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陪孩子一起讀古詩詞呢?要不要給他們講解?需不需要他們背誦?這些問題難倒了不少父母。讓我們來看看三位北京大學古代文學博士們的說法。
近日,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推出的一套《陪孩子讀古詩詞》亮相上海國際童書展,這個系列的作品從孩子日常生活最熟悉、容易感知的植物、動物、自然現象等幾大主題入手,匯聚廉萍、馬東瑤、周劍之三位北京大學古代文學博士選詩解詩,帶孩子讀懂詩中之意,並由中央美院葉媛媛採用繪本式構圖,帶孩子看見詩中之境。除了內容上的匠心獨運,還特邀央視主播楊海波配樂朗讀,帶孩子聽見詩中之韻。
許多家長都知道帶孩子讀古詩詞,對於他們的語言能力發展具有很好的幫助,但是如何讓孩子去喜歡古詩詞、理解古詩詞和愛上古詩詞呢?很多父母其實是頭疼的,甚至是不敢自己親自上陣的。那我們來看一看該系列的三位作者是如何考慮這個問題的。
(以下文字節選自《陪孩子讀古詩詞導讀》)
為什麼要陪孩子讀古詩詞——周劍之(北京大學古代文學博士)
小時候,我最享受的事情之一,就是騎在爸爸的肩膀上,一邊晃著腳丫,一邊聽爸爸念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那些婉轉的音節、抑揚的節奏,聽上去是那麼悅耳。我並不知道其中的含義,卻忍不住跟著念、跟著讀。或許正是這些幼兒時期跟爸爸一起讀過的古詩詞,指引我一步一步走上了古典文學研究的道路。
如今的我,作為一位母親,更加真切地體會到跟孩子一起讀古詩詞的快樂。女兒幾個月大時,每當我開始讀詩,她就會睜大眼睛望著我,漆黑的眼珠裡流動著閃亮的光彩;她在學走路的階段,會常常跟著詩詞的節奏搖頭晃腦,擺動身體,玩得不亦樂乎;等她學說話時,我每讀完一句詩,她會奶聲奶氣地重複最後一個字,一邊露出得意的神色……古詩詞陪伴她長大,而我也藉由她的眼光,從許多爛熟於胸的詩詞中,讀出了新的感悟。
這樣的親身經歷,讓我無比深刻地意識到,與孩子一同讀古詩詞,對孩子的成長、對親子關係的建立,具有多麼特殊的意義。你為孩子打開一本書,同時也是為他打開一個世界。而古典詩詞的世界最是美妙,也最有助於構築親子閱讀的獨特空間。
詩詞之美,美在韻律。因此,陪孩子讀古詩詞,首先要「讀」。漢字有四聲,分平仄,會在詩詞中形成錯落有致的組合。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孩子們很容易被這種天然的韻律所吸引。他們喜歡節奏感,喜歡聲音的高低起伏。當你一字一句、平緩又有力地念出那些詩詞,便是在演奏一首天然的樂章。你的情感,將化作聲音的溫度。孩子那敏銳的小耳朵,絕對不會放過。他會不自覺地跟上你的節奏,跟著你一起走進詩詞。
詩詞之美,美在畫境。陪孩子讀古詩詞,要儘可能給孩子以畫面感。「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無邊大漠中的一縷孤煙,長河映襯下的渾圓落日,這是何等壯闊?「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綺羅似的天邊晚霞,白練似的澄淨江水,這是何等寧靜?好的詩詞,總是能喚起生動鮮活的畫面,給人帶來心靈的觸動。給孩子講解詩詞,意思的透徹是在其次,更重要的是畫面感的營造。孩子們的大腦本來就擁有強大的畫面生成能力,當他們腦海裡浮現出清晰的畫面,他們會更加直觀地感受到詩詞的魅力。
詩詞之美,美在想像。陪孩子讀古詩詞,還要引導孩子去聯想,給他揮灑想像的自由空間。含蓄凝練是古典詩詞的重要特色,隨之而來的,是無窮的餘蘊,讓人浮想聯翩。「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趕路的行人向牧童打聽喝酒的地方,牧童的回應,詩歌只用「遙指」的動作來表現。至於行人與牧童的對話場景,都交給讀者,任憑想像。不僅如此,這個場景還讓人忍不住追問:為何行人要尋找酒家?是因為旅途的疲憊嗎?是因為思鄉的愁緒嗎?又或者二者兼有?在牧童「遙指」之後,行人找到酒家了嗎?他的愁緒是否得到了疏解?……孩子們擅長想像,每個孩子心裡都住著一個浩瀚的宇宙。你給他一首想像的帆船,他就能在思想的宇宙中遨遊。
