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種詩,杜甫寫不過王維?

2021-01-09 騰訊網

[摘要]詩者志也,「志」是評價詩作的首要標準。王維的和詩以皇帝為主體,即便末句稱揚賈至,也是因為他給皇帝盡忠效力。這是其他三人無法比擬的。

柳友娟 製圖

賈至弄筆

希望獲取新帝的信任

大唐乾元元年春,中書舍人賈至早朝之後回到中書省,作了一首《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的七律詩:銀燭朝天紫陌長,禁城春色曉蒼蒼。千條弱柳垂青瑣,百囀流鶯繞建章。劍佩聲隨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爐香。共沐恩波鳳池裡,朝朝染翰侍君王。

早朝指的是群臣及外國使者早晨到朝廷朝謁國君、匯報重要的事情,也稱朝參。唐代朝參有三種形式:一是元日和冬至日舉辦的最隆重的大朝會,參加者有王公諸親、在京九品以上文武官員、地方上奏的朝集使以及蕃國客使等;二是朔望朝參,就是每月初一、十五的早朝,參加者為在京九品以上的文武職事;三是每日的朝參,亦稱常參,一般不用擺列儀仗,參加者稱常參官,都是五品以上的官員。

從「衣冠身惹御爐香」來看,賈至的這次早朝是朔望朝參。朔望朝參殿上設燻爐、香案,依時刻陳列儀仗,在御史大夫的帶領下,群官按品級於殿庭就位,皇帝始出就御座,群官在典儀唱贊下行再拜之禮。

早朝對於賈至這樣的常參官來說,本來是天天都有的事。即便是朔望朝參,每月也有兩次。那這次大明宮早朝之後為什麼要寫詩呢?原來,這次的早朝非同一般。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邊鎮守將安祿山、史思明聯合契丹、突厥等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次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自稱大燕國皇帝,五月攻破潼關。潼關形勢險要,又有大將哥舒翰率重兵把守,本來萬無一失。但奸相楊國忠怕哥舒翰功勞太大,威脅到自己的相位,就對唐玄宗說潼關外叛軍不堪一擊,要哥舒翰出關殲滅叛軍。唐玄宗就頻繁地派使者到潼關,逼哥舒翰出關,結果20萬大軍全軍覆沒,哥舒翰被俘。

此前,潼關守軍每晚都點燃烽火臺,作為平安的信號。關裡的烽火臺接到信號,就一座接一座地點燃「平安火」,很快就傳到長安。如今潼關失守,從潼關到長安之間的地方官員和守兵紛紛棄城逃走。晚上,烽火臺沒了「平安火」,唐玄宗才感到形勢危急,便與楊國忠帶著楊貴妃和一批皇子皇孫,在將軍陳玄禮和禁衛軍護送下逃往四川。沿途的官員都已逃走,無人接待,他們在飢餓中走了3天才到了馬嵬驛。此時,隨行的將士發生兵變,楊國忠被殺,楊貴妃被高力士用白帶勒死。馬嵬民眾攔著玄宗請他留下一同抗敵,玄宗不從;百姓就攔下太子李亨,玄宗無奈留下太子,自己去了四川。

天寶十五年七月,李亨在靈武即位(史稱唐肅宗),並將當年改為至德元年。同時,遣使上表尊玄宗為太上皇,布告天下。九月十七日,李亨派出唐朝大軍聯合朔方及回紇、西域之兵,從鳳翔出發,東討叛軍。至德二年九月,唐軍收復長安;十月十八日,收復東京洛陽。唐肅宗於十月二十三日駕還長安,十二月迎接太上皇還京。至德三年二月,改至德三載為乾元元年。賈至詩中所寫的「早朝大明宮」,很可能是肅宗蒙塵回宮改元後的第一個望日朝參,自然有其特殊意義。

