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能得幾回聞」——杜甫的《贈花卿》,高水平的皮裡陽秋

2020-12-06 梧桐樹邊羽

《贈花卿》: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這是一首平仄嚴合的近體七絕。

首句「錦城絲管日紛紛」,平仄為「仄平平仄仄平平」,實際上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的小變格。首字不論,第三字也不論。第二句「半入江風半入雲」,平仄為「仄仄平平仄仄平」,是標準的對句。

學習過格律專欄的自然知道推出下一句平仄為「仄仄平平平仄仄」,所以「此曲只應天上有」,第三字不論,也算是標準相粘。第四句再相對,「平平仄仄仄平平」,「人間能得幾回聞」,「得」字為入聲字,仄聲,所以平仄嚴絲合縫,絲毫不亂。

這樣一首格律謹嚴,音正意良的作品,還為我們貢獻了千古佳句「人間能得幾回聞」,算得上杜甫為數不多的好七絕,甚至能搬上檯面,與李白、王昌齡作品一拼高下。

詩的內容其實很簡單,我們就不詳解了。

這首平鋪直敘寫樂曲的七絕,雲淡風輕的背後卻是安史之亂大背景下的三川節度使混戰。

《贈花卿》,花卿,是花敬定。這人是個武將,屬於性格比較差,不管束部下的人。按常理來說老杜和這種人是說不上話的,但杜甫不僅為他寫詩,還寫了兩首,另有一首古體詩《戲作花卿歌》:

成都猛將有花卿,學語小兒知姓名。用如快鶻風火生,見賊唯多身始輕。綿州副使著柘黃,我卿掃除即日平。子章髑髏血模糊,手提擲還崔大夫。李侯重有此節度,人道我卿絕世無。既稱絕世無,天子何不喚取守京都。

這首歌行寫得酣暢淋漓,將花敬定勇猛殺敵(子章髑髏血模糊)、卻不居功(手提擲還崔大夫)的形象塑造的虎虎生威。

公元761年,這一年發生很多事情。

文的方面,嚴武被任為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充劍南節度使。杜甫和嚴武算是一對忘年之交,嚴武的上任為杜甫帶來了一段安穩日子,也就是這段時間,杜甫在成都構築草堂,寫出《戲為六絕句》等詩文評論,對唐詩的走向一錘定音。

武的方面,東川節度使李奐奏請撤換劍南節度使段子璋,由此招來報復,段子璋舉兵反唐,拉開了三川節度使造反的序幕。月餘後,李奐(「李侯重有此節度」中的李候)聯軍西川節度使崔光遠(花敬定頂頭上司)攻克綿州,斬殺段子璋。

這個時候,嚴武和杜甫可能還在入川的路上,也可能剛到成都——畢竟嚴武就是去取代段子璋的劍南節度使的。

花敬定在這一戰中極其威猛,但同時也縱兵濫殺百姓,導致崔光遠被問責,鬱鬱而終。但是他在平叛戰爭中的英勇行為,傳遍了成都的大街小巷,才有杜甫與成都大小官員迎來送往之際對前線戰鬥英雄的讚歌《戲作花卿歌》。

通曉了這段戰事,這首歌行就毫無難度,這就是寫給老百姓傳唱的。

而《贈花卿》這首詩,手法、立意簡單,估計是在花敬定府上聽到了他擅自使用了僭越之樂而作——那個時候,什麼身份聽什麼音樂,都是有禮數的,王維年輕的時候第一次當官就因為排了個黃獅子舞被貶謫。

也就是說通過接觸,杜甫開始發現花敬定這個人的不居功自傲只是針對崔大夫而言,至於皇帝,他是不放在眼裡的——這就是天下武人的通病——不是不居功,只服老領導。

老領導後來也節制不了他,因此引起黎民之苦。

花敬定聽的音樂僭越人臣之禮,杜甫作為一個曾經擔任左拾遺的老古董,自然是心有不滿。

不過花敬定這個時候是功臣、是紅人,自己無權無勢,只是跟著嚴武混飯吃,雖然大家都給面子,但是總不能自己不要面子。

老杜和李白還是有些不同,雖然憂國憂民,忠心為主,不過在房琯之變丟了官職後,知道禍從口出,說話就謹慎了。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回聞?」大老粗的武將聽起來就是說好聽,是好話,卻不知道這裡天上是指皇宮,在人間聽天上的曲子,已經是在暗諷僭越了。

