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
複習筆記
一、現代漢語概說
(一)什麼是現代漢語
1.定義
現代漢語是指現代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包括多種方言和漢民族共同語兩個部分。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普通話。
【名師點撥】現代漢語與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區別、普通話的三個標準都是各校考研真題中的常考知識點,也是本章的核心概念,對此考生務必要準確記憶
2.屬性
語言是社會的產物,漢語作為一種語言,具有一切語言共同的屬性,具體包括:
(1)語言是音義結合的符號結構系統;
(2)語言是人們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交際功能);
(3)語言是人們認知世界的工具(思維功能);
(4)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3.形式
現代漢語有口語和書面語兩種不同形式。
(1)口語
口語是指人們口頭上應用的語言,具有口語的風格。其特徵是簡短、疏放,有較多省略;一發即逝,難於流傳久遠。
(2)書面語
書面語是指以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用文字寫下來的語言。其特徵是趨於周密、嚴謹;結構完整,長句較多。
4.文學語言
(1)含義
文學語言又稱標準語,是指現代漢民族語言中經過高度加工並符合規範化的語言。作為標準語,文學語言以其典範性特徵區別於一般的書面語與口語,推動著現代漢民族語言的健康發展。
(2)與「文藝作品的語言」的關係
①聯繫
文藝作品的語言是指藝術文學表達手段的總體。文學語言也包括優秀的、典範的文藝著作的語言。
②區別
文學語言的內涵與功能比文藝作品的語言廣泛得多。
(3)與書面語的關係
①聯繫
文學語言的形成和發展,以書面語的產生與演進為先決條件。在書面語的基礎上,更有利於對語言進行加工,並把它的成果定型和保存下來。
②區別
文學語言比一般書面語更豐富、更具有表達力。並且,文學語言不局限於書面語。
文學語言既有書面語形式,也有口語形式。例如,科學報告、新聞廣播、口頭聲明、答記者問、優秀文藝作品朗誦、戲劇和電影的臺詞、相聲和說書,等等。
(二)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1.民族共同語
(1)基礎方言
民族共同語是在一種方言的基礎上形成的,作為民族共同語的基礎的方言稱為基礎方言。基礎方言的形成,取決於這種方言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取決於這個方言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以至人口等條件。
(2)民族共同語與方言的關係
①民族共同語以部分方言為基礎;
②民族共同語形成之後,方言仍可以與共同語同時存在。
2.漢民族共同語
(1)漢民族共同語的發展演變
①最早形成於先秦時代,在春秋時代稱為雅言;
②漢代稱通語,明代改稱官話,辛亥革命後稱為國語;
③1955年,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上決定稱漢民族共同語為普通話,並確定了三項標準: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
(2)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方言
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礎上形成的,其中北京話佔有重要地位。原因主要有:
①北京話作為官府的通用語言傳播到了全國各地,而發展成為「官話」;
②白話文學作品更多是用北方方言寫成的,並接受了北京話的影響;
③五四運動以後,「白話文運動」和「國語運動」促使北京語音成為全民族共同語言的標準音。
(三)現代漢語方言
1.性質
漢語方言俗稱地方話,它不是獨立於民族語言之外的另一種語言,而是只通行於一定地域的局部使用的語言。
2.產生的原因
(1)社會、歷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人口的遷徙、山川地理的阻隔等;
(2)語言本身的因素,如語言發展不平衡,不同語言之間相互接觸、相互影響等。
3.分區
(1)漢語方言可以分為七大方言區,即北方方言(官話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和粵方言。