賈至作此詩還有另外一層原因。玄宗幸蜀時,賈至作為中書舍人親隨。肅宗在靈武即位時,玄宗讓賈至擬寫傳位冊封的文書,冊命曰:朕稱太上皇,軍國大事先取皇帝處分,後奏朕知。候克復兩京,朕當怡神姑射,偃息大庭。

玄宗看了冊文嘆道:從前先帝退位給我時,冊文是您的先父所寫。如今我將帝位交給儲君,您又撰擬詔冊。連朝累代盛大的典儀,都出自您父子二人之手,可謂難得。當時,賈至僕伏在太上皇面前,感動得嗚咽流淚。

冊命文書寫得很巧妙,玄宗雖然稱太上皇,但並非徹底放權。軍國大事先拿給皇帝處理,然後還要報告給玄宗。等克復兩京之後,玄宗就不再過問政事了。也就是說,當時太上皇仍握有權柄。他通過頒行誥旨、委派親信大臣到皇上身邊任職等方式,對肅宗進行滲透幹預。

玄宗回京後,賈至仍是中書舍人,但肅宗未必喜歡玄宗的舊臣留在自己身邊。因此,賈至作詩頌聖表露的是一種心跡,希望取得肅宗的信任,穩固自己的地位。

岑參和詩

稱揚上司又展示才華

賈至不僅自己作詩頌聖,還呈給中書省和門下省的僚友,以求形成一種群體效應,可見賈至是懂政治的。僚友們自然紛紛賡和,但這些續寫唱和的詩作中,只有岑參、杜甫和王維的流傳了下來。

岑參的和詩《奉和中書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云:雞鳴紫陌曙光寒,鶯囀皇州春色闌。金闕曉鍾開萬戶,玉階仙仗擁千官。花迎劍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獨有鳳凰池上客,陽春一曲和皆難。

岑參當時為右補闕,官階是從七品上,屬中書省。賈至為中書舍人,官階是正五品上,是岑參的頂頭上司。因此,岑參的和詩寫得工穩精到、中規中矩,既表現出對長官的恭敬稱揚,又展示了自己的才華。

首聯說,雞鳴報曉的時候,皇宮紫陌上的曙光還透著月夜的寒意,黃鶯在京都的上空鳴囀飛翔,春意盎然,燦爛多彩。古今注家均以「春色闌」為暮春時節,因為「闌」有「殘」「盡」之義。但如果是「暮春」時節,則季節近夏,「曙色」不當「猶寒」,「路上」不當「還有黎明的寒氣」。這也就是說,如果「春色闌」是春色暮、春色盡的意思,則與上句「曙光寒」自相矛盾。由此可見,這個「闌」應當通「斕」,即斑斕、燦爛多彩之意。

頷聯說隨著皇宮裡報曉的鐘聲響起,一道道宮門次第開啟,白玉階的兩旁,警衛的儀仗隊簇擁著許多官員。

頸聯說花兒迎接著這些劍佩鏗鏘的官員,正是星星初落的時候;被微風吹動的柳條拂過旌旗,柳葉上晶瑩的露珠還沒有幹。

尾聯說只有賈至舍人這位鳳池之客能作這樣一首好詩,正如《陽春》《白雪》的曲子一樣,使大家都難於奉和。

就賡和來說,岑參的和詩簡直就是無瑕白璧。正如明代胡應麟所贊:「通章八句,皆精工整密,字字天成。」清代吳昌祺稱讚岑詩說:「用意周密,格律精嚴,當為第一。」清代詩人屈復也說:「看其分和照應,花團錦簇,天衣無縫,諸早朝詩此首第一。」清代施補華更是直言:「《和賈至舍人早朝》詩,究以岑參為第一。」

