • 為紀念歐陽修,蘇軾在同一地點寫首與其相似的詞,千年來難分高下
    蘇軾之所以能夠帶出這麼多優秀的弟子,其實和他自己的師父也不無關係,畢竟只有感受到被人提攜的善意,才會更願意釋放同樣的善意去提攜後輩。而本期筆者要介紹的這首詞就是蘇軾為了紀念恩師歐陽修所作,蘇軾作這首詞的時候歐陽修已經去世20年。
  • 蘇軾辛棄疾睡不著各寫首《西江月》,千年難分高下
    有人愛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就有人愛辛棄疾「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悲壯;有人愛蘇軾「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中的深情,就有人愛辛棄疾「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絕美。本期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來自二人的《西江月》。都是在人生艱難時所作,蘇軾被貶,辛棄疾罷官回到家鄉;都是半夜睡不著時所作,一個是秋意涼涼,一個是夏雨點點。
  • 蘇軾和蘇轍各寫一首《水調歌頭》,可謂平分秋色,百年來難分高下
    (長向 一作:偏向)蘇軾當年因為和主張革新的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自請流放外地,輾轉多地為官。雖然身在他鄉,但是蘇軾的心裡卻一直都牽掛著自己的兄弟蘇轍。他曾多次要求將自己調任到和蘇轍距離比較近的地方為官,以便兄弟二人能夠時常相聚。
  • 王安石罷相後心灰意冷,「洗稿」古樂府一首詩,結果成了千古名篇
    詩句大意和敘事的順序都非常相似,但原詩經「動詞作者」王安石妙筆一改,頓時化腐朽為神奇,被人傳誦至今。被模仿的那首詩,倒沒有幾個人知道了。下面我把這兩首詩都摘錄出來,供大家參考一下。或者我們可以通過王安石的創作思路,悟出創作中「推陳出新」的正確方式。一、《梅花》賞析《梅花》——北宋·王安石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 蘇軾寫詩詞背後的趣事:給王安石續詩,結果被他貶到黃州看菊花
    蘇東坡心想:"西風"就是秋風,"黃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敢於傲鬥秋霜,怎麼會被秋風吹落呢?說西風"吹落黃花滿地金"真真是大錯特錯了。於是這個憨憨提起筆來,續詩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王安石回來以後,看了這兩句詩,心裡很不滿意。
  • 蘇軾一首最具哲理性的詩,這首詩可謂是打通了他的個人宇宙!
    眾所周知,聲音是由震動產生的,單獨一個靜止的東西,產生不了聲音,就連人的說話聲音也是由氣流和聲帶互相作用產生的。也可說只有物物相碰才能產生聲音,那麼問題就來了,相碰時的聲響到底是碰者發出的呢,還是被碰者發出的呢?對這個簡單問題的思考與回答,其實已上升到了哲學層面。
  • 蘇軾一首很有趣的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充滿哲理
    蘇軾的名氣很大,才華也是無人能及,他不僅詩寫得好,詞更是一絕,另外在書畫方面還有著極高的造詣,入選了唐宋八大家,同時也是北宋最具有創造的大文豪,千百年來人們極為推崇蘇軾。北宋雖然有很多的文人被貶過,可是蘇軾的人生之路走得最為艱辛,貶得最遠,也受到了最為沉痛的打擊,這也使得他對於人生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創作出來的作品也自然是與眾不同,以這首《洗兒詩》來說,那就是一首看似很普通,但是充滿了哲理的精品之作,通篇用一種調侃的口吻來描寫,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從而寫下了對於人生的感悟。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 蘇軾膾炙人口的一首詩,全是千古名句,值得一讀再讀
    作為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蘇軾不僅詞開豪放一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還與王安石、黃庭堅等人將宋詩推向了高峰。並且一生宦海沉浮,生活閱歷極為豐富的蘇軾,還將自己對社會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思考,毫無掩飾地融入到了詩的創作中。簡單來說,就是在蘇軾的詩中,一些很平常的生活內容和自然景物,往往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 蘇軾與弟弟7年未見,思念時寫下一詩,全篇名句,現很多人都會唱
    當你再次讀那些難忘的詩時,它們是否還有情感的波動和心靈的律動呢?蘇軾不是被降職就是在降職路上!他的一生可謂是坎坷的,當了多年官,他始終堅持自己的政治立場,不盲目聽話於人,他才華橫溢,胸襟寬廣,意氣風發,但是他也在遭受著別人不理解的坎坷痛苦和失意潦倒。又是一次降職。由於與王安石這些人有不同的政見,所以蘇軾便要求調任到京外去做官。
  • 一場超豪華陣容的送別席上,白居易元稹各寫首怪詩,千年難分高下
    詩王白居易在唐代詩壇當真是頗有人緣的,於是就有了這場詩壇的超豪華送別宴。公元829年,57歲的白居易分司東都任職,長安眾好友在興化池亭設宴相送,在場的都是重量級的人物。當時在場的共9人,目前能確定的有3人。
  • 蘇東坡喝了一杯茶,隨手寫下這首詩,結尾7字卻被傳誦了千年
    ——《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這首詞寫了蘇軾與好友冬日與好友遊玩時見到的景色,以及那天吃到的人間至味,在作品最後發出了詞人的感嘆,深具哲理意蘊。主人擺出了嫩綠的山間蓼芽和蒿筍,作了一盤春天的素菜。真是讓人難忘的感覺,原來人世間最美好的不是濃湯肥味,竟是這清淡如茶的歡愉。
  • 蘇軾最奇怪的一首詩,首句和尾句相同,意思卻截然不同!
