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鵠讀錯了沒有?如何用古詩詞判斷漢字的讀音

2020-12-06 老街味道

這幾天關於北大校長讀錯「鴻鵠」的新聞刷了屏,老街突然想起前些天看到某問答提的一個問題,有人問在唐詩宋詞裡,「還」這個字什麼時候讀hai,什麼時候讀huan?我們判斷一個字的讀音除了查字典以外,其實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用古詩詞的押韻來作為旁證。下面先說一下「還「這個字應該讀什麼?

一、說下」還「

作為動詞

首先,」還「這個字在《平水韻》的【上平十五刪】【下平一先】裡,是沒有hai這個發音的,記得評書裡和京劇得念白裡常有一句話:還則罷了,還讀作huan。古詩詞包括賦裡的「還」有不少例證,最早的有著名的荊軻《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押韻的兩個字:寒、還。

又如曹植的《洛神賦》中: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轉眄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注意韻腳:安、還、顏、蘭、餐。魏晉時還沒有出現官方的韻書,寫詩賦都是按照口語押韻。還有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三處都是隋唐以前作品裡的用法,「還」的韻母肯定是」an「而不會是」ai「。

隋唐以後有了韻書,大家寫詩押韻大都是按照官方韻書的規則。看一看唐宋詩人的作品,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宋朝王安石: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作為副詞

以上的「還」都是動詞,今天讀作hai,是作為副詞。作為副詞除了上面舉的評書和京劇的例子,更主要的證據是看《康熙字典》和《說文解字》,古人每一個字都是有注音的。1.《唐韻》戶關切《集韻》《韻會》《正韻》胡關切,音環。戸關切:hu+guan=huan。2.又《集韻》《韻會》旬宣切,音旋。與旋同。《禮·禮》五行、四時、十二月,還相為本也。《註》迭相終而還相始,如環無端也。旬宣切:xun+xuan=xuan 。3.又《集韻》《韻會》《正韻》胡慣切,音患。《儀禮·旣夕》祖還車不易位。《司馬相如·子虛賦》旋還乎後宮。讀錯患,hu+guan=huan(huan四聲)

《康熙字典》是成書於清朝康熙五十五(1716年),這時應該保留了不少中原古音。更早的《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許慎著,成於漢安帝建光元年(121年)。清朝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關於還的說明是:(還) 復也。釋言。還復返也。今人還繞字用環。古經傳衹用還字。從辵。睘聲。戶關切。十四部。

可見,中原古音裡「還」沒有hai這個字的發音。詩詞裡也沒有hai的發音。我猜測hai可能是清朝入關以後帶進來的口音,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南方那些保留中原古音的方言裡,也應該沒有hai這個發音,不知道是不是這樣。

二、說下鴻鵠的」鵠「

這個字用來押韻的不太多,先看一下一首宋詞,宋朝趙長卿的《念奴嬌·桂華蟾魄 》

桂華蟾魄,到中秋、祗有人聞一六。浩渺清風因喚起,千裡吹飛鴻鵠。碧落翻花,瑤空隱瑞,聲節琅築。板懷玉燕,此時嘉夢重育。始信名在丹臺,曈方八百,子已三千熟。麟脯靈瓜那更有,瓊斝神仙醽醁。秋水春山,柳腰花面,一醉霓裳曲。長生清淨,自然何用辟穀。

這首詞押入聲韻,在詞譜裡是十四部,十四部裡合併了平水韻的一屋和二沃,鵠屬於二沃韻部。入聲在普通話裡已經沒有了,鵠這個字派入了平聲,現在讀作hu(胡)。那麼宋朝人怎麼讀呢?與」鵠「同在二沃韻部的字有:沃俗玉足曲粟燭屬錄辱獄綠毒局欲束鵠蜀促觸續浴酷躅褥旭欲篤督贖淥纛碡北[職韻同]矚囑勖溽縟梏.........大家可以看出這些字的今天的讀音韻母幾乎都是」u「。

