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上小學一年級的女兒,今天被一首王維的《辛夷塢》給難住了,背了好久也沒能背下來。這是她看的一本《國學背誦》裡的內容,其實這本書裡的東西並不是很多,但不知為什麼選了這樣一首詩。
相較於那些比較有名的詩詞來講,說實話,這首詩我也還真是第一次見到。不過雖然自己也不熟悉,但也抵不住女兒那求救般的目光,只能硬著頭皮給她講上一講了。
只見全詩如下:辛夷塢(wù),王維,「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初看此詩,主要難在三個地方,一是「詩名是辛夷塢為什麼沒有辛夷而是寫的芙蓉花」;二是「木末是什麼意思」;三是「澗戶怎麼解釋。」當然,這是我第一眼看後覺得比較不好理解的地方。但是在問過女兒之後,才知道,她是整首都不明白。
其實也難怪,就連我們大人見了都不是完全明白,何況還在上一年級的女兒呢。不過好在書中有些解釋,比如為何辛夷塢卻寫的是芙蓉,原來是因為辛夷花的顏色和形狀都酷似芙蓉花,所以才會有這樣一句「芙蓉花」;又因為生在枝頭末端的辛夷花蕾形如筆頭,故有「木筆」之稱,所以用「木末」二字代指辛夷枝頭也是很準確的;之後就是「澗戶」了,戶這裡指入口,即山澗的入口處,指代山澗溪水溝口。
有了這些注釋,再看全詩的譯文就好理解了。書中譯文如下:「枝條頂端的辛夷花苞,在山中綻放著鮮紅的顏色。寂靜的山溝裡再沒有別人了,花兒們紛紛開放後又片片灑落。」
不過聽完譯文的女兒似乎還是有疑問,對於全文理解的還不是很好,尤其是不知道「芙蓉花」怎麼沒了,她的意思是說,詩中寫的芙蓉花怎麼在譯文中找不到了?
聽了女兒的話,我突然想起來,想要和自己的女兒討論問題,就該考慮考慮她的認知能力,所以譯文應該是越簡單,越直白越好。因此我就用我自己的話去給她解釋了一下,勿求讓女兒能夠明白!
先從名字入手,辛夷塢(wù)是一個地名,也可以指代開滿辛夷花的小山坳(塢:周圍高而中央低的谷地)。所以這首詩寫的是一個長滿辛夷花的地方,這個地方是在一個山澗裡面。
這裡有許多的辛夷花,因為辛夷花的花蕾開在辛夷樹的枝頭,很像水中的芙蓉花,所以就說這是開在枝頭的芙蓉花。現在這個時節這些花蕾已經開始慢慢變紅,雖然這是在寂靜無人的山坳裡,但是這些辛夷花依然花開花落,綻放自己的美麗!
萼(è):花萼,花的組成部分之一,由若干片狀物組成,包在花瓣外面,花開時託著花瓣。其實這個「紅萼」也著實讓我費了好大勁,最後告訴女兒,就是花骨朵的最外面包著的一層,像小房子似的保護著花骨朵的東西,這裡就理解成花蕾也是可以的。
反正女兒弄懂了大半的意思,在我又細緻地解釋了一番之後,基本上知道了這首詩都寫了些什麼,再背起來就輕鬆多了。大概又讀了三五遍,也就背了下來,這樣看來,她還是聽明白了。
至於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我也查了一下,但是我沒有告訴女兒,因為我本身就覺得古人寫詩有可能會寄情於景,寓情於詩,但是我們讀詩時主要還是要看文意,只有那些離了背景就沒了意義的才需要強調背景。所以像我女兒她們這樣的小孩子,弄懂字面的意思就可以了。
最後我又把自己對王維的這首《辛夷塢》的理解整理了一下,同樣講給了女兒聽。我說:「我告訴你我讀這首詩能想到怎樣的情景,你再換成你自己想像成的樣子去記住它。這首詩是說,山中已經漸漸泛紅的辛夷花蕾,俏立在枝頭含苞待放,就像一朵朵即將盛開的芙蓉花。雖然這裡是寂靜無人的山澗,但是辛夷花卻依然忘我的自開自落,花謝花飛!」
女兒又問幾個問題,這回終於有了自己對這首詩的認識。看著她開心的樣子,我的心裡也同樣很高興。雖然可能與原文的解釋不太一樣,但至少女兒再背這首詩已經不那麼「蒙」了。至於將來女兒自己又會怎樣去理解這首詩,那就要看她自己對文字的體悟了。
給女兒講解完了王維的這首詩,自己突然有想要仿寫一首的衝動,便自娛自樂的同樣寫了一下,詩名同樣是《辛夷塢》:「含苞辛夷似芙蓉,花萼枝頭已泛紅。不怕澗寂無人問,花開花謝此山中。」
哈哈,自娛自樂的,就怕貽笑大方。好了,今天的這篇關於王維《辛夷塢》的文章就寫到這裡了,如果你的家裡也有這個年齡段的小朋友的話,希望能夠對你有些用處。
當然,同樣歡迎你留下自己對這首詩的認識和想法!期待能與你的共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