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拼音的時代,漢字讀音如何傳承?

2021-01-07 梧桐樹邊羽

漢字是方塊字,是音意行的結合體。但是也有可能簡化到今天,音,意,形完全不具備聯想性,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一個生字,既不了解他的意思,也不了解他的發音。不像英文,你看到一個不認識的單詞,卻能夠勉強拼出他的讀音,因為英文字母組成有一定的音律規範性,掌握音標就可以在不懂意思的情況下讀出來。

所以咱們就使用漢語拼音來標註發音,但是和英文不同的是,咱們的漢語拼音標註也是獨立的,只要不把他放在生字頭上,你也搞不清對應關係。不過相對於古人而言,這已經是很方便了。作為小學就掌握的拼音常識,就算遇到再複雜的漢字,只要有拼音,就絕不會讀錯。但是古人怎麼辦呢?

學習語言有共通性。大家還記得小時候咱們英語學得不好時怎麼辦嗎?咱們使用漢字標註英文單詞。就像那個笑話:「爸死」——「bus」;「媽死」——「mouth」。當然這只是搞笑,不過我估計大家都用過這種方式。而咱們古人就是用這種方式來傳承漢字讀音,只不過用漢字標註漢字而已。

這也就是上面書裡面標註「切」的意思了。古代標註發音有兩種方式,「直切法」和「反切法」。直切就是用讀音相同的字標註,比如上圖中「暈」字,直切標註為「音運」,上方標註這個漢字音調為「去聲」,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光暈」的「暈」。

再看詳細解釋:「日月旁氣也,月暈」。再看左邊標註「禹慍切」,這個就是反切法。是用兩個漢字來注另「暈」的讀音。其實「慍」按理來說也可以直切「暈」字。反切法中兩個字,前一個稱反切上字,代表生字的聲母和清濁,「禹」即「y」,後一個稱反切下字,代表生字的韻母和字調,即「un,去聲」。這樣大家明白了嗎?

再舉個例子,下面那個「煙」字,直切法是用「焉」。左下角標註音調為「平」,這不就知道怎麼讀了,如果「焉」還不認識,那再看反切法。「烏前切」,聲母發「w」,韻母發「ian」,平音。大家會說這不對啊?「wian」是什麼鬼?這個是由於古音標註沒有今天精確,也沒有聲韻母之說,加上各地口音不同的一些問題,碰上這種情況,怕讀不準確,就要去問先生了。這也是為什麼古人言傳身教特別重要的原因了。不想咱們現在不管什麼文字,拿個翻譯軟體就能讀。

古人讀書識字,是有錢人才能幹的事情,請先生,讀私塾是免不了的。

圖片裡面標註的「平」,「去」就是字的發音。漢語拼音中一、二聲為平音,三、四聲為仄聲。古詩裡面只有格律詩對平仄有嚴格要求,古風,現代詩都沒有平仄要求,只要讀來順暢就可以了。