再找一首唐詩,杜甫的《三川觀水漲二十韻》:

浮生有蕩汩,吾道正羈束。人寰難容身,石壁滑側足。雲雷此不已,艱險路更跼。普天無川梁,欲濟願水縮。因悲中林士,未脫眾魚腹。舉頭向蒼天,安得騎鴻鵠。

杜甫的這首詩是一首押入聲韻的長篇古體詩,我截取了後面幾句,整首詩是用的鄰韻一屋和二沃通押,看看這幾個押韻的字:束、足、跼、縮、腹、鵠。基本也可以看出韻母是」u「。

從康熙字典來看:《唐韻》《集韻》《韻會》胡沃切,音翯。《說文》鴻鵠也。《顏師古曰》鵠,水鳥,其聲鵠鵠。又《正字通》音告。地名。鵠澤。

從中可看出,鴻鵠的鵠是胡沃切,讀作翯,但是翯這個字本身也是入聲,在【入聲三覺】部,與今天的讀音he也完全不同的。所以說鴻鵠的鵠,讀作hao是無論如何也找不到出處的。

三、關於讀錯字與道歉

今天的社會名人或者有一定地位的人,如果出現了一些明顯的錯誤,事情往往演變成了皇帝的新裝,一旦有人指出就會被打壓,而當事人就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一樣。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無論你做什麼,我們永遠支持你!「這些人中有一部分並不是為了共同進步互為良師諍友,而是一群無論對錯都盲目支持的腦殘粉,或者是一個利益小團體。

今天無論北大校長讀錯這個字有多麼的不應該,他能夠主動地回應並且勇敢地承認錯誤,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事情,比很多沽名釣譽的人高尚得多。我們沒有資格評價一個人是否稱職,不能用一個字的對錯判斷一個人的學術水平,我相信術業有專攻,這不是我們吃瓜群眾的事情。我想說的是,這個社會最缺乏的東西在這個校長的身上還保留著,就是實事求是,不逃避不粉飾,敢於接受批評,敢於公開承認錯誤。希望他不僅僅對於自己這樣,對於其他的社會現象也能這樣。我支持有這樣品格的人繼續作他的工作,當然還要稍微補補文字方面的課。