    這也是蘇軾寫的一首奇詩,奇就奇在,它的頭尾兩句完全一樣,均為「廬山煙雨浙江潮」。古詩詞和文章內容最大的區別就取決於重複度,文章內容講究開頭和結尾相對應,可是作詩卻不可以重複,不然一首古詩可就廢了。難道說是蘇軾犯了這種常識問題錯誤嗎?當然是不太可能的。這也是蘇軾在臨終之時給小兒子蘇過手書的一道偈子。
  • 40句富有哲理的詩詞名句,說盡人生哲理,總有一句觸動你!
    詩詞,給人以美的享受,同時也有一些詩詞富有哲理,能夠啟迪人生,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那些富有哲理的詩詞名句。1、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白居易《與元九書》2、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李紳《憫農二首》12、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白居易《琵琶行》13、朝真暮偽何人辨,古往今來底事無。——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14、望雲慚高鳥,臨水愧遊魚。
  • 蘇軾有一首最精妙的詩,全詩無一孤獨字眼,卻成為孤獨的最高境界
    讀過蘇軾詩詞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曠達灑脫的"樂天派"詞人。他的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還常常蘊含哲理,具有宋詩的典型風格。公元1057年,20歲的蘇軾進京趕考。主考官是大文豪歐陽修,參加考試的學生有蘇軾、蘇轍,還有張載、程顥、程頤、曾鞏、曾布、呂惠卿、章惇、王韶。這一屆科考,因此被稱為"千年科舉第一榜"。
  • 靜不下心來,讀讀蘇軾這首經典禪詩,開頭28個字道盡從容的力量
    靜不下心來,讀讀蘇軾這首經典禪詩,開頭28個字道盡從容的力量生活中,我們身邊都會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平時話不多,做任何事時永遠從容鎮定。和這種人相處時,我們總會覺得特別心安,因為在他們身上我們能發現一種從容的力量。而與他們相反,我們自己在平時生活中,總會因為各種煩心事,耐不住性子,靜不下來。
  • 王安石很具有諷刺意味的一首詩,通篇寥寥數語,但是寫得很深刻!
    ,主要還是由於他搞了一個變法,最終沒有進行下去半途而廢,這也使得他的歷史評價很低,有人認為他就是一個「小人」和「偽君子」,其實這樣的評價我個人認為是不妥當,太過於偏激。可能提起這首詩,人們會立馬想到晚唐詩人李商隱的《賈生》,這首詩也是充滿了諷刺。兩首詩其實是不同的風格,但是那種諷刺意味是一樣,寫得也是很深刻,讀來令人感慨萬千,對於任何一個有才華的人來說,他們有的時候其實是沒有任何的用武之地。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
  • 蘇軾臨終給兒子的詩:世間萬物,猶如過眼雲煙
    而這樣的成長,一般人都會經歷,難的是第三重境界。有些人汲汲營營了一輩子,最後才恍然發現一切不過是虛幻,「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只是我們已不復當年的純真。世間萬物,猶如過眼雲煙,這種返璞歸真的認識便是第三重境界了。
  • 王安石出任宰相,蘇軾氣得不行寫首千古名作,沒點水平真看不出來
    他們似璀璨的星星,卻讓人分不出最亮的那顆,各自憑藉著不凡的文採與鮮明的個性特點獨領風騷。其中有一人不得不提,那就是人稱東坡先生的蘇軾。蘇軾生於宋初的景祐三年,明君治國有方,百姓安居樂業,文學氛圍也是其樂融融的。其父雖仕途不順,卻偏好質樸的文風,這也感染了蘇軾。他在二十一歲時與弟弟蘇轍一同進京應試,擔任著主考官的是當時文壇的領袖歐陽修,而另一位官也是當時詩壇的宿將梅堯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