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拼音沒有普及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給漢字注音的?說出來你都不信

2020-12-05 大煞風景

在我們進幼兒園之前,父母會教我們韻表和字母。進入幼兒園後,我們會學習拼音。拼音是幫助漢字發音的工具。它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在拼音普及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給出拼音的?你不相信。

在漢語拼音之前,它是一個漢語拼音符號,一個為漢語拼音設置的符號。它以章太炎的拼音字母為基礎,由中國統一發音委員會於1913年制定。在此期間,提供了「音標」。北洋政府教育部於1918年正式發行拼音字母。

音標的原始數量是39。1920年,秩序被改變,增加了一個「」。20世紀30年代,音標被改為「音標」。如今,「音標」仍然是臺灣漢字的主要拼寫工具之一。

然而,漢字有著悠久的歷史。20世紀50年代出現的拼音和上世紀初出現的「音標」都是為了理解漢字和學習它們的發音。在此之前,古人是如何學習漢字的?

古代有「直讀」、「讀若」、「反切」等注音方法。「直讀」是指漢末產生的同音字注音。唐朝時,唐杜宣《新加九經字樣》使用直接注音,如「根,音跟」。

「讀若」是一種注音符號,如「吉(j)」和「讀若」。這是漢代訓詁專家創造的一個術語。大多數注釋都是「讀若」。其餘均見於《說文解字》,如《說文解字》:「蒯,」。從口中,會發出聲音。或者快速閱讀。"

「逆向切割法」出現在「直接發音」和「讀」之後。始於東漢末年的音韻學受到了當時梵語語音原則的啟發。之後,它創造了「逆向切割」的主要方法。反向切分的基本規則是將兩個漢字拼成一個注音,切分出聲母,切分出韻母和聲調。

據《顏氏家訓音辭》記載:「孫創造《爾雅音義》,這是漢末人所知的唯一的諷刺。至於魏實,這件事很受歡迎。」三國經學家孫組織叛亂,編為《爾雅音義》。然而,《爾雅音義》現在丟失了。

隋唐反切是研究中古漢語(南北朝、隋唐、宋代漢語)語音系統的基礎資料。隋代陸法彥主編的《韻書《切韻》反切記錄了中古音。

唐朝的和尚守文以漢字為30個聲母,到了宋代,又增加了36個字母。他把韻書的最後幾個字作為期末考。「36個字母」的影響很大,反切割法也很有影響。

漢語拼音符號用於標記漢字的發音,以改進舊的反向切割。漢語拼音是一種拉丁拼音方案。拉丁字母最早用於漢字注音實際上發生在明朝晚期。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傳教。因此,這種方法的使用與著名傳教士利瑪竇有很大關係。