要學習格律詩的平仄關係,需要費些功夫,可以關注我看以前的文章,有簡答也有詳解,這裡就不囉嗦了。

相關焦點

  • 古代沒有拼音和字母,古人怎麼學習漢字的讀音?很簡單,一學就會
    數千年來,中華文化都是建構於漢字的基礎之上的,那方正的橫豎撇捺,空妙的字正腔圓,每一個字都有深遠的來歷,每一部分都有厚實的履歷,它承載了漢辭晉賦,承載了唐詩宋詞,承載了明清小說,承載著我們所有夢想與遠方。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這法子,厲害了!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古代是沒有漢語拼音的,不止是很早以前沒有,就連清朝都沒有!也就是說,在中國長達5000年的文明裡,雖然有漢字存在,卻一直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識字」的?並且還能寫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據史料記載,中國的漢字拼音運動,是從清末民國時候才開始的。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表示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中國五千年文化之所以能延綿不絕,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漢字一代代地傳承下來漢字的重要性,早已被歷史所證明。然而,百年前五四運動期間的「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口號,在當年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各個知識分子為此大打出手。 1928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公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就是說把漢字用字母來表達。瞿秋白表示明確反對,他於次年2月擬訂出了《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1930年春,《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出版,引起了很大反響。
  • 專家提議用拼音代替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所以提出廢除傳承幾千年的漢字,用拼音來代替。因為他們覺得,相比漢字而言,拼音相對簡單易學。當然,有反對的聲音就會有支持的聲音,在那時候也有一些專家認為漢字跟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對中華民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絕不能因為一時的衝突而將其廢除,這將是中華民族的一筆巨大的損失。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只用拼音,此人不服寫千古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
    針對這種情況一些學者發起了與廢除漢字有關的一系列活動,其中有一部分學者比較激,認為只有取締了漢字,中國才可以回到鼎盛時期的樣子」,他們倡議將漢字改成拼音,理由是漢字書寫拼讀困難,不利於教育。 頓時掀起了一場廢除漢字運動,持續了近一個世紀,魯迅胡適趙元任黎錦暉或主張拉丁化或推行羅馬字,奉此為救中國出貧弱之圭臬。錢玄同更是發誓堅持與「骸骨之迷戀者」鬥爭到底。
  • 網友曬怪異讀音漢字 小夥伴驚呼讀完舌頭打結了
    網友讀到舌頭打結  留學生說是朝鮮語常見發音  試讀了這些「喪心病狂」讀音的網友個個「丟盔棄甲」,紛紛表示「讀完這些舌頭打結到現在就沒有解開!」有網友自我檢討說:「一個都不認識,小時候真是活該被老師打!」有網友感慨,「事實證明,拼音早就被咱老祖宗們玩兒壞了。」
  • 瞿秋白主張廢除漢字,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很多外國人都認為漢字就像是在畫符,非常難以辨認;音調不同字義也不一樣,有的詞語讀音一樣但是意思卻完全不同,例如意義、譯意與異議,有些字還有多個讀音;他們更加無法理解我國的古詩和古文中的優美語句。但其實在民國時期,很多的國人學漢字也像現在這些外國人一樣困難,因為當時的漢文都採用繁體字並且沒有拼音輔助,只有經過私塾或者學校系統性的長時間學習才能完全掌握漢字的使用。也正是因為這個語音,漢字差點被廢除。 清末民初的時候人民飽受外國列強的欺壓,很多的進步人士都紛紛尋找國家的出路。
  • 漢字妝的拼音怎麼讀?漢字學習不困難
    漢字妝妝的筆順怎麼寫?漢字妝的拼音怎麼讀?一些學生對漢字的拼音筆順掌握的不是很牢固,本節分享妝的筆順怎麼寫及漢字妝的拼音怎麼讀的內容。妝的讀音:zhuāng妝的意思:妝意思是修飾、打扮。1.對容貌進行修飾;打扮:梳~。
  • 漢字是文字發展的主流,拼音文字只是支流
    文字發展的歷史,並非單線發展,那種認為從象形到拼音,從表意到音素是文字發展規律的看法是西方中心論的表現。一、文字的類型成熟的文字,就形式而言,可以分為一維線性文字和二維面性文字,一維線性文字代表為拉丁文字,二維面性文字代表為漢字。