要說這首詩簡單吧,因了文人的皮裡陽秋和虛與委蛇,又顯得不那麼簡單。

但是要說有多複雜吧,我們今天在引用的時候,是絕對不會考慮這背後的意思的。

花敬定沒多久就戰死在對段子璋的餘部清剿中,在戰場上死去,好過崔光遠的鬱鬱而終,算是一介武夫得到了最佳歸宿。

功名都得了,人又戰死,自然也沒人去追究用樂僭越的細枝末節了。

從時勢來講,這種僭越的指控在戰時也是不合時宜的。也正因為如此,杜甫的詩把這層意思藏得很深,深到你不仔細分析他的性格、際遇和當時的情況,根本就感覺不出來。

杜甫這個人的詩啊,還是越讀越有意思,人到了一定年紀之後,會把年輕時候高看李白一眼的想法逐漸收斂,而杜甫的作品則越來越讓人覺得有內涵、有勁道。

既有理論,又有實操,既有憂患,又有情深。

號為「詩聖」,誠不我欺也。

相關焦點

  • 杜甫用來諷刺人的千古絕句,卻被很多人用來誇人,來看看你有沒有
    其實就是要做到,在罵某一個人時,不僅要羞辱他,而且還要讓對方聽不出來,必須得花時間、花精力仔細地琢磨,才能體會得到。比如「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便是王昌齡借歌頌飛將軍李廣,來諷刺當時的將領無能,這種就是上乘之作。
  •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夜過借園見主人坐月下吹笛》[清]袁枚秋夜訪秋士,先聞水上音。半天涼月色,一笛酒人心。響遏碧雲近,香傳紅藕深。相逢清露下,流影溼衣襟。《吹笛》[唐]杜甫吹笛秋山風月清,誰家巧作斷腸聲。風飄律呂相和切,月傍關山幾處明。胡騎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徵。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曲盡生。
  • 杜甫最膾炙人口的12首絕句,首首出名句!
    杜甫最膾炙人口的12首絕句,首首出名句! 7 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8 江畔獨步尋花·其五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 甘道夫用「莎翁腔」讀杜甫詩歌《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魔幻又...
    聲諧語儷的七言律詩竟能純用口語寫成,這是杜甫的獨擅之技。(《唐宋詩舉要》卷八)言下之意,除了《贈花卿》、《江南逢李龜年》等少數篇什外,杜甫的七絕還是比王、李"有愧色"的。其實《贈花卿》等二首雖為佳作,但不能代表杜甫七絕的主要風格,而杜甫七絕的代表作正是那些聲調拗峭、多用俗語、質重直截,從而與王、李絕句大異其趣的《夔州歌十絕句》之類。黃庭堅曾說:"劉夢得《竹枝》九章,詞意高妙,元和間誠可以獨步。
  •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杜甫何時所作,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是詩人杜甫在唐代宗德廣元年(公元763年)春天寫的一首詩,當時杜甫流寓梓州 (今四川省三臺縣) ,當他聽到大河南北失地相繼收復的消息後,寫下的一首七言律詩。原詩如下: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河南河北究竟在哪裡?很少有人能說對
    同時代中的王維和孟浩然也在一旁打得火熱,你一首來我一首,相互唱和好不快樂。唯獨杜甫,只能站在一旁看著長安詩壇中的大咖們熙熙攘攘,但快樂是他們的,杜甫什麼也沒有。在一眾當時的名流中,杜甫最仰慕的還數老大哥李白,他曾經為那個放蕩不羈的翰林院奉詔寫了大約有十五首詩,但是李白只給杜甫回了兩首,在杜甫的時代裡,他始終是詩壇裡的邊緣人。
  • 人間哪得幾回尋——貝里斯藍洞
    「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必將回以凝視」當時我的腦海中突然冒出了尼採的這句名言。雖然這句話放在這裡並不恰當,不過我覺得從字面來看,用深淵來形容藍洞也十分的合適,都是同樣的神秘,同樣的讓人心生敬畏。貝里斯藍洞洞口直徑305米,是迄今為止口徑最大的藍洞,冰河時代形成的巖洞,在眾多原因下的一次坍塌,造就了近乎圓形的開口豎井,滄海桑田,曾經的冰雪在時間長河中逐漸消融,海水倒灌進豎井,才有了現今這樣的人間絕景,世界十大地質奇蹟之一的名號也確實當之無愧
  • 「皮裡陽秋」和春秋筆法
    後因晉簡文帝母名為鄭阿春,敬諱"春"字,而改作"皮裡陽秋"。也就是說皮裡陽秋其實是皮裡春秋,而「春秋」是指春秋筆法。皮裡陽秋的意思是指對人物、事件的褒貶不在表面而在內裡。那麼什麼是春秋筆法呢?《春秋》相傳是孔子編訂的魯國史書,書中對歷史人物和事件往往寓有褒貶而不直言。這種寫法被後世稱作「春秋筆法。
  • 錢鍾書豈會不知「皮裡陽秋」的典故
    說他不知「皮裡陽秋」的出處,就是一例。我最早在十年前的《散文百家》(2000年第十期)上讀到,以後又時見以此說事,直至2009年1月9日的《文匯讀書周報》,又把《散文百家》上的這段文字重行刊登。據披露者說,他在「幹校」後期,曾向錢先生提出為何要稱為「皮裡陽秋」,「他(指錢先生)沉吟許久,卻始終答不出來,倒是一位紅學大師拍案大笑,說出了個中的奧妙」云云。