《西字奇蹟》是歷史上第一個用羅馬字拼寫漢字的方案,也是我國漢字拉丁化的開端。

相關焦點

  • 漢語拼音到底是怎麼造出來的?為何與英文26個字母那麼像?漲知識
    說起漢語拼音產生的過程還真是一個複雜的歷史問題,最早給漢字注音的並不是中國人而是來中國傳教的外國傳教士,他們為了學習漢語、方便傳教就開始用羅馬字母給漢字注音。
  • 一年級期末複習:看圖寫拼音、看拼音寫詞語、漢字注音練習匯總
    一年級拼音是學好漢語的基礎,有不少孩子因為漢語拼音學得不好,直接影響了學習成績。一年級的孩子剛學拼音,難度很大,既要記音,又要記形,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這樣和那樣的問題,家長不要著急。學習漢語拼音並沒有什麼捷徑可走,主要還是靠孩子平時多讀多練,熟能生巧。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這法子,厲害了!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古代是沒有漢語拼音的,不止是很早以前沒有,就連清朝都沒有!也就是說,在中國長達5000年的文明裡,雖然有漢字存在,卻一直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識字」的?並且還能寫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據史料記載,中國的漢字拼音運動,是從清末民國時候才開始的。
  • 小學生用漢字給英語單詞注音,看到密密麻麻的標註,老師都笑了
    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大多數人沒有相應的英語語言學習環境,另一方面可能就是因為英語的發音了。因為英語發音與漢語發音有很多不同,而學生們又要在漢語語言環境中學習英語,所以大部分人在學校學到的就都是中式英語了,尤其是在發音方面。為了能夠在漢語語言環境中記住英語單詞的發音,可能很多人都曾採用過一種比較特別的學習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用漢字給英語單詞注音。
  • 漢語拼音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和英文字母那麼像?
    漢語拼音中的聲母和韻母簡單的說,拉丁字母對於拉丁語系國家來說,就是他們的漢字,而拼音只是中國人借用拉丁字母的外殼這還要從漢字的拼注歷史開始說起。古人是如何學習漢字的我們小時候學習漢字,最開始學的就是「a、o、e」的漢語拼音,在學習拼音後才開始學認漢字。當我們學會拼音後,即便遇上不認識的字,在沒有老師的幫助下也可以通過查字典自己學習。
  • 漢語拼音的26個字母,和英語很像,真是抄襲嗎?作為中國人要知道
    a o e i u ü b p m f……認識漢字之前,首先要認識的是漢語拼音,因為只有認識了漢語拼音,才知道這個字怎麼讀。每個人上小學的時候,都背過漢語拼音字母表:a o e i u ü b p m f……不知道幾十年過去了,大家還能不能背誦了。漢語拼音中有26個字母,他們分別組成了生母和韻母,然後這些聲母和韻母再組成拼音字母,就成了某個漢字的發音,這樣就能認識漢字了。
  • Word批量添加刪除拼音,拼音相連且與字不對齊及注音為框格的解決
    在 Word 中,用拼音指南可以給漢字批量添加拼音,並且自動注音。雖然添加拼音很方便,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不少,諸如拼音與漢字不對齊、拼音與拼音前後相連在一起、注音顯示為框格、字間距不均勻等,對於這些問題應該如何解決?
  • 孩子學拼音,對幼升小和小學真那麼重要嗎?你對拼音可能存在誤解
    如果你問小學生的家長,幼小銜接最應該學的是什麼?99%的家長會說拼音,拼音似乎是幼升小孩子必備的技能。不少私立幼兒園把拼音教學當成教學,還有公立幼兒園的學生家長,讓孩子直接從大班退學,去校外上專門的幼小銜接學拼音,拼音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 古代沒有拼音和字母,古人怎麼學習漢字的讀音?很簡單,一學就會
    數千年來,中華文化都是建構於漢字的基礎之上的,那方正的橫豎撇捺,空妙的字正腔圓,每一個字都有深遠的來歷,每一部分都有厚實的履歷,它承載了漢辭晉賦,承載了唐詩宋詞,承載了明清小說,承載著我們所有夢想與遠方。
  • 漢語拼音 60 年:是什麼助推了漢字的拉丁化,我們的思維方式為何改變?
    那個年代,國內外報刊上登出了『計算機是漢字的掘墓人,是拼音文字的助產士』的文章,宣揚漢字『走進了時代的死胡同』,該『壽終正寢』了。」五筆輸入法解救了這個局面,但很快讓位於拼音,後者一直主導至今——事實上遠超「主導輸入法」的意義,如果你的生活中很少用到紙筆,你會發現輸入方式已經完全拉丁化了。而這個情況正在越來越普及。