@老街味道

相關焦點

  • 這幾個容易「讀錯」的漢字,有些人讀錯也不知道,你知道讀音嗎?
    這幾個容易「讀錯」的漢字,有些人讀錯也不知道,你知道讀音嗎?中華上下五千年,五千年的文化底蘊使我國的漢字功底造詣非常高,所以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漢字的文化博大精深。不僅一詞多意,還經常有一字多音,不同的讀音就有不同的意思,因此生活中面對多音字我們難免會有讀錯的尷尬事件發生。曾經有一副對聯因為都是多音字組成,因此讀錯的人很多,而成了千古的經典名句。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來聊幾個易讀錯的漢子,希望大家會喜歡。
  • 中南大學楊雨:不能因為讀錯的人多了,就變成標準讀音
    星辰在線2月20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李楠)近日,一些漢語字詞的拼音被改一事備受各界關注,雖然教育部於2月19日回應稱,改後的《審音表》尚未通過審議,但部分字詞的讀音按現在適用的標準中已經發生了改變,比如「一騎紅塵妃子笑」的「騎」要讀qí。
  • 沒有拼音的時代,漢字讀音如何傳承?
    漢字是方塊字,是音意行的結合體。但是也有可能簡化到今天,音,意,形完全不具備聯想性,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一個生字,既不了解他的意思,也不了解他的發音。不像英文,你看到一個不認識的單詞,卻能夠勉強拼出他的讀音,因為英文字母組成有一定的音律規範性,掌握音標就可以在不懂意思的情況下讀出來。
  • 鴻鵠之志中鵠字讀音是從哪裡來的?
    由於古代韻書和文獻的標音、注音用的都不是可以準確表示音素的音標符號,而是較為籠統模糊的漢字,折合過程、方法比較複雜,非專業人士一般難以勝任。「鵠」字不在活的語言(大眾口語)中使用,鴻鵠現代人管它叫天鵝,因而只能來自古代韻書和古書注音。字音和詞音關於漢字,較為準確的定義是:語素-音節文字。
  • 為迎合大眾,古詩改讀音?
    古詩改讀音原因是不久前微博一則熱搜引發了熱議。不少網友翻閱字典時發現,以前學過的古詩詞讀音竟然發生了巨大變化,比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斜」的讀音由「xia」變成了「xie」;還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騎」由「ji」變「qi」;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 日語裡五個常見漢字的生僻讀音
    各位同學好,今天老師想談一談日語裡常見漢字的讀音問題。大家都知道,日語裡的漢字讀音分為音讀和訓讀兩種,但不管是哪種,讀音都不是唯一的,有些訓讀的單詞,漢字後的送假名不同,意思和讀音也不同。比如最常見的「生」,就有:生(なま)、生(い)きる、生(う)む、生(は)える等許多種讀音,前面這四個詞分別表示「生的」,「活著」,「生(孩子、蛋等)」,「生(蟲子、鏽等)」。下面老師想介紹五個特別常見的漢字的生僻讀音,據說這些詞99%的人都會讀錯,看看你認不認得吧!
  • 尊重韻味還是尊重標準——古詩詞讀音究竟怎麼定
    如讀《靜夜思》,用普通話讀大家完全能理解,對古詩韻律的美也基本上沒有影響。但另一些詩詞的朗讀就受到了古今語音變化的影響。「律詩、絕句、詞講究押韻和平仄格式,這兩點和語音演變有直接關係,唐宋時平是指平聲,仄是指上、去、入三聲,今天已經沒有入聲,所以遇到平仄格式時會有改變,對押韻的影響可能較大。」蘇培成說。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 那些我們老讀錯的字,都悄悄改拼音了!連老師們懵圈了……
    點擊播放 GIF 0.7M那些我們老讀錯的字不少網友查字典發現,許多讀書時期的「規範讀音」現如今竟悄悄變成了「錯誤讀音」;經常讀錯的字音,現在已經成為了對的……大家紛紛表示有些「發懵」,不知道現在我們到底應該讀哪個字音才算正確。下面,就來看看那些被大家發現修改了讀音的字——01比如道別的時候。經常說的「拜拜」(bái bái)。
  • 中國漢字中的3疊字,19個非常容易讀錯,能認出5個相當有文化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語言漢字博大精深,因為漢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所以有一些漢字其實非常複雜,以疊字著稱,一般的人就算知道有這個漢字,應該怎麼寫出來也不知道這個字究竟怎麼讀,有什麼樣的意思。其中三疊字是大家比較常接觸到的複雜疊字了,一共有大約50多個,今天就來說說非常容易讀錯的三疊字。犇(讀音bēn),本意指牛驚走。後來引申為奔跑,和「奔」用法相同,在網絡上也被用於指某件事或物特別牛,牛到家了。淼(讀音miǎo),本意指水非常大,和「渺」用法相同,蘇軾作品中的「淼淼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常用於人名之中。聶(讀音niè)是現行較常見姓氏。
