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學習漢語拼音的孩子們。東方IC 資料圖光明日報5月11日報導,拼音打字、查閱字典、學普通話……今天,漢語拼音已經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於常忽視它並非古已有之,而是中國語文現代化的產物,是幾代人智慧的結晶。
5月10日,《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紀念座談會在京舉行,來自教育、科研、文化等各界代表100餘人,共同研討漢語拼音研製、推廣和應用的歷史經驗與時代價值。
1.從口耳相傳到科學方案
為什麼要研製並頒布《漢語拼音方案》?據時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吳玉章之孫吳本淵回憶:「其實當初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用一個好方法來掃除文盲。」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文盲率達80%,黨中央為了能迅速改變落後面貌,特別重視掃盲和文化普及,開展了漢字簡化、推廣普通話和制定推行漢語拼音方案三大任務。
當時,我國傳統採用的直音法和反切法,在給漢字注音時表現出很明顯的弊端。「直音要用同音字,而有的音節沒有同音字,如『耍、釀、餒』;有的音節雖有同音字可是很生僻,注了音等於沒注,如『衄』的同音字有『恧、朒』。反切是用兩個漢字拼出一個音節來注音,如『一,於悉切』,很難掌握。」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蘇培成告訴記者,「學習普通話不能用漢字注音,因為那樣學習的人按方言語音來讀,就無法學會普通話。」
古代的不行,外國人設計的又如何呢?明末清初以來,外國人為傳教和學漢語而設計的注音方式有利瑪竇的拉丁字母式、英國人的威妥瑪式拼音、美國人甘迺迪設計的耶魯拼音等。「這些拼音方案都是為外國人服務的,既沒有統一的語音標準,也不追求與漢語漢字讀音對應的準確性。」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常務理事袁鍾瑞表示,我們需要創製中國人自己的、更加科學準確的方案。
事實上,中國人自創拼音方案可追溯到1892年盧戇章出版的《一目了然初階》,此後又陸續誕生了許多方案,其中以王照的官話字母、吳稚輝的注音字母、黎錦熙趙元任等人的國語羅馬字(國羅)和瞿秋白吳玉章等人的北方拉丁化新文字(北拉)影響最大。但這些方案也因不便於國際交流或不夠精密、簡便、準確等原因而不能滿足需求。
1955年,中央責成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著手研究、制定新的漢語拼音工具。經過3年研製,全國人大於1958年2月11日通過並公布了《漢語拼音方案》,此後迅速在全國推廣開來。
繼「書同文」之後,中國文化結束了數千年口耳相傳的歷史,開啟了「語同音」的時代。
2.從掃盲工具到文化橋梁
「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用途是給漢字注音和拼寫普通話,以幫助識字、統一讀音和教學普通話,目的在於便利廣大人民學習和使用漢字,以促進漢語的進一步統一,並非用來代替漢字。」1958年2月3日,吳玉章在《關於當前文字改革工作和漢語拼音方案的報告》中,清楚說明了漢語拼音的兩大職能——注音和拼寫。
60年來,我國的文盲率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80%下降到4.08%,普通話普及率提高到70%以上,識字人口使用規範漢字的比例超過95%,這都得益於漢語拼音。
除此之外,設計手語、盲文等特殊語文,改進和創製少數民族文字,編排各種辭書、圖書、檔案、病歷、文件等資料,形成術語和代號……漢語拼音經過60年的發展,其功能已經遠遠超出最初的設想,而成為須臾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中國盲文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張偉表示:「漢語拼音是編制手語和盲文的重要基礎,為殘疾人平等充分參與社會生活、共享社會文明的發展成果提供了便利。」
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後,伴隨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時代的到來,漢語拼音因其口語化、音素化、拉丁化的特點,而成為漢字使用國際通用計算機鍵盤進行信息輸入的重要工具,讓古老漢字搭乘信息快車走向了世界。
隨著「一帶一路」的發展,漢語拼音更加廣泛地應用於對外漢語教學。「由於漢字表意文字的特殊性,外國人無法從漢字字形上獲得讀音,所以初級階段一般都採取拼音先行的方法來幫助漢語初學者快速入門。」國家漢辦副主任趙國成告訴記者,漢語拼音已成為對外漢語教師對學生進行聲、韻、調訓練的重要依據。
這正如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方案》主要創製人之一周有光在漢語拼音推行50年時所指出的:「五十年來,漢語拼音的應用擴大,快速驚人。原來主要應用於教育領域,現在顯著地應用於工商業領域。原來主要是小學的識字工具,現在廣泛地發展為信息傳輸的媒介。原來是國內的文化鑰匙,現在延伸為國際的文化橋梁。」
3.從國家標準到國際標準
「The city of Beijing!」2001年7月13日,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宣布北京成為2008年奧運會舉辦城市。由漢語拼音拼寫的「Beijing」取代了以往國際社會常用的威妥瑪式拼音「Peking」,這一細微的改變,見證了漢語拼音從外國方案到本國方案、從民族形式到國際形式、從內外不同到內外一致、從國家標準到國際標準的歷程。
早在1977年,聯合國地名標準化會議就決定採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中國漢語地名的國際標準,這成為漢語拼音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兩年後,中國代表周有光向國際標準化組織——信息與文獻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提出了把《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國際標準的建議。1982年,《ISO 7098文獻工作——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正式成為漢語羅馬字母拼寫法的國際標準。這標誌著,漢語拼音從中國的國家規範成為國際標準。
然而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國際上漢語羅馬字母拼寫的實際狀況仍是多方案流行,同時有《漢語拼音方案》、威妥瑪式、耶魯拼音等共存,許多國家、領域仍各依習慣行事。考慮到這一實際情況,加之資訊時代國內外對漢語拼音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必要對此前的方案進行修訂。
2011年起,我國正式啟動了ISO 7098的修訂工作,並於2015年6月獲得國際標準化組織——信息與文獻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全票通過。此次修訂工作組組長、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研究員馮志偉告訴記者:「這個新國際標準的出版有助於在數位化、智能化環境下提高文獻自動化工作水平,使漢語拼音在國際文獻工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進一步推動漢語拼音走向世界。」我國知名語言學者李宇明評價這一更新後的國際標準,「是漢語拼音邁向世界的新步伐,也是中華文化邁出的國際新步伐」。
(原題為《漢語拼音60年:走近了你我,走向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