杜甫揮毫

避重藏拙卻暗含自負

杜甫當時為左拾遺,屬門下省。左拾遺只是個從八品上的芝麻官,但對於杜甫來說也是來之不易的。

天寶六年,杜甫到長安應試,但奸相李林甫說「野無遺賢」,一個也沒有錄取。天寶十五年八月,杜甫得知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便隻身北上去靈武,不料途中為叛軍所俘,押至長安。至德二年四月,杜甫冒險逃出長安到鳳翔投奔肅宗。五月十六日,獲授左拾遺。杜甫作詩述道:「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今夏草木長,脫身得西走。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朝廷愍生還,親故傷老醜。涕淚授拾遺,流離主恩厚。」收復兩京之後,杜甫隨肅宗還朝。

此次大明宮早朝意義非凡,而賈至又寫詩求和,杜甫自然不能放過這個顯露才華的機會,於是便寫下《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朝罷香菸攜滿袖,詩成珠玉在揮毫。欲知世掌絲綸美,池上於今有鳳毛。

從賡和的角度來衡量,杜甫的和詩是有罅漏的。賈至的原唱寫了早朝前、早朝中和早朝後,而杜甫的和詩只寫了早朝前後卻未寫早朝中。這非杜甫一時疏忽,而是有一定原因的。杜甫在任左拾遺之前就沒有上過早朝,任左拾遺到京都長安後,朔望朝參只有屈指可數的幾次,而且幾乎排在末尾。他對早朝中既沒有什麼經驗,也沒有什麼感受。因此,只能避重藏拙,以「朝罷香菸攜滿袖」一筆帶過。但除了「朝」以外,其他四個方面的「早」「春」「宮」「頌」,杜甫都寫得較為出色。

首句說五更時分,銅壺滴漏的水聲催出了曉箭。古代以銅壺滴水計時,每個時辰都有一支竹籌從銅壺的水中升起。這是和的賈至原唱的「早」。下句和賈至原唱的「春」,說皇宮裡一片欣欣向榮的春色,早晨的紅霞映照在仙桃樹上好像醉人一樣泛出淡淡的緋紅。頷聯寫煦暖的朝陽緩緩升起,旌旗上畫著的龍蛇微微浮動,宮殿上的燕雀在微風裡飛向高空。頸聯尾聯稱讚賈至,說他早朝後回到中書省,滿袖攜帶著氤氳的御爐香菸,揮毫便寫成這首珠玉般美好的詩章。

至於「鳳毛」的典故,則出自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東晉大臣、書法家王劭,字敬倫,小名大奴,是丞相王導的第五子,儀表風度很像他父親。王劭擔任侍中的時候,一次穿著官服從大門進入官署。大司馬桓溫望見他說:「大奴固自有鳳毛。」鳳毛是珍稀之物,喻指有父輩的才華風採。另《南史》載,南朝大文學家謝靈運的孫子謝超宗好學有文才,被選補為新安王子鸞封國的常侍。新安王的母殷淑儀逝世時,謝超宗作了一篇誄文,皇帝看後大為嘆賞:謝超宗很有些「鳳毛」,簡直就是謝靈運再生。

賈至的父親賈曾在開元初年當過中書舍人,所以杜甫說他們父子是「世掌絲綸」,兩代都職掌皇家的文書。這兩句對賈至的恭維比岑參的兩句高明多了。杜甫的和詩將重點放在稱揚賈至上,希望博得上司的重視。而且,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是唐高宗鹹亨進士,累官修文館直學士,與李嶠、崔融、蘇味道被稱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因此,杜甫在吹拍賈至父子「世掌絲綸」的詩句背後,其實也暗含幾分自負。

王維之作

詩中有畫且畫中有聲

王維本來是給事中,屬門下省,負責詔令的審議和封駁,擁有封還皇帝詔書和駁回臣下章奏的權力。官階雖與中書舍人一樣都是正五品上,卻比中書舍人更有實權。

天寶十五年,安祿山攻破長安、洛陽兩都,玄宗倉皇出逃。王維沒來得及跟隨扈從,就被叛軍俘獲。不料,王維故意吃瀉藥,拉肚不止,佯裝瘖啞。安祿山一向愛憐王維的才華,就把他安置到洛陽,拘禁在普施寺,並逼迫他出任偽職。