(2)在複雜的方言區內,有的可以再分列若干方言片(又稱次方言),甚至再分「方言小片」,直到一個個地點(某市、某縣、某鎮、某村)的方言,稱為「地點方言」。
(3)七大主要方言區的分布情況
①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方言,以北京話為代表,內部一致性較強,它的分布地域最廣,使用人口約佔漢族總人口的73%。北方方言可分為四個次方言:a.華北-東北方言;b.西北方言;c.西南方言;d.江淮方言。
②吳方言
分布在上海市、江蘇省長江以南鎮江以東地區(不包括鎮江)、南通的小部分、浙江的大部分。典型的吳方言以蘇州話為代表。吳方言使用人口約佔漢族總人口的7.2%。
③湘方言
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區(西北角除外),以長沙話為代表。湘方言使用人口約佔漢族總人口的3.2%。湘方言的內部還存在新湘語和老湘語的差別。
④贛方言
分布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區(東北沿長江地區和南部除外),以南昌話為代表。使用人口約佔漢族總人口的3.3%。
⑤客家方言
以廣東梅縣話為代表。使用人口約佔漢族總人口的3.6%。
古漢語通論(1~4)
1.1複習筆記
一、怎樣查字典辭書
(一)字典辭書的編排和注音
1.編排方式
漢字有形有音有義,編排時可按形,也可按音或義。
我國現存最早的字典辭書《爾雅》是按意義編排。如《釋詁》:「賚、貢、錫、畀、予、貺,賜也。」「如、適、之、嫁、徂、逝,往也。」這兩條,就是把一組詞義詞編排在一起,但按意義編排查閱起來很不方便,後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來編排。
(1)按形編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號碼兩種方式
①部首編排法
按部首編排即把所收錄的字分屬若干部首之中,按筆畫多少的先後順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歸入該部之下,以每字筆畫的多少為序。如「亻」為兩畫,「彳」部必在「亻」部之後;同一部的字也按筆畫多少為序,如九畫的「待」排在八畫的「往」之後。最早創立部首編排法的是許慎,他編寫的《說文解字》把漢字分為540個部首,其後的字典辭書分部不一樣。如《康熙字典》分214部,新《辭海》250部,《漢語大字典》200部,《現代漢語詞典》189部。分部不同,同一個字在不同的字典辭書裡也可能屬不同的部首。
②四角號碼編排法
按四角號碼也是按形編排。這種編排法是根據方塊漢字的特點,每個漢字取四個角的形狀,分為十種形式,分別用0至9十個阿拉伯字代表。其口訣為:橫一豎二三點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點下有橫變零頭。意為,這個角如果是一橫就取1,豎就取2,交叉就取4,方框就取6等等,如「頏」字為0128。這種編排法曾使用一時,但現在很少有人在使用。
(2)按音序編排
音有古音今音,古音可按聲母編排,也可按韻編排,今音有按注音字母編排,也有按拼音字母編排。民國以前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辭書多是按平上去入四聲和平水韻一百零六韻分列,如《佩文韻府》、《經籍纂詁》等。漢語拼音方案公布之前,有的字典辭書按注音字母勹夂冂匚等的順序排列,如《國語詞典》、《詞詮》等。當代編寫的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辭書則多按漢語拼音方案字母順序排列,如《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簡明古漢語字典》等。
以上三種編排法各有利弊,加以漢字新舊形體的不同,有時單獨使用某一種檢字法,查檢比較費勁,因此,現代新版的字典辭書,無論是按部首排列還是按音序排列的,一般在書中都有兩種以上的檢字法供運用。
2.注音方式
常用的注音方式主要有三種:
(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如《康熙字典》中「尨音茫」,「屯音肫」之類。這類注音方式的局限是很明顯的,正如清代學者陳澧在《切韻考》中所指出的:「無同音之字則其法窮,或有同音之字而隱僻難認,則其法又窮。」
(2)反切。這是在我國古代字典辭書中運用最為普遍的注音方式,興起於漢末。反切在字書中一般只講「某某切」。《經典釋文》:「乘,繩登反。」「將及華泉」《經典釋文》:「華,戶化反。」
反切是用兩字來拼合被切字的讀音,取上字聲母,下字韻母及聲調相組合。
誇kuā←苦(k-)+瓜(-uā)
