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詩歌作為一種常見的文學體裁,受到了文人墨客們的廣泛喜愛,人們不知不覺間會在很多場合與情景下要「吟詩一首」。主要原因是在於詩歌不僅可以用極其簡短的篇幅將使人自己內心世界表達出來,更是由於詩歌自己獨特的魅力為人們編制編織出一個無限深廣的心靈世界,用一句句、一首首動人的詩句讓自己的精神萬古留存。
我們是否還記得,杜甫在喟嘆身世的飄零時寫下了: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我們是否還記得,蘇軾在慨嘆人生之短暫時寫下了: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我們是否還記得,辛棄疾在嗟嘆南宋之懦弱時寫下了: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不同的時代,不同詩人,有著不同的境遇,詩人們筆下的詩句中所蘊含的文化與精神內核也是不一樣的;但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詩歌所展現出的心靈感悟和審美感受都是那樣的真實,那樣的直擊人心。
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這首詩,不僅在情景描寫上技高一籌,而且也寫出了人最真實的一面。
這首詩就是唐朝詩人張謂的《題長安壁主人》:
世人結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縱令然諾暫相許,終是悠悠行路心。
這首詩作於張謂在看到中唐的沒落,朝廷官員的追名逐利後,感到無比的失望,在他所寄居的長安城牆壁上寫下的,全詩語言精練,生動地刻畫了一個趨炎附勢、鑽營逐利的市儈形象,表達了自己對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深刻感悟。
首句
世人結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現如今世俗的人互相結交都以黃金為紐帶,交情深淺全靠黃金用得多不多。
前兩句就點出了人情社會中的「髒汙」程度,交朋友全靠金錢,沒有了金錢做基礎,那麼得到的友情也是沒有根基的。
可想而知,作為大唐帝國京都的長安都是如此這般的風氣,那麼其他地方豈不是更加嚴重嗎?長安作為中外交通樞紐和對外貿易中心,黃金是商品流通的主要手段,在這花花世界裡神通廣大。但是這樣的神通放在了朝政之中,就會帶來腐敗,帶來趨炎附勢的現象。
尾句
縱令然若暫相許,終是悠悠行路心:即使在表面上,他答應得好好的,但是這只是暫時的,回過頭來它就會立馬忘掉一切承諾,他的心也就像路人一樣冷漠,好像從來不認識你一樣。
詩的前兩句為我們勾畫了一位典型的市儈形象,緊接著後兩句這位長安壁主人虛情假意的笑臉和冷漠無情的心。
表面與內心完全不一致,口頭上暫時相許(「然諾」),但是他的心,像路人般冷淡。僅看「悠悠」兩字,形容「行路心」,看似平淡,實很傳神,刻畫世情,入木三分。
張謂正是由小及大,通過這樣一位小小的市儈人物反映出當時的社會金錢至上、信諾無憑的不良現象,深刻揭露了中唐社會的世態人情,語言精警,醒人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