安祿山在洛陽禁苑的凝碧池宴偽官數十人,令俘獲的樂工及梨園弟子數百人奏樂。梨園舊人不覺噓唏,相對泣下,逆賊竟拿出刀劍威脅說:「有淚者當斬!」有位叫雷海清的樂工憤怒地把樂器摔在地上,西向慟哭,即被支解示眾。王維聽到此事後悲痛不已,偷偷作了一首詩: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

叛亂平定後,朝廷將陷於賊手的官員分三等定罪。王維因為寫了這首詩並流傳於行宮,獲得肅宗讚賞,又因他弟弟王縉請求削去自己刑部侍郎的官職替哥哥贖罪,於是被特別予以寬恕,授官太子中允。這時的王維覺得自己很有必要借賡和賈詩來表態,於是便寫了《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絳幘雞人送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日色才臨仙掌動,香菸欲傍袞龍浮。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向鳳池頭。

從年齡上說,岑參當時43歲,杜甫46歲,與40歲的賈至相仿,而王維已經58歲,可以說是他們的前輩了。從資歷上看,王維原是給事中,現在雖然降為太子中允,沒有什麼實權,但仍然是正五品上,與賈至平級。因此,他確實不必奉承賈至,而主要是立意頌聖。

宋代大詩人蘇東坡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的這首詩簡直就是色彩絢麗的連環畫:雞冠的絳色,雲裘的翠色;宮殿的紅紫,朝冠的烏紗,朝衣的黃紫;太陽的光色,龍袞的金色;詔書的五色,佩玉的白色。真可謂詩中有畫,且是有聲之畫——首句的報曉聲拉開早朝序幕,末句的玉佩聲錚錚琮琮、餘韻徐歇,開啟了中書舍人等草詔大臣一天的繁忙。

寫詩靠啥出彩

要有生活經驗和真情實感

詩者志也,「志」是評價詩作的首要標準。王維的和詩以皇帝為主體,即便末句稱揚賈至,也是因為他給皇帝盡忠效力。這是其他三人無法比擬的。而岑詩的和詩立意平平,但賡和嚴絲合縫,可為亞軍。杜甫的和詩意在恭維賈至,雖極盡奉承之妙,卻難免阿諛之嫌,且賡和出現罅漏,恐怕只能背榜了。

王維如此立意,也與他的身份和經歷有關。王維21歲就中了狀元,後歷庫部郎中、吏部郎中、文部郎中、給事中等,基本上是京官,早朝對他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了。特別是當給事中這樣的常參官,早朝時離皇帝較近,以皇帝為中心寫早朝自然得心應手。這是岑參、杜甫所無法比擬的。

王維還善於揣摩皇帝的心理。憑著多年的政治經驗,他知道皇帝喜歡聽什麼、忌憚什麼。當時,肅宗剛剛回京,又把太上皇接了回來。玄宗做了近50年的皇帝,是大唐開國以來在位時間最長的。同時,玄宗的遜位並非完全的心甘情願。因此,新老皇帝雖是父子,卻都心存芥蒂,明和暗鬥。特別是玄宗的開元盛世,很令國人懷念。肅宗雖扭轉乾坤,但重振大唐、復興盛世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在朝臣觀望、民心未穩之時,恰如其分、令人信服的頌聖宣傳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可是,賈至的頌詩,並沒有正面寫皇帝,只是籠而統之地說「共沐恩波」。這「恩波」用之新老國君都是可以的。再看岑詩和杜詩,更是連沐浴皇恩都沒有,只是多了對賈至的褒頌。這就如同刊發一組大明宮早朝的攝影照片,除了外景和朝臣的群景,就是賈至和岑參、賈至和杜甫的兩張合影,早朝的主角肅宗皇帝卻蹤影全無。

王維的詩可就大不一樣了。他刊發的這組大明宮早朝的照片,全是圍繞肅宗來拍攝的。尤其是那個「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大特寫,一切的一切都是皇帝的陪襯。這兩句詩還有著深刻的含義:玄宗雖然有開元盛世,卻造成了藩屬異族的叛亂,險些顛覆大唐王朝;端賴肅宗平定叛亂,重振大唐雄風,使得八方賓服,萬國朝拜。肅宗看到這樣的照片,心中何其滋潤!

