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讀古詩,朗朗上口卻不解其中滋味。年歲漸長,坐在教室裡聽老師講解,理解的也只是淺淺一層。成年後,隨著閱歷的增加,對古詩詞的妙處開始慢慢領悟。
但工作的忙碌、生活的瑣碎,常常把這片刻的感悟淹沒了。
今天推薦的《古詩詞課》,是一本送給現代人的禮物,它把古詩詞中蘊含的力量引出來,撞擊你的胸口,讓你獲得心靈上的滋養。這堂課的老師呢,是葉嘉瑩。
葉嘉瑩生在1924年,一生醉心於研究中國古典詩詞。上世紀80年代,葉老師在世界各地講學,非常受歡迎。
當她來到南開大學的時候,天津、北京很多學生慕名來旁聽。整個高校颳起了一股聽葉老師講古詩的風潮,出版社也紛紛約稿。
當年來南開大學旁聽的三位同學,應邀整理葉老師講課的錄音,執筆寫出了這本《古詩詞課》。
確實,這本書來自於課堂,是一位學界泰鬥的授課講義。
在葉嘉瑩眼裡,詩詞是什麼呢?對於詩,葉老師引用《毛詩序》所述:「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
她認為詩歌最重要的特徵,就是蘊藏著一種強大的興發感動的力量。讀詩的人,感受到詩人的情感,再觸及到自己。
王維我們都熟悉,在課堂上,葉老師是這樣講王維的:
王維是一個性格內向、感情深曲幽隱的人。他很少在作品中直白地吐露心聲,一方面他深受佛家文化的影響,追求超脫,另一方面,他又有一副渴求功名的心腸。
所以王維早期的作品,既呈現出藝術家的才華修養,又流露出世俗的逢迎之語。
說白點,就是說這個時候的王維,也免不了俗,寫了不少禮節上的客套話。
比如這首《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前兩句精妙無比,被喻為千古絕句。後兩句平淡無味,只為恭維塞上使君和鎮守邊關的將軍。
王維的詩雖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但是他的大半生都在這種矛盾人格的煎熬中度過。直到晚年入住輞川,他的詩才真正走向了恬淡空靈之境。
來看這首《欒家瀨》: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溜瀉。跳波自相見,白鷺驚復下。
詩的大意是:颯颯秋雨,使山泉流動的速度加快,水花撞擊在突出的石頭上,驚起了一隻專心覓食的白鷺。
當白鷺意識到一切只不過是虛驚一場,索性展翅滑翔一圈,飛回原處,於是,山中的一切又恢復了靜寂的狀態。
在葉老師看來,這首詩帶給她的觸動相當大:
驚飛的水鳥飛回原處,你的心或許隨之一動。這一動,不分善惡,不分喜怒。
如果你具有一種能感知的本性,就會發覺,你的心沒有死,也沒有被喜怒哀樂這些情感所限制,這是一種很難言傳的感覺和境界。
而這種境界正是王維詩歌的最高成就,除他之外,很少有詩人能表現出這種意境來。
接下來,我們來說說詞。對於詞,葉嘉瑩以《人間詞話》為例,認為「詞之要體,要眇宜修,能言詩之不能言。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
通俗地講,詞總是傳達出作者一些幽微的言外之意。詞的雅致,不在於表象,而在於它所傳遞出的神韻。
溫庭筠有一首《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古時候的詞,是要給歌女拿去唱的。這首《菩薩蠻》,在電視劇《甄嬛傳》裡出現過,便是被唱出來的。
一個女子梳妝打扮,看她畫眉,看她裙子上的金鷓鴣,撲面而來一股深閨氣息,還帶著一個女子小小的落寞。那麼葉嘉瑩老師是怎麼說的呢?
這首詞從女子的起床、梳洗、畫眉,一直寫到梳妝完畢,敘寫口吻包含著活潑的生命力和充沛的感發力量。
比起《花間集》裡一般的浮豔淺俗之作,溫庭筠的詞總是有一種深遠含蘊的姿態。
這首詞的美感是如何產生的呢?首先,這首詞的句子長短錯綜,讀起來低回搖曳,與讀詩的感覺大不相同。
其次,溫庭筠所寫的內容乃是男女之情,這是人世間最熱烈、最容易引起感動的一種感情。
第三,這首詞暗合了中國文化中「美人」、「香草」以喻君子的傳統,可以把讀者的感發聯想,引向高潔美好的境界。
這三點,都涉及詞的特質。
葉老師講古詩詞,深入淺出、剖析深刻。
她說,讀王昌齡的絕句,一定要注意聲音、景物和感情,對它們有所體認。
看高適的詩,務必注意到它的上句與下句之間總有一種呼應,一種本質的相對,詩的現實用意非常明顯。
岑參呢,他喜歡做不平凡的事,喜歡有不平凡的表現,他所用的語言也不平凡,描寫的內容極為罕見,他的詩風矯健有力,特別適合拿來誦讀。
讀詩、品詩、學詩,多麼高雅的事情。如果你把《古詩詞課》裡的三十六課上完,便會理解,為何葉老師的課,往往會有萬人空巷之感。
學生在她的課堂上得到什麼了呢?她在書裡直白地說了:「讀詩的好處,在於培養一顆美好的活潑不死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