  • 清朝英語教材:漢字標讀音 奇怪發音為晚清「普通話」
    漢字標註讀音 清朝人學英語「自揣摩之」七八年前,成都市民堯先生從重慶的舊書市場淘回一堆舊書,其中一本沒有封面的繁體字書籍引發了他的興趣。「繁體字下面還有英語字母。」 堯先生告訴記者,這本書共有四五十頁,從左往右翻,開始的幾頁裡面有「鹹豐十年」(1860年)的字樣。
  • 中國最神奇的一個字:3000年只有一個讀音,可能你也讀錯了
    同樣,如果沒有開放與包容,沒有參考與借鑑,中華文化也無法得到更大的發展,更無法成為集大成者。語言的發展與變革中華民族的開放與包容體現在方方面面,我們允許其他有特色的民族存在,同時對於其他民族的文化與傳統,向來都是尊重有加,而且還會學習其他民族的特色,運用到自己民族身上,進行一個交融。
  • 最容易讀錯的5個姓氏,有些姓氏有3個讀音,能全部讀對的不簡單!
    中華姓氏文化源遠流長且博大精深,每一個姓氏的都有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歷史,每一個姓氏的來源都是那樣獨特,不僅僅如此,有些姓氏在讀音和讀法上都有別於漢字發音,這些姓氏在上千年的演變中,有著特別的讀音,比如下面要講的這幾個姓氏,都是讀音容易讀錯的姓氏,而且這些姓氏並不是很常見,所以知道的人並不多
  • 這些最容易被小學生讀錯的字,你讀對了嗎
    愛上學語文,老師拒絕照本宣科,學生拒絕按部就班,讓我們的語文學習總比別人好一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總有一些看似簡單的字,常常被一些同學讀錯,鬧出笑話,出了洋相,被人取笑,實在太不應該。這些經常被讀錯字的原因,大致有兩個方面。
  • 2018十大語文差錯發布 北大校長讀錯"鴻鵠"入選
    「角」是個多音字,有jiǎo、jué兩個讀音。讀jiǎo時,指牛羊等動物頭頂上長出的尖長的骨狀突起物,也指物體兩個邊沿相接的地方。讀jué時,有較量、比試、競爭之義。乘客與司機發生「口角」,即在口頭上進行較量,「角」應讀jué。
  • 中國有一個神奇的漢字,所有方言讀音都一樣,大多數人都讀錯了
    漢字的節奏感與優雅的文體永遠是美麗的。——柳田邦男從古至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華文化經過數千年的的發展與磨合,才形成了現如今如此璀璨的中華文化。眾所周知,我們的中華文字從古時候的奴隸所出現的甲骨文,到古代封建王朝所出現的諸多字體,再到現如今我們的漢字。
  • 古代沒有拼音和字母,古人怎麼學習漢字的讀音?很簡單,一學就會
    數千年來,中華文化都是建構於漢字的基礎之上的,那方正的橫豎撇捺,空妙的字正腔圓,每一個字都有深遠的來歷,每一部分都有厚實的履歷,它承載了漢辭晉賦,承載了唐詩宋詞,承載了明清小說,承載著我們所有夢想與遠方。
  • 不讀「擔」,很多人都讀錯了
    我們祖先很早就知道用計量單位了,但是古時候的計量單位與我們現在用的有所不同,比如,糧食的計量承重,現代用的是克,斤,噸啊!
  • 5個最容易讀錯的機場名,你讀對了嗎
    雖說名字裡沒有生僻字,但還是有好多人會讀錯。 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在當地在歷史上叫過這兩個名字,為了紀念這段歷史,就給機場取了這個有特別紀念意義的名字啦。 而在歷史上,庫車的讀音是ku che,龜茲的讀音是qiu ci 。
  • 讀音調整體現時代變遷
    雖是舊聞,很多讀音的變化還是讓大家有點不適應,比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一騎(qí)紅塵妃子笑」,又比如「說客」的「說」,原來讀「shuì」,但現在規定讀「shuō」。  說是舊聞,因為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早就對一些漢字重新作了正音。
  • 日語中讀音最多的漢字,一個字竟有100多種讀音!
    學日語的小夥伴在背單詞時,很多人會為漢字的讀音而頭痛。日語裡的漢字讀音非常複雜,不僅有音讀和訓讀之分,而且同一個字的音讀和訓讀也有可能有好幾種,真是讓人傷腦筋。一般的漢字讀音也就2-3種,背起來還算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