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方塊字,是音意行的結合體。但是也有可能簡化到今天,音,意,形完全不具備聯想性,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一個生字,既不了解他的意思,也不了解他的發音。不像英文,你看到一個不認識的單詞,卻能夠勉強拼出他的讀音,因為英文字母組成有一定的音律規範性,掌握音標就可以在不懂意思的情況下讀出來。
所以咱們就使用漢語拼音來標註發音,但是和英文不同的是,咱們的漢語拼音標註也是獨立的,只要不把他放在生字頭上,你也搞不清對應關係。不過相對於古人而言,這已經是很方便了。作為小學就掌握的拼音常識,就算遇到再複雜的漢字,只要有拼音,就絕不會讀錯。但是古人怎麼辦呢?
學習語言有共通性。大家還記得小時候咱們英語學得不好時怎麼辦嗎?咱們使用漢字標註英文單詞。就像那個笑話:「爸死」——「bus」;「媽死」——「mouth」。當然這只是搞笑,不過我估計大家都用過這種方式。而咱們古人就是用這種方式來傳承漢字讀音,只不過用漢字標註漢字而已。
這也就是上面書裡面標註「切」的意思了。古代標註發音有兩種方式,「直切法」和「反切法」。直切就是用讀音相同的字標註,比如上圖中「暈」字,直切標註為「音運」,上方標註這個漢字音調為「去聲」,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光暈」的「暈」。
再看詳細解釋:「日月旁氣也,月暈」。再看左邊標註「禹慍切」,這個就是反切法。是用兩個漢字來注另「暈」的讀音。其實「慍」按理來說也可以直切「暈」字。反切法中兩個字,前一個稱反切上字,代表生字的聲母和清濁,「禹」即「y」,後一個稱反切下字,代表生字的韻母和字調,即「un,去聲」。這樣大家明白了嗎?
再舉個例子,下面那個「煙」字,直切法是用「焉」。左下角標註音調為「平」,這不就知道怎麼讀了,如果「焉」還不認識,那再看反切法。「烏前切」,聲母發「w」,韻母發「ian」,平音。大家會說這不對啊?「wian」是什麼鬼?這個是由於古音標註沒有今天精確,也沒有聲韻母之說,加上各地口音不同的一些問題,碰上這種情況,怕讀不準確,就要去問先生了。這也是為什麼古人言傳身教特別重要的原因了。不想咱們現在不管什麼文字,拿個翻譯軟體就能讀。
古人讀書識字,是有錢人才能幹的事情,請先生,讀私塾是免不了的。
圖片裡面標註的「平」,「去」就是字的發音。漢語拼音中一、二聲為平音,三、四聲為仄聲。古詩裡面只有格律詩對平仄有嚴格要求,古風,現代詩都沒有平仄要求,只要讀來順暢就可以了。
要學習格律詩的平仄關係,需要費些功夫,可以關注我看以前的文章,有簡答也有詳解,這裡就不囉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