  • 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詩歌對新詩的啟示
    我特別認同王家新「回過頭來重讀杜甫」的說法。「古來磨滅知幾人,此老至今元不死」,宋代陸遊說出了詩人的一個重要心理,杜甫仍活在許多詩人的心中。除了大量舊詩界的「杜粉」,新詩界「杜粉」也不在少數。聞一多崇拜杜甫,本來最有希望在繼承傳統和吸收外來方面,獲得新詩現代性的平衡,並結出大成果,卻選擇了一條頗為可疑的道路:回到格律詩。我個人認為,聞一多學杜甫、學古典,非但沒有學對,反而學偏了。他僅僅看到了形式規範、法度森嚴的杜甫,沒有看到天馬行空、自由自在的杜甫。這不能不說是新詩繼承傳統的一個偏差。杜甫為新詩準備了豐富而珍貴的藏品,百年來鮮有用者,殊為可惜。
  • 飛花令「白」,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 杜甫 《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8.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 王之渙 《 涼州詞二首·其一 》9.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 盧梅坡 《 雪梅·其一 》10.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 白居易 《 琵琶行 》11.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 杜甫在成都廣植榿木
    《人間草木》裡,收錄了他的一篇短文《四川雜憶》,其中一節說:我到過的城市裡,成都是最安靜的,最乾淨的。在寬平的街上走走,使人覺得很輕鬆,很自由。成都人的舉止言談都透著悠閒。這種悠閒似乎脫離了時代。我不喜歡杜甫草堂,杜甫的遺蹟一點也沒有,為秋風所破的茅屋在哪裡?老妻畫張,稚子敲針在什麼地方?杜甫在何處看見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都無從想像。沒有榿木,也沒有大邑青瓷。
  • 杜甫與蜀中草堂,黃四娘之外,他的詩中還有哪些鄰居?
    傅抱石作杜甫像翻看杜甫的一生,追尋他走過的足跡,會給人們很多啟迪。杜甫一生顛沛流離,飽嘗人間的風霜和苦難。在他58歲的生命歷程中,他把最重要的歲月留在了西南。從759年末來成都,並於760年春在成都建起草堂,到768年受其弟杜觀之邀暫住江陵,杜甫在蜀中度過了八年時間。在這八年中,成都草堂裡的歲月,又是杜甫生命中安穩寧靜的時光。
  • 杜甫:莫要小瞧我!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2、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聖經》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4、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醫好傷心的人,裹好他們的傷處。——《聖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 杜甫與燕子:鳥鳴叫響了春天|周末讀詩
    前年冬天(759年),四十八歲的杜甫攜妻小,翻越秦嶺雪山的那場逃難,歷時不像兩月而像十年,有多少次他覺得自己隨時會死在路上。劍門關如鬼門關,過了,家鄉就遠了。次年春,杜甫一家落腳成都,卜居浣花溪畔,準備營建草堂。此處林塘幽靜,離市區較遠,且隔了條河。杜甫的心情喜憂參半:喜的是顛沛流離暫得定所,憂的是囊中羞澀,奈何?
  • BBC最新英文紀錄片:杜甫,中國的莎士比亞
    4月7日,BBC推出了最新紀錄片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該片由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執導,在片中,他走訪探尋了唐代詩人杜甫一生的足跡,向人們介紹杜甫波瀾壯闊的一生。
  • 潘向黎:杜甫埋伏在中年等我
    作為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評論家的潘旭瀾,在女兒只有幾歲時,就為她親手抄寫唐詩宋詞集。潘向黎出生在福建,12歲前跟著母親在老家生活,父親在上海任職。於是,父親留下的這些手抄古詩,成了她愛不釋手的寶貝。第一次讀「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潘向黎不知道詩裡到底說的是什麼,描繪的到底是何處景色,父親又不在身邊,沒人可問。
  • 杜甫吟誦新秋,這首律詩章法周密,體物細緻,頸聯尤其值得玩味
    杜甫是盛唐時期才華橫溢的詩人,他背負著沉重的社會責任感,並用詩歌描繪變幻的時代和內心的悲哀。有一次,杜甫吟誦新秋,這首律詩章法周密,體物細緻,頸聯尤其值得玩味。 新秋唐代:杜甫火雲猶未斂奇峰,欹枕初驚一葉風。幾處園林蕭瑟裡,誰家砧杵寂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