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進幼兒園之前,父母會教我們韻表和字母。進入幼兒園後,我們會學習拼音。拼音是幫助漢字發音的工具。它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在拼音普及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給出拼音的?你不相信。
在漢語拼音之前,它是一個漢語拼音符號,一個為漢語拼音設置的符號。它以章太炎的拼音字母為基礎,由中國統一發音委員會於1913年制定。在此期間,提供了「音標」。北洋政府教育部於1918年正式發行拼音字母。
音標的原始數量是39。1920年,秩序被改變,增加了一個「」。20世紀30年代,音標被改為「音標」。如今,「音標」仍然是臺灣漢字的主要拼寫工具之一。
然而,漢字有著悠久的歷史。20世紀50年代出現的拼音和上世紀初出現的「音標」都是為了理解漢字和學習它們的發音。在此之前,古人是如何學習漢字的?
古代有「直讀」、「讀若」、「反切」等注音方法。「直讀」是指漢末產生的同音字注音。唐朝時,唐杜宣《新加九經字樣》使用直接注音,如「根,音跟」。
「讀若」是一種注音符號,如「吉(j)」和「讀若」。這是漢代訓詁專家創造的一個術語。大多數注釋都是「讀若」。其餘均見於《說文解字》,如《說文解字》:「蒯,」。從口中,會發出聲音。或者快速閱讀。"
「逆向切割法」出現在「直接發音」和「讀」之後。始於東漢末年的音韻學受到了當時梵語語音原則的啟發。之後,它創造了「逆向切割」的主要方法。反向切分的基本規則是將兩個漢字拼成一個注音,切分出聲母,切分出韻母和聲調。
據《顏氏家訓音辭》記載:「孫創造《爾雅音義》,這是漢末人所知的唯一的諷刺。至於魏實,這件事很受歡迎。」三國經學家孫組織叛亂,編為《爾雅音義》。然而,《爾雅音義》現在丟失了。
隋唐反切是研究中古漢語(南北朝、隋唐、宋代漢語)語音系統的基礎資料。隋代陸法彥主編的《韻書《切韻》反切記錄了中古音。
唐朝的和尚守文以漢字為30個聲母,到了宋代,又增加了36個字母。他把韻書的最後幾個字作為期末考。「36個字母」的影響很大,反切割法也很有影響。
漢語拼音符號用於標記漢字的發音,以改進舊的反向切割。漢語拼音是一種拉丁拼音方案。拉丁字母最早用於漢字注音實際上發生在明朝晚期。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傳教。因此,這種方法的使用與著名傳教士利瑪竇有很大關係。
《西字奇蹟》是歷史上第一個用羅馬字拼寫漢字的方案,也是我國漢字拉丁化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