從四人的這次和詩可以悟出這樣一個道理,寫詩必須要有生活經驗和真情實感。否則,即便杜甫這樣的詩聖,也同樣會在比拼中落後。(文/張立華,為中國出版集團編審、文史學者)

相關焦點

  • 王維寫了一首夏天的詩,可稱為經典,但卻有人說是「抄襲」
    最喜歡王維筆下的山水田園風光和生活,景濃淡皆宜,人不驕不躁。他寫春天是「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寫秋天是「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寫冬天是「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那麼,夏天呢,被詩人稱作「日長睡起無情思」的夏天,在王維的筆下是如何呈現的呢?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 閒話王維的《鳥鳴澗》一詩
    中國畫講究詩情畫意,王維把畫與詩相互融會貫通,其詩平實而簡遠,其畫韻味含蓄而豐富,意境清曠蒼秀,在自然之中勾畫出屬於他自己的一方天地,他用筆隨意,墨氣沉穩,線條有力而飛揚不張,在他的藝術和精神空間裡,形象與筆墨相得益彰,抒發出了他對生活的熱愛與感受。王維的這種藝術才華在《鳥鳴澗》這首詩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鳥鳴澗》這首詩為我們展現的是兩個世界:心內世界的空靈寂靜,外在世界的閒適散淡。
  • 王維的詩:終南別業
    《終南別業》  年代: 唐 作者: 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分類標籤:田園詩 唐詩三百首  作品賞析  【評析】:  ??
  • 吃下杜甫的詩(河洛拾珠)
    古人寫過無數望月詩,這一首家喻戶曉。唐朝號稱「詩國」,而洛陽乃唐之東都,稱其為「詩都」實非過譽。李白是「詩都」最耀眼的明星,擁有不少粉絲。古人寫過無數望月詩,這一首家喻戶曉。唐朝號稱「詩國」,而洛陽乃唐之東都,稱其為「詩都」實非過譽。李白是「詩都」最耀眼的明星,擁有不少粉絲。  杜甫也是李白的粉絲之一,有詩歌為證。據不完全統計,杜甫先後給李白寫過十多首詩。  後人將杜甫稱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當時沒有人把杜甫當偶像嗎?有!中唐詩人張籍可謂杜甫的「迷弟」。
  • 杜甫與燕子:鳥鳴叫響了春天|周末讀詩
    寫燕的詩詞自是很多,杜甫卻可不落俗套(好詩人似乎總可不落俗套)。俗套是陳舊的、重複的、理念化的,而人的真誠、生命和真實境遇則永遠新鮮。杜甫寫燕子,與他寫戰亂流民一樣,用真誠去寫,寫具體的、有體溫的所見所感,故而新鮮。
  • 潘向黎:杜甫埋伏在中年等我
    聊到喜歡的詩人,父女兩人有很多看法一致的地方,他們都推崇王維、李後主,都佩服蘇東坡,也都很欣賞三曹(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辛棄疾……而最大的差異就是對杜甫的看法。潘向黎寫杜甫之於父親:「他覺得老杜是詩聖,唐詩巔峰,毋庸置疑。」讀書讀到擊節處,他來一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這是杜詩;看電視不論哪國的天災人禍,他會嘆一聲:「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 讀王維的《終南別業》,感悟另類人生境界
