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段時間陪孩子學語文,但是學到兒童詩的時候我毫無頭緒,不曉得應該如何陪孩子學習這一種類型的課文。在這個『停課不停學』的特殊時期,作為家長,我到底應該怎樣陪孩子學兒童詩呢?」一名家長問。
換做去年的這個時候,我們地區的學生差不多已經開始上課好幾天了。但今年的情況比較特殊,大部分家長在沒有復工的情況下,現在可以心無旁騖陪孩子學習相關的課程,但在陪孩子的過程中,如何保證孩子的學習效率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孩子現在已經在上學的話,這種該如何學習兒童詩的難題自然可以迎刃而解,因為孩子的老師會對兒童詩這個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有人說,詩歌稱得上是「文學之母」,那麼兒童詩是不是可以稱之為「兒童文學之母」呢?故此,我認為兒童詩在小學語文的學習中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那麼在兒童詩的學習中,孩子和家長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困惑:
困惑一:學習兒童詩到底有什麼作用?
在有些家長看來,貌似孩子學兒童詩沒有什麼多大的用處,所以孩子學兒童詩的時候,有些家長乾脆直接讓孩子略過這一方面的內容,直接看下一課的內容;還有些家長的做法比較「簡單粗暴」——不知道怎麼學,那還不好辦?直接背誦了就可以了……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學」兒童詩,兒童詩在孩子眼中還有魅力嗎?孩子還會對兒童詩充滿濃厚的興趣嗎?
困惑二:學兒童詩和學其他課文有什麼區別?
兒童詩的語言和其他課文有著很大的不同,那麼一些家長可能感到納悶:學兒童詩和學其他的課文是不是有什麼區別呢?用怎樣的方法,可以讓兒童詩的學習效果事半功倍?當然,學兒童詩的目標是多維的,其中培養孩子的想像力、書面表達能力之類的目標應該如何實現?
困惑三:如何把握兒童詩的感情基調?
有些家長自己對兒童詩的內容估計都一知半解,如果沒有去詳細了解相關兒童詩的寫作背景,那麼不懂得兒童詩的感情基調是非常正常的。對兒童詩不理解,家長在陪孩子讀相關兒童詩的時候,估計很難讀出相應的韻味來,孩子在學兒童詩時的所得就非常有限,陪讀時高耗低效就不足為奇了。
在這一「停課不停學」的階段,應該怎樣陪自己的孩子學兒童詩呢?家長別急,作為一線老師,接下去由我來為你支招吧!
第一招:「讀」佔鰲頭,理解與誦讀「無縫對接」。
學小學語文中的內容,不管是兒童詩還是其他題材,有一個做法非常重要,那就是「讀」。而對於學習朗朗上口的兒童詩而言,誦讀就顯得尤為重要。怎樣誦讀,怎樣做到「讀」佔鰲頭呢?我覺得家長應該讓孩子做到理解兒童詩與誦讀兒童詩的「無縫對接」。
就拿部編版二年級下冊語文第八課的《彩色的夢》為例,這一首兒童詩應該如何讀呢?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孩子在學這首兒童詩的時候不一定要讀上百遍,但如果能夠做到讀一遍有一遍的理解,讀一遍有一遍的畫面和情感,孩子在讀的時候如果能漸漸能感受兒童詩的魅力所在,能感受《彩色的夢》這首兒童詩中雪松與小鳥之間的深厚情誼,那麼對於提高這首兒童詩的學習效率是大有裨益的。
家長在陪孩子一遍又一遍帶表情讀兒童詩的時候,孩子不僅能在兒童詩富有節奏感的語言中理解其意思,還能在情感方面受到美的薰陶。所以,家長在陪孩子誦讀兒童詩的過程中,其實就是在無形中在孩子的心底深處播種下真善美的種子,這也是編者把兒童詩編排在小學語文課本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第二招:試著仿寫,個性化解讀兒童詩。
不管是學習哪一種體裁的文章,說白了就是為了應用,也就是讓孩子能夠「自行生產」出這一種文體的內容來。比如孩子學習說明文,可以通過具體說明方法的學習,也能試著根據自己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寫出類似的說明文來,當孩子學說明文之後也能寫出說明文來,說明孩子的學習目標達到了。
那麼孩子學兒童詩,能否寫出兒童詩來呢?當然可以,只不過在不得要領的情況下,難度可能會比寫其他體裁的文章要大上不少。那麼如何降低孩子在學習兒童詩時學寫兒童詩的難度呢?很簡單,讓孩子用模仿的方式對兒童詩進行模仿,剛開始可以用「依葫蘆畫瓢」的方式對所學的兒童詩進行個性化解讀。
舉個例子,比如家長陪孩子學習三年級語文下冊的《18、童年的水墨畫》,這一篇兒童詩有三個部分,分別是從溪邊、江上和林中三個地點展開來寫,從三個角度寫出童年生活中的一個個令人難忘的鏡頭。而在孩子自己的成長過程中,除了這首兒童詩中介紹的這三個地方之外,孩子還可以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從不同方面來寫一些童年生活中的其他鏡頭,比如模仿這首兒童詩的語言特點仿寫池塘、海邊或者其他地方的鏡頭。一旦孩子懂得借鑑文中的語言特點或者寫作技巧來仿寫的話,至少在實現「活學活用」這個學習目標中邁出了第一步。
