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書本上讓人生出敬畏之心的蘇軾,原來在實際的日常生活中是這般和藹可親、豪爽開朗。蘇軾被稱作聖人,甚至於是「坡仙」,在後世之人的眼中他是完美的文人意味著,更加是萬世瞻仰的道德楷模。
觀潮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這也是蘇軾寫的一首奇詩,奇就奇在,它的頭尾兩句完全一樣,均為「廬山煙雨浙江潮」。
古詩詞和文章內容最大的區別就取決於重複度,文章內容講究開頭和結尾相對應,可是作詩卻不可以重複,不然一首古詩可就廢了。難道說是蘇軾犯了這種常識問題錯誤嗎?
當然是不太可能的。這也是蘇軾在臨終之時給小兒子蘇過手書的一道偈子。蘇軾結束了長期流放的日常生活,從一個躊躇滿志、一心一意從政報國的慷慨之人,慢慢地變成一個從容面對、參透日常生活禪機的風燭老人。聽聞小兒子將去就任中山府通判,便寫出了此詩。
針對此詩,僅從字面上解釋是非常簡單的:廬山美麗隱秘的煙雨和錢塘江宏大壯觀的潮汐,很非常值得去欣賞一番。無緣去欣賞廬山的煙雨和錢塘江的潮汐,是會遺憾終身的。(我)總算駕臨廬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煙雨、澎湃潮汐,卻沒什麼特別的體會,只覺廬山煙雨就是廬山煙雨,浙江潮汐就是浙江潮汐。
殊不知,這般簡單的一首古詩,卻蘊含著不容易,後人解讀者甚多。筆者較為喜歡的一種解釋是,這也是人生之路不一樣階段的寫照。第一句是說年輕人,朝氣蓬勃,當以入世為主,奮力拼搏;最後一句是說經過很多年拼搏後,年老了,但可能依然對這個社會有很多不滿,這個時候,要學會放棄,看淡一切,去悠閒觀景。
我們知道,蘇軾一生豐富多彩,經歷也是大起大落,並深受儒釋道三家的影響。佛家有三種境界,第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蘇軾這首詩,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是他在經歷了人生之路上的很多坎坷以後,總結而出的哲理性語言。
這本《蘇軾詞傳》中不但收集了蘇軾的詩,還讓我真正了解他的一生,讀懂了他的豁達。只有等我們真正走進他的詩詞才能走進他的人生,進而學會他的心境。
《蘇軾詞傳》還以蘇軾的詞為主題,從當時的社會觀念與時代背景出發,對蘇軾的生平際遇、詩詞藝術、社會活動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再現了蘇軾以文傳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
不僅如此,書中用唯美深情的妙筆將蘇軾的一生娓娓道來,既豐富了文章內容,又能從東坡的生平中體會到他作詞時的心情,從而更加了解這位詩詞大家的超脫心境。
當然與之一起的還有《李清照詞傳》《李煜詞傳》《納蘭容若詞傳》《倉央嘉措詩傳》《辛棄疾詞傳》,六本書現在搞活動,一共只需88.8元。
兩包煙的價錢,就能讓你品讀到這麼多文學經典,並能從中感悟到大家風範的人生哲理,實在是個機會呀!點擊以下領取正版蘇軾詞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