    但現實的各個朝代裡,因為厭倦你爭我鬥,陰暗迂腐的朝廷官場,而歸隱田園的有才之士,也大有人在,比如大唐的王維王摩詰。王維字摩詰,因為他逝世前,最大的官是尚書右丞,而後世尊稱他為王右丞。你看王維這個職務頭銜不小吧!的確,王維在盛唐時候的仕途比起李白杜甫要暢順的多。因為人家王維王摩詰,那可是開元十九年的狀元啊!
  • 17歲的王維,寫下一首隻有28字的小詩,卻流傳了1000多年!
    譬如,14歲的王勃寫下了《滕王閣詩》:「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16歲的白居易寫下了《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18歲的李賀寫下了《雁門太守行》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便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17歲時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 王維這首寫辛夷花的詩,著實難住了上一年級的女兒,只好講給她聽
    正上小學一年級的女兒,今天被一首王維的《辛夷塢》給難住了,背了好久也沒能背下來。這是她看的一本《國學背誦》裡的內容,其實這本書裡的東西並不是很多,但不知為什麼選了這樣一首詩。相較於那些比較有名的詩詞來講,說實話,這首詩我也還真是第一次見到。不過雖然自己也不熟悉,但也抵不住女兒那求救般的目光,只能硬著頭皮給她講上一講了。
  • 為什麼我認為王維的《山居秋暝》是最美的詩?
    本人雖然喜歡詩詞,但畢竟精力和時間有限,涉獵不多,而中國的古詩詞又浩如煙海,我只能:就我所知,就我所感,就我所喜好,推薦我認為的一首最美詩詞,這首詩就是唐朝王維的《山居秋暝》。接下來,我們先看看原詩是怎麼樣寫得,再來探討這首詩到底美在何處?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一種情懷和心境?
  • 孟浩然《春曉》遇王維《鳥鳴澗》,一場山水詩巔峰對決,難分高下
    所以對於摩詰居士王維來說,或許會因為爭風吃醋和李白老死不相往來,但卻無法拒絕孟浩然這個朋友,雖然他知道自己這個好兄弟也是李白的死黨。那當這兩位山水詩頂級詩人成了好兄弟,會擦出怎樣詩意的友誼之花呢?在《唐詩三百首》中,一直有山水詩之冠的說法,而被爭論得最多的兩首就是王維的《鳥鳴澗》和孟浩然的《春曉》,此二作一出本身就是唐代山水詩巔峰之戰,千年來難分高下。
  • 「人間能得幾回聞」——杜甫的《贈花卿》,高水平的皮裡陽秋
    這樣一首格律謹嚴,音正意良的作品,還為我們貢獻了千古佳句「人間能得幾回聞」,算得上杜甫為數不多的好七絕,甚至能搬上檯面,與李白、王昌齡作品一拼高下。詩的內容其實很簡單,我們就不詳解了。按常理來說老杜和這種人是說不上話的,但杜甫不僅為他寫詩,還寫了兩首,另有一首古體詩《戲作花卿歌》:成都猛將有花卿,學語小兒知姓名。用如快鶻風火生,見賊唯多身始輕。綿州副使著柘黃,我卿掃除即日平。子章髑髏血模糊,手提擲還崔大夫。
  • 唐朝狀元年17歲寫的一首詩,僅28字就傳誦千古,感人至深
    本詩題目中的"山東"並非指現在的山東省,而是指的華山東面。因為,王維的家鄉是蒲州,而蒲州位於華山的東面,故而王維稱親朋好友為"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17歲的王維正在京都長安遊學,儘管當時的長安再熱鬧、再繁華,卻也無法消除這位遊子的思鄉之情。關於王維的出生年份,目前至少有699年、700年、701年這三種說法,好在差距不大,無論是哪一年都不怎麼影響。