第三招:用想像之「鑰匙」開啟創新思維。
學習一首兒童詩之後要懂得活學活用,除了剛開始的「模仿」這個「扶」的動作之外,到最後要完成「從扶到放」的一個創作過程。想要完成從「扶」到「放」的「華麗轉身」,就要讓孩子帶著豐富的想像力去學相關的兒童詩。舉個例子,一個小朋友看到一個酒鬼喝得醉醺醺的,拿著酒瓶扶著牆走路,於是心生疑惑的他就問他的媽媽:「媽媽,那位叔叔為什麼那麼喜歡喝酒呢?」那位母親笑著說:「那是因為這位叔叔喜歡喝酒,他對酒喜歡到了痴迷的程度!」後來,這位小朋友在他的日記裡寫下了這麼一句話:「媽媽是一壺酒,爸爸這個『酒鬼』喝一口就醉了……」
什麼是兒童詩的靈性?這種就是!這樣的句子雖然只是在這個孩子的日記中,但這樣的句子可以說是兒童詩語言中的精華,因為這樣的句子是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寫出讓人覺得耐人尋味的句子來:在這位「小詩人」看來,他的爸爸對媽媽的態度如同酒鬼對酒的那種眷戀是差不多的,所以他就大膽展開想像,信手拈來的文字就如同「神來之筆」,相信現在的很多大人都不一定能寫出如此傳神的文字來。
所以,在學兒童詩的時候,孩子的想像力這把「鑰匙」如果能夠發揮作用,那麼孩子在仿寫的時候,其創新思維就能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開啟,豐富的想像也是避免孩子在仿寫兒童詩的時候出現千篇一律現象的「撒手鐧」。
第四招:讓兒童詩練筆的構思儘量出人意料。
作為一線教師,每次我給學生布置習作的作業時,我最擔心的就是學生的作文出現千篇一律的現象。比如我布置一篇以《讓人感動的一幕》為題的作文,如果一大堆人都在寫自己小時候生病,然後主人公的媽媽將其送到醫院,路上下起瓢潑大雨之類的內容,估計我不會有什麼好心情,因為「感人」成了套路,這是學生寫作練習中的一種悲劇。
家長在陪孩子學兒童詩的時候,讓孩子仿寫課文中的兒童詩時,也要儘量避免孩子陷入「套路化」的「泥淖」中。有些家長可能納悶,現在又不能拿孩子仿寫的內容和其他同學所寫的內容做比較,何來「千篇一律」之說?其實這種「套路化」的文字是很好判斷的:孩子這一次仿寫出來的兒童詩的語言,和孩子以前所寫的絕大部分文章中的一些文字雷同,這些文字如同「萬金油」一般出現在孩子的習作或者仿寫的兒童詩當中,那麼家長在這個方面就要提高警惕,別讓孩子的想像力在「睡覺」,而要用出「洪荒之力」鼓勵孩子寫出與眾不同的內容來。
我曾經教過學生一篇課文,題目叫《我的「長生果」》。這篇課文雖然不是兒童詩,但是卻寫了作者葉文玲在一次習作中寫出了兒童詩一般的語言的過程:作者的老師布置了一篇叫做《秋天來了》的作文,其他的同學紛紛寫了這種款式的內容:「秋天來了,葉子黃了,一片一片飄落到地上……」看著這樣一篇篇的「秋景文」,不僅僅是樹葉「黃了」,估計就連老師的好心情差不多也「黃了」。
但作者是一個不甘於當「跟屁蟲」的人,所以她寫了一段和其他人完全不一樣的文字:她把秋天看做一個穿著漂亮連衣裙的翩翩仙女,這個仙女用她的衣袖拂掉了烈日的灼熱,把秋天的清爽還給人間;這位仙女又用寬大的衣袖擋住寒冷,給人間帶來累累碩果……如此詩一般的語言,在構思的時候就要做到與眾不同,寫出來的內容自然可以遠離同質化,達到了練筆的最佳效果。
所以,家長陪孩子學兒童詩的練筆環節,一定要鼓勵孩子在構思方面與眾不同,這樣就算是仿寫,也能寫出不一樣的「鮮味」來。
第五招:把兒童詩的寫作技巧融合到練筆中。
巴金鼓勵文學創作者可以不必使用寫作技巧,在巴金看來,文學的最高境界就是「無技巧」,這就好比武學中的「無招勝有招」。但是對於初學兒童詩的孩子而言,他們要學一種體裁的文章,比如學寫兒童詩,學習兒童詩的寫作技巧是相當有必要的。孩子如果要試著仿寫兒童詩的時候,我覺得家長可以在兒童詩的寫作技巧方面對孩子進行一番提醒,當孩子對仿寫兒童詩充滿濃厚興趣的時候,孩子可能會情不自禁並不著痕跡地運用出擬人、比喻、排比、通感之類的寫作技巧。
就拿「通感」這種修辭手法來說,如果把這種寫作技巧運用嫻熟的話,那麼孩子學習仿寫兒童詩就很可能「手到擒來」。比如「難過的時候,用傷口呼吸」,這樣的句子其實就是屬於通感修辭手法的運用。本來傷口是沒有「呼吸」這種功能的,但作者可以通過大膽的想像,傷口也有了這一種「特異功能」。再比如《月光曲》這一篇課文當中,皮鞋匠的妹妹(盲姑娘)在聽著貝多芬的彈奏的曲子,仿佛在月光下看到了波光粼粼的大海。有些人可能納悶,一個盲姑娘眼睛都瞎了,有可能看到大海嗎?通感其實就是用合理的想像讓文章的表達更為傳神,讓聽覺器官具備視覺的功能,達到那種給人一種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有其感的那種「藥效」。
總而言之,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我覺得家長就可以嘗試讓孩子學一學語文下冊中的兒童詩,讓孩子在兒童詩的魅力薰陶下,說出來的話、寫出來的文字變得更有靈性。你覺得兒童詩的學習還有哪些妙招呢?歡迎朋友們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