  • 讀音調整體現時代變遷
    雖是舊聞,很多讀音的變化還是讓大家有點不適應,比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一騎(qí)紅塵妃子笑」,又比如「說客」的「說」,原來讀「shuì」,但現在規定讀「shuō」。  說是舊聞,因為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早就對一些漢字重新作了正音。
  • 漢語拼音60年:開啟「語同音」時代,從掃盲工具到文化橋梁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文盲率達80%,黨中央為了能迅速改變落後面貌,特別重視掃盲和文化普及,開展了漢字簡化、推廣普通話和制定推行漢語拼音方案三大任務。當時,我國傳統採用的直音法和反切法,在給漢字注音時表現出很明顯的弊端。「直音要用同音字,而有的音節沒有同音字,如『耍、釀、餒』;有的音節雖有同音字可是很生僻,注了音等於沒注,如『衄』的同音字有『恧、朒』。
  • 這些字詞的拼音要從原來的正確讀音改成錯誤讀音,學渣表示改晚了
    想必大家已經很久沒有學習了吧,嘻嘻。但是,如果你學習了,你會發現知識世界的格局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大概是上了個假學。近期很多網友查字典發現,那些曾經勤學苦背的「規範讀音」現如今竟然悄悄變成了「錯誤讀音」。「那些學生時期扣掉的拼音分數,現在還能追回嗎?」
  •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 最新字詞讀音修改匯總哪些字詞讀音被改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  文章提到,「不少網友查字典發現,許多讀書時期的『規範讀音』現如今竟悄悄變成了『錯誤讀音』;經常讀錯的字音,現在已經成為了對的……」  如: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 走出兩個誤區,講好漢字故事
    王俊榮攝/光明圖片誤區之一:「漢字繁難論」 所謂漢字繁難論,大意是說漢字筆畫繁多,結構複雜,不像拼音文字那樣與讀音有直接聯繫,既繁且難,所以難記、難認、難寫、難學。這種說法貌似有理,但稍微深究一下就會發現,拼音文字的所謂優勢僅僅對母語學習有一定合理性。的確,對拼音文字而言,只要掌握了字母及其發音知識,就能見詞讀音,聽音寫詞,文字的學習成本較低。這種讀音與拼寫形式的高度一致性,也是拼音文字風靡全球的重要因素之一。
  • 漢字拼音翻車現場:現在孩子的作業有多難?家長:我快成文盲了
    家長可以帶娃練字的時候參考下面這張筆順規則圖,漢字的筆順規律一般如下:2.「多音字」發生了哪些變化看看下面這張圖,家長們想起了曾經被「多音字」支配的恐懼嗎?其實漢字的發音,每年總有那麼幾個字會變,去年就有一則新聞鬧得沸沸揚揚,說很多漢字的讀音又發生了變化,網友表示:漢字讀音改來改去,都快變成文盲了。
  • 改讀音網文引發關注:賡續漢字音韻之美
    原標題:賡續漢字音韻之美  最近,一篇網文《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引發廣泛關注。不少網友發現,小時候被語文老師改正的錯誤讀音,如今卻得到「認證」。對此,教育部有關部門回應,改後的審音表尚未通過審議,還應以原讀音為準。
  • 在沒有漢語拼音的古代,古人這麼學習漢字,網友驚呼古人智慧
    漢語拼音的發明直接促進了中國漢字的發展進程,但是在中國的古代沒有漢語拼音的時候,古人是怎麼通過學習認識漢字的呢?而且老師是怎麼教學生識字?難道僅僅是憑藉直接看嗎?其實,就是下面這個道理,以「當」字為例:都,在古代的讀音標註中叫「韻部」——相當於拼音的聲母;郎,在古代的讀音標準中叫「韻腹/韻尾」——相當於拼音韻母。至於後面的「切」字是啥意思?注意,「切」本身是一個動詞,意思是讓我們在兩個字的組合讀音中,「切」出一個音來——可謂相當形象生動。這,就是傳說中的《切韻》了~!隋代《切韻》是中國史上的第一部「韻書」——何為「韻」?
  • 漢字轉成拼音的方法
    有的時候想知道某個漢字的拼音但又忘了怎麼拼怎麼辦,難道得去找本詞典來查?嗯~ o(* ̄▽ ̄*)o 現在是網際網路時代自然是要用軟體來查就可以了。打開軟體,其主界面如下,一眼瞄去貌似有很多按鈕,但是別怕,都是蠻簡單的一些設置。
  • 「丨」字筆順不同讀音不一樣 網友嘆漢字博大
    「丨」字筆順不同讀音不一樣 網友嘆漢字博大 2012年05月16日08:46 來源:中國新聞網
  • 在拼音沒有普及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給漢字注音的?說出來你都不信
    進入幼兒園後,我們會學習拼音。拼音是幫助漢字發音的工具。它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在拼音普及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給出拼音的?你不相信。在漢語拼音之前,它是一個漢語拼音符號,一個為漢語拼音設置的符號。它以章太炎的拼音字母為基礎,由中國統一發音委員會於1913年制定。在此期間,提供了「音標」。北洋政府教育部於1918年正式發行拼音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