如果我們不具備古今語音演變的知識,很多反切就不能拼合出正確的讀音來。正因為古今語音有所不同,反切注音也就難以為人們普遍掌握。如「福」在《說文解字注》中標註為「方六(lù)切」,依據現代漢語的讀法來拼合為「fù」,肯定是有誤的。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在漢語拼音方案制訂以前,1913年由讀音統一制訂了一套注音字母(後改名為注音符號),即勹夂冂匚等四十個字母。如《辭源》修訂本在每個字頭下用拼音字母注音的同時,也採用了注音字母注音。
1958年我國公布推行漢語拼音方案,使用羅馬拼音為漢字注音,從那時以來,新編寫的字典辭書即多用這套漢語拼音字母注音。
(二)常用字典辭書介紹
一般工具書往往是側重某個方面的,而不是面面俱到的,如有的側重於字,有的側重於詞。在側重於詞的工具書中,有的側重於文言詞,有的側重於白話詞;有的側重於實詞,有的側重於虛詞。因此,對每一部工具書的性質用途都要有所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查閱。另外,每部工具書的編排方法,釋義方法,注音方法及其特點都有所不同,只有了解了這些情況,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查閱你所要查閱的字詞和典故等。教材中介紹了14字典辭書,基本上都是按這個框架進行的。
1.特點用途
(1)以字為側重點
《說文字典》 9353字
《康熙字典》 47000多字
《漢語大字典》 56000多字
《中華大字典》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新華字典》
(2)以詞為側重點
虛詞:《經傳釋詞》《詞詮》《助字辨略》
文言詞:《辭源》《漢語大詞典》
古白話詞:《詩詞曲語辭彙釋》
今白話詞《現代漢語詞典》
應了解各類工具書的特點,才能有效地對症下藥。如查找乖字僻字,應找收字較多的幾部字典。找百科知識方面詞或語,應找修訂本《辭海》,如「淝水之戰」、「官渡之戰」都可在這裡查到,而其他工具書找不出。找唐宋以後才出現的古白話詞語,應找《詩詞曲語辭彙釋》。如楊萬裡來海南時寫下《尊賢堂》詩二首,其一有「底個短簷長帽子?青蓮居士謫仙人」,其二有「底事百年譚太守,卻教賓主不同時」,其中的「底」,該書曰:「底,何也。」(海南話「什麼」正用此字)。
找常見虛詞的非常用義,可找《經傳釋詞》。如《莊辛說楚襄王》(《戰國策·楚策》本教材P115):「夫黃鵠其小者也,蔡靈侯之事因是以」,其中的「因」是什麼意思?該書云:「因,猶也,亦聲之轉也。」例證下正收此句。
找常用虛詞比較常用的意義,則可以找《詞詮》。不過,「詞詮」用的術語與現在不
同,這點應該注意。
2.體例
體例,就是著作的編寫格式或文章的組織形式,對工具書而言,也就是解釋字詞時表述文字的組織形式。每部字典辭書都有它的體例,了解了它的體例,才能更好地利用該工具書。
這裡主要介紹《說文解字》《康熙字典》和《經籍纂詁》的體例。
(1)《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的作者是東漢許慎。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寫成初稿,安帝建光元年定稿。這是中國文字學的奠基之作,我國第一部系統完備的字典(之前有《急就篇》等簡易字典)。釋篆文形體,只說解他認為的本義;首創部首編排法,把9353個字歸入540個部首。
該書的體例為:先列小篆形體,然後進行說解。說解方式是先釋字義,後分析形體結構。如「天」字先列篆體,義是「顛也,至高無上」,其形體結構為「從一大」。(按許慎未看到「天」的甲文金文,其釋義和分析形體結構都是錯的。「天」在金文中,是一個指事字,本義為人頭,後代「刑天」即砍了頭的人)。
(2)《康熙字典》
該書的體例是先音後義。在到了每個形體之後(有些詞有幾個形體,即異體字)首先是注音,注音用的是反切法,該書羅列了比較重要、韻書對該字的反切音。如「社」字(教材P70)引《唐韻》《韻會》《正韻》的注音,雲是「並常者切」。接著釋義,一個字有幾個義的就逐個解釋(但不像現在那樣分①②③義項,本義引申義雜陳)。「社」第一個義是「土地神主」,這是本義,後面引《禮祭義》為證。
(3)《經籍纂詁》
清代阮元主編,出版於清嘉慶三年,是一部專門收集唐代以前各種古書註解的字典。按平水韻106韻編次,每字之下羅列唐以前各種古書對該字的解釋,類似現在的資料彙編。
二、古今詞義的異同
語言是發展變化的。物質生產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文化的繁榮,習俗的更替,社會制度的變革,以及隨著社會的發展所引起的人們認識的深化,新的概念的產生,語言諸要素中,詞彙對這一切反映最為迅速。
麻煩大家關注+點讚,謝謝!!
本文由【才聰學習網】原創,關注我了解更多考試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