音樂之美,繪畫之美,想像之美——這是古詩詞為我們構築的美妙世界。陪孩子讀古詩詞,就是希望他們走進這個世界、愛上這個世界。
——馬東瑤(北京大學古代文學博士)
小兒憨豆今年十歲。他六七歲的時候,有一次散步時跟我說:「媽媽,今天我們換一條路走走,那條路很詩意。」我驚異於他說出「詩意」二字,問:「怎麼詩意了?」他答道:「那裡有一條小溪,水邊開滿鮮花,還有一座木頭房子。」我又問:「什麼叫詩意?」他說:「就是李白看見了一定會寫首詩。」
小朋友自然還不懂從理論的高度來解釋什麼叫詩意,但他有感覺,而且跟古代的詩人心意相通。這就足夠了。這也足夠說明,任何時代,我們都需要詩。
那麼,小朋友該如何學詩呢?詩歌之美,首先在於聲韻之美。小朋友其實有對聲韻不自覺的追求。憨豆常常會搖頭晃腦地念著從學校聽來的「地下校園民謠」。這類「民謠」內容搞笑,能迅速廣泛地在小朋友中流播,重要原因就在於:它們是押韻的。所以對於剛剛接觸古典詩詞的小朋友來說,吟誦是十分重要而又可行的學習方式,它能從聲韻節奏上培養孩子對詩詞的藝術感覺。
那麼,除了吟誦,孩子需要對詩歌意思有所理解嗎?我認為這是十分必要的。現在一般通行的小學語文課本要求必背的古詩詞在75首左右,有一次我問憨豆:「『遊園不值』是什麼意思?」他張嘴就說:「就是那個園子不好玩,不值得去。」又一次,憨豆在一本唐詩選上看到《長恨歌》,翻了好幾頁才把內容翻完,不禁感嘆道:「這麼長!能不恨嗎!」他也許是在逗趣搞笑,不過,以我們從小學詩的經歷,如果大人不加解釋,孩子是難免有這樣想當然的理解的。
流傳下來的古詩詞成千上萬,什麼樣的作品是適合孩子學的呢?我以為,總的原則是貼近孩子的世界,表現真善美的情感。本冊以「蟲魚鳥獸」為主題。需要說明的是,只要有涉及蟲魚鳥獸描寫的內容,便在我們的選編範圍之內,而並不一定以整首詩的主旨為考慮。
《中國詩詞大會》是現在家喻戶曉的詩詞普及節目,憨豆對其中的「飛花令」最感興趣,常常要跟我「比拼」一下。我們這本書分類編選的方式其實就類似於一種變體的「飛花令」。家長可以以「蟲」「魚」「鳥」「獸」等不同的主題詞,來激發孩子記誦這些詩詞的興趣:蟲魚鳥獸都屬動物,大約每個孩子從小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動物,它們有怎樣的特點?人們該如何對待它們?如何與它們相處?又如何從動物的舉止習性獲得啟示?
——廉 萍(北京大學古代文學博士)
現在,小朋友們跟著老師、父母學讀詩,很容易就會發現,它們念起來都很好聽。因為它們原來都是押韻的,而且大都講究平仄。雖然古代的讀音,發展到現在,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有些念起來沒那麼上口了,但最基本的韻律還都在。所以,這些好聽的句子,學習它的第一步就是背下來。小時候背會的東西,長大以後很難忘掉。這樣,等小朋友們長大以後,該用到這些古詩詞的時候,就能很容易地、毫不費力地想起來。
會背,再加上一些理解,就更好了。有些詩表達的思想感情,可能孩子暫時不容易領會,但這本小書裡,我們選的都是日常容易見到的植物。所以,平時出去玩的時候,爸爸媽媽可以告訴孩子,哪種植物是這些詩裡寫過的,這些詩裡寫過的植物在哪裡可以找到。順便還可以評論下,古代詩人到底寫得怎麼樣,好不好,像不像。這樣學習,是不是很有趣?
記住這些詩,等將來長大的時候,再遇到和古人類似的情景,說不定就引起共鳴了。而且,如果將來小朋友們繼續學習中國古代的歷史、文化、哲學、藝術之類的知識,這些詩歌說不定就埋伏在未來的哪段道路上,正等著幫助你呢。
在天氣好的時候,爸爸媽媽請放下手頭的工作,孩子請放下遊戲機,帶上書,一起出門尋詩吧。我相信這一切,都將成為我們人生中最美好的記憶。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