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之情,人皆有之!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不同的國家也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作為中國人,我們一般不太習慣外國人那樣熱烈奔放直來直去。我們的表達情感的方式比較獨特,含蓄,富於智慧。
我們習慣於把內心的感情藏起來,不輕易流露。即使流露出來,也只是「臨去秋波那一轉」,淺淺的淡淡的,耐人尋味,充滿的詩意的芬芳。中國人的感情是需要對方用心才能體會出來的。
毫無疑問,這種獨特的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中華文化大樹上開出來的一朵奇葩,唐朝著名詩人王維的一首小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詩中,他用一顆小小的紅豆來曲折地傳達自己對友人的相思,唯美動人。然而,千百年來,這首詩被人們誤解為一首愛情詩,傳唱至今。
相思 【唐】 王維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事實上,它是一首思慕友人的詩作,是寫給友人的,而不是寫給情人的。此外,詩中的「紅豆"生長在嶺南一帶,就是今天的廣東海南等地,北方沒有。王維是山西人,寫這首詩的時候,他正在長安做官。他的家鄉不產紅豆,作者本人也從未去過南方,所以作者見到的應該只是紅豆籽而已,並不是紅豆樹。
這首詩應該是王維寫給一位南方友人的。因為南方生長紅豆,作者就問友人:春天來了,紅豆樹應該發芽了吧?作者這樣問非常自然,也是中國人特有的表達方式。因為在中國文化裡,「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或者特產,就是此地的文化象徵,二者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這就是中國的鄉土文化。
我們知道作者寫詩寄給友人不是隨意而為的行為,他是因為思念友人才寫此詩來傳達感情的。但是作者卻不想明說,於是作者接著說道:等到紅豆成熟的時候,我希望你一定要多採一些紅豆回去,因為我此刻很想念此物。
在這裡,作者說他思念紅豆,其實是說他思念友人。這層意思,想必讀到此事詩的友人肯定一看就會明白的。但作者卻不明說,而是拐彎抹角地來表達,就顯得含蓄雋永,深刻感人。像這樣的智慧除了中國人之外,還有哪個民族有呢?
《相思》言語簡單,卻意蘊悠長。為何本是思念友人的詩會成為人們歌頌愛情的詩呢?說到底,還是《相思》這首詩含蓄優美的表達方式切合了中國人含蓄的性格,深刻地刻畫出了中國人心靈深處某種共同的情緒。
我想,不管是歌頌親情,友情還是愛情,只要是「相思之情」已經發生,都會在我們心中喚起刻骨銘心的感受和經久不息的思念,那麼相思成為愛情的頌歌,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所以,將錯就錯地把這首詩理解成男女愛情詩,也沒有什麼不可以。因為這個錯誤,這首詩反而成了一首愛情的絕世佳作。
(註: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