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古詩詞時,有的老師會糾正一些常用字在古詩文中的發音,如「青鳥殷勤為探看」的「看」往往讀成kān第一聲;「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讀成「xiá」,這是為什麼?
很多人覺得,能指出某字應該讀什麼神奇讀音會顯得自己很有學問,於是特別愛糾正別人。這些半吊子半桶水以這樣方式獲取優越感。但當你追問為什麼要這麼讀音時,往往對方含糊其辭,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因此,了解這種讀音的源來,有助於提高自己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
其實,這並不是什麼高大上的文學知識,只是為了好聽而不是追尋正統。所以,只要樂意,這些發音按照平時發音也是可以的,甚至一定程度上於傾向普通漢語發音更合適。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發音系統隨著時代有了巨大變化,雖然我們的文字一脈相承,但是現在的讀音和古代的讀音已經幾乎是兩個體系。
這不是久遠的事情,近百年間官方還有對漢字讀音進行過調整,有些「特殊發音」完完全全是為了契合古代讀音,所以並沒有跟風的必要;如果為了古代讀音,為什麼不整篇文章效仿古代讀法呢?因為那些人做不到!
古代詩詞講究平仄和對仗,最後一個音基本要讀成第一聲或者第二聲;古人在創作過程中那些字基本是得到考驗的經典,但是在現代讀音中,他們「變」為其他聲調了,因此,為了好聽講究格律感,會把這些音硬生生讀成kān,xiá等。
但是,以上說法只是一個簡單的示例,也並不是非常準確的,比如這個「斜」古代也不讀xiá」。古代每個字的發音都跟現代發音相差很遠,這首詩裡的「斜」字跟後面「家」、「花」二字是押韻的,單純從好聽的角度把他念成xia,沒有對錯,更不是權威,只要你覺得好聽,依然可以把他讀成xie。
並不是說我們今天的發音不科學,其實在古代時候,一千多年前,人們在讀更早的《詩經》時候已經發現前人本來押韻的詩後人讀起來不押韻了,這不是我們這個時代才遇到的問題。先人用他們的語音來讀《詩經》中的詩作,讀音也是五花八門,但究其原因還是為了好聽。
這種方法叫做叶音,知道了這一點,就可以不怕別人用叶音讀法去糾正別人的普通話讀法,叶音作為一種臨時的權宜讀法,也有很大的缺陷。最大的問題就是,叶音沒有規範,容易造成混亂。
另一方面,古詩詞有一定的聲調之美,用叶音雖不倫不類,但是也是可取的一種方法,對詩詞初學者終究是有很大幫助的。對詩詞的韻律熟悉到一定程度後,不需要改變字音也能感受詩詞的音韻之美。但叶音只是個幫助讀者理解的工具,在入門後這種就是要捨棄的。
有個錯誤認識流傳特別廣,說在古代的詩文中,「石」作為計量單位應該讀dàn。實際上古時候文化階層愛用「石」,民間愛用「擔」,久而久之,民間看到「石」也念「擔」這個讀音了。就好比我們看見km會讀成「公裡」一樣。詩文中的「石」,還是應該讀如字,念shí。
有了這個認識,再看一些被人糾正的四不像就可笑了——不教(jiāo)胡馬度陰山。不思量(liáng),自難忘(wáng)。你覺得糾正完的這些讀音好聽嗎?不好聽,那就是失敗的!我們只需用普通話讀法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