  • 王維懷念友人,寫下一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家喻戶曉!
    譬如,唐代詩人王維的代表作之一《相思》,就是懷念友人而作的一首詩。根據另一個詩題《江上贈李龜年》,我們又可以得知,這首詩是王維寫給當時的宮廷音樂家李龜年的。《相思》是一首借詠物而寄相思的五言絕句。即通篇寫相思之情,卻不離開紅豆。而是以紅豆的「相思子」之名,來關合相思之情,從而達到委婉含蓄,語淺情深的藝術效果。
  • 杜甫在成都寫下一詩,本是寫景抒情,卻被用來批判女子作風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一首形容女子作風不佳的詩,而且這首詩還是出自於憂國憂民的杜甫。當然,杜甫一般不會寫這類型的詩,這首詩實際上也是杜甫寓居成都時,寫下的一篇借景抒情之作。但因為詩中的兩個詞,這首詩就常常被後人用來批判女子的生活作風問題。公元759年,杜甫為了躲避安史之亂,拖家帶口來到四川。
  • 李白一首奇詩平仄無誤似五律,卻無一處對仗,道盡了落寞失意
    這又是王維無比的愜意。萬事幹戈裡,空悲清夜徂。這是杜甫對家國天下的憂患。一、真實的李白,只有杜甫讀懂了不過,更多的人,還是喜歡那個仗劍去國的李白。他好任俠,經常扶危救困。好飲酒,總是醉後狂歌。只有杜甫讀懂了李白,他們在洛陽相見,之後攜手同遊梁宋。儘管李白同樣好任俠,好飲酒,好狂歌。可是杜甫卻憐惜地寫下「痛飲狂歌空度日」這樣的句子。他看出了李白的傷痛。其實,李白早就將未曾與他人訴說過的失意,寫在詩中。
  • 王維最耐人尋味的一首詩,短短20個字,1000個人讀就有1000種解釋
    古代佳作那麼多,無奈今人沒有文言基礎,小編每每翻譯古文都有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煩惱,而我平生最怕譯的就是詩佛王維的詩了。詩佛的詩有三大特點,也正是這三大特點讓後世文人墨客望塵莫及。第一,就是他寫文意境高,作為山水詩人,他總是能將自然間再平凡不過的景色,提煉出精華,再用唯美的文字加工出來;第二,他的文章如詩如畫,詩中有畫是後世對他最大的褒獎,除了他再沒有任何一個詩人能做到每首詩皆是一幅水墨畫;第二,每個字都極盡所用,他極少用繁複字,基本上全文無一生僻字,往往只是數十個字,就能將我們引入那美如畫的詩卷中。
  • 王維的《洛陽女兒行》,一首長詩,兩種生活,你更嚮往哪一種
    最好的文學作品一定是在生命的衝突中發生的,在王維的思想中,這樣的衝突一直存在,也給他的詩帶來了不竭的靈感。王維出生於唐代的貴族家庭,從很小的時候他就了解貴族的生活,不過在他看來,這種生活的繁華與享樂,並非他所追求的,對他而言,對貴族生活的批判要多於對追求。
  • 王維有名的田園詩,寫盡農家人情美,最後兩句坦露心跡詩境大開
    詩貴含蓄。王維一首非常有名的田園詩,表面上看,描寫鄉村春末夏初的黃昏景象,刻畫農家自由無拘、勤樸清淡的生活,詩情畫意可圈可點;實際上,「醉溫之意不在酒」,在於用農家的人情美來反襯自己在宦海浮沉中的苦悶和彷徨。全詩寫得含蓄雋永,曲折盡致,讀來興趣盎然,意味無窮。渭川田家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 10首精美絕倫的七絕詩,跨越千年而來!
    這首詩寫於王昌齡的青年時代。 724年,有志青年王昌齡響應國家號召,和當時許多投筆從戎的年輕文人一樣來到邊疆從軍。他在邊疆兩三年的時間裡,寫下了《從軍行》組詩7首,這是其四。 詩中首先描寫的是青海湖邊雲霧升騰、遮暗連綿雪山的景象,孤城佇立在荒漠之中,與玉門關遙遙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