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難懂的文字,不是那些長篇大論,而是那些看似簡單的寥寥幾句,卻有著讀不盡的餘味,這正是古詩詞的魅力所在,言盡意未盡。古代佳作那麼多,無奈今人沒有文言基礎,小編每每翻譯古文都有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煩惱,而我平生最怕譯的就是詩佛王維的詩了。
詩佛的詩有三大特點,也正是這三大特點讓後世文人墨客望塵莫及。第一,就是他寫文意境高,作為山水詩人,他總是能將自然間再平凡不過的景色,提煉出精華,再用唯美的文字加工出來;第二,他的文章如詩如畫,詩中有畫是後世對他最大的褒獎,除了他再沒有任何一個詩人能做到每首詩皆是一幅水墨畫;第二,每個字都極盡所用,他極少用繁複字,基本上全文無一生僻字,往往只是數十個字,就能將我們引入那美如畫的詩卷中。後世不少人,想學得他的一二,卻總是東施效顰,不得其法,可謂「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王維最耐人尋味的一首小詩,短短20個字,1000個人讀就有1000種解釋。這首詩也是年年入選小學課本的經典名作,我在小學的教師朋友,每每教這首詩,都被孩子們問得不知作何解。這讓人無限想像的詩,就是流傳千古的《鹿柴》。
《鹿柴》
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這首絕妙的詩作於王維隱居時期,那時他在終南山下與好友裴迪四處遊玩,鹿柴是當地有名的勝景。詩的大意是:這山野寂靜,空無一人,卻能聽到山深處有人說話的聲音。夕陽西下,霞光照進林子深處,又照在那青苔上。
仍記得小時候初讀此詩時,問老師:「都說了山中沒有人,那在說話的又是什麼人呢?」現在想來,這個問句倒有些嚇人了。現在想來,小時候只是少了些生活的經驗,山中林深樹密,看上去無人,卻能聽到聲音,是再平常不過來的事了。這首詩正是抓住了這點,與平常寫山景的詩不同,用一個「空」形容山之靜,再用一個「響」,給這份靜加上了別樣的動,這一靜一動之下,便是禪意。
詩的第二句,天色將暗,夕陽下的森林多了一份別樣的美,詩人以夕陽為視角,從大處寫山,如同一部攝影機,夕陽所到之處便映入讀者眼帘。雖只寫了「青苔」一景,卻給人無限的想像,那青苔旁的溪水,溪水潺潺中的魚兒,山中的小蟲等一切,都在這夕陽所照之處,和平共處,這就是詩佛心中的自然之美。
對於這首詩,有許多不同的解法,有人認為首句的一靜一動,次句的光明和青苔的幽暗,都是在訴說一個禪意十足的自然法則。哪怕是小學生讀這首詩,也會有自己可愛童真的想法,這就是王維詩的魅力。對於這首詩,大家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與小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