  • 古時候沒有漢語拼音,遇到不認識的字,人們怎樣去認識漢字的?
    原問題:古時候沒有漢語拼音,遇到不認識的字,人們怎樣去認識漢字的?這麼問就應該多花點時間去了解一下漢語拼音的發展歷史,其實很早以前,漢字就有拼音了,只不過跟現在的漢語拼音不太一樣,複雜程度也更大,只有對漢字注音,人們根據注音也就能識字和發音的。
  • 幼兒學拼音19:注音訓練——兩拼音節注音時容易混淆的幾對韻母
    孩子在注音時出現過這樣的錯誤嗎?前面我們介紹過,複韻母一共有9個:ai、ei、ui、ao、ou、iu、ie、üe、er;鼻韻母共有9個:an、en、in、un、ün、ang、eng、ing、ong。其中ei與ie、ui與iu、ou與iu、ei與ui、en與un在兩拼音節的漢字注音中往往容易混淆。
  • 漢字拼音翻車現場:現在孩子的作業有多難?家長:我快成文盲了
    其實漢字的發音,每年總有那麼幾個字會變,去年就有一則新聞鬧得沸沸揚揚,說很多漢字的讀音又發生了變化,網友表示:漢字讀音改來改去,都快變成文盲了。文章裡面列出了很多讀音的變化,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 出生才61年的漢語拼音,為什麼能爬到千年漢字「頭上」?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漢語拼音。它是我國1958年官宣的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是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主要由字母表、聲母表、韻母表、聲調符號、隔音符號組成。1955年國家開始進行漢字改革,漢語拼音就是產物之一,是國家為了適應計算機信息化創新和推廣普通話做的新嘗試。
  • 沒有拼音的時代,漢字讀音如何傳承?
    漢字是方塊字,是音意行的結合體。但是也有可能簡化到今天,音,意,形完全不具備聯想性,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一個生字,既不了解他的意思,也不了解他的發音。不像英文,你看到一個不認識的單詞,卻能夠勉強拼出他的讀音,因為英文字母組成有一定的音律規範性,掌握音標就可以在不懂意思的情況下讀出來。
  • 漢語拼音60年:開啟「語同音」時代,從掃盲工具到文化橋梁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文盲率達80%,黨中央為了能迅速改變落後面貌,特別重視掃盲和文化普及,開展了漢字簡化、推廣普通話和制定推行漢語拼音方案三大任務。當時,我國傳統採用的直音法和反切法,在給漢字注音時表現出很明顯的弊端。「直音要用同音字,而有的音節沒有同音字,如『耍、釀、餒』;有的音節雖有同音字可是很生僻,注了音等於沒注,如『衄』的同音字有『恧、朒』。
  • 臺灣曾有多種漢字拼寫方案 政治鬥爭引發「拼音大戰」
    前兩條新聞和後一條之間,似乎沒什麼聯繫,但如果聽過了臺灣「拼音大戰」的來龍去脈,你或許會對臺灣和漢語拼音之間的淵源有一些新認識。 但凡去過臺灣、或者熟悉臺灣的人都知道,不同於大陸一套漢語拼音走天下,臺灣存在著多種拼音系統。為漢字注音的職能由注音符號承擔(就是那套看起來有點像日語片假名的系統)。
  • 外國人採訪中國人:你還能寫出一些常見漢字嗎?路人的表現尷尬了
    ▲外國人採訪中國人:你還能寫出一些常見漢字嗎?路人的表現尷尬了問題二:作為一個母語是中文的人,你會說你對所有的漢字都很熟悉嗎?「不會。不可能的,我們中國的漢字太多了,不可能全部都認識的!」「有吧,常見的應該都認識,大概3000~5000字這樣,認出來是完全沒有問題的。」「能認出漢字總數的5%左右吧,漢字總數大約接近十萬個,了不起也最多認識1萬個。」問題三:今天我們有一個小測試,先看圖片,然後說出圖片中物體的名字,最後再寫下來。
  • 字典裡這些奇怪的符號,90%的人都不認識!
    發明這麼反社會反人類注音方法的人你出來,我保證不打死你 各種用於推廣注音字母的「國語傳習所」如雨後春筍般在中華大地上遍地開花小學教科書也順應潮流用注音字母標註漢字的讀音善於蹭熱點的傳教士甚至搞出了自帶注音字母的聖經可以說是很貼心
  • 漢語拼音推廣50年 逾10億中國人基本掌握
    新華網北京10月24日電(記者吳晶)今年是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批准發布《漢語拼音方案》50周年。自1958年中國在全國小學普遍推廣漢語拼音教學以來,目前已有逾10億中國人基本掌握這項重要知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