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育部通知,今年9月起,全國小學和初中的起始年級將統一使用教育部組織編寫的「部編本」語文教材。記者注意到,在部編版一年級教材中,一改此前上學就先學拼音的「傳統」,第一篇識字課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此外,增加了古詩文篇幅,較此前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達80%。(8月20日《法制晚報》)
不可否認,將於今年9月啟用的部編版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實行「先漢字後拼音」,是一次重大改革,對於強化母語教學,傳承和發揚漢字文化,具有積極意義。然而,必須正視的是,儘管根據國家課程計劃,英語從小學三年級開設,一、二年級不作要求,各個學校根據各自情況開設。但是,現實情況卻是,一些地方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有的甚至從幼兒園階段,便開始英語教學,嚴重影響了小學一年級漢字和拼音教學。
基於此,長期以來,要求取消小學英語教育的呼聲,一直不絕於耳。全國政協常委楊維剛曾強烈建議教育部門取消小學英語教學以及初中的英語考試。眾所周知,小學教育的根本,是引導孩子健康自由地發展。在小學教育階段,應取消英語教學,以傳統文化教育為主,增進孩子對祖國的熱愛,樹立起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然而,專家的呼聲,未能阻止英語教育小學化和低年級化的發展趨勢。
隨著經濟全球化,世界更像一個地球村。為適應這一國際形勢,教育部門加強了外語教學,尤以英語為先。有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有4億多人在學英語,約佔全國總人口的1/3。專家預測,再過幾年,中國學英語的人數將超過英語母語國家的人口總數。目前大部分地區都是從小學三年級起開設英語課,也有的地區是從一年級開始。除此之外,很多幼兒園往往也開設英語課。更有甚者,很多家長在孩子上學之餘,還花大把的錢送孩子到各種英語培訓班「進補」英語,這一做法被名其名曰「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然而,《中國青年報》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認為當前社會存在漢語應用能力危機的佔80.8%,認為造成漢語應用能力危機的原因在於「很多人重視外語學習,輕視漢語學習」的佔52.0%。現在,到了初、高中階段,甚至大學,學生的漢語水平之低令人震驚,許多並不冷僻的字不認識,許多經常用到的詞語不懂意思,錯別字比比皆是,病句泛濫成災。這其中固然有母語教學自身的問題,但漢語學習受到了英語學習的衝擊,卻是不爭的事實。一個人學習語言的黃金階段在小學和初中,特別是小學啟蒙階段。學習英語不僅擠佔學習漢語的時間,還會干擾學習漢語。比如,漢語拼音和英語混淆、漢語語法和英語語法混淆,漢語語感明顯受到英語語感的幹擾等,這些都令人深感憂慮。
可見,小學一年級「先漢字後拼音」,更需「去英語」。讓漢語拼音和英語字母在孩童的腦海裡「掐架」,折騰的不僅是孩子,更是母語教育的悲哀。長此以往,我們的下一代還能否保住中國語言漢字自己的「根」?要知道,英語再重要,也僅是「點心」,漢語才是中國人的「正餐」,不可讓孩子們自小就養成了「偏食」的壞習慣。因此,僅一二年級不設英語課還不夠,取消小學的英語教育,才是治本之策。同時,更要叫停幼兒英語教學,以及五花八門的「雙語幼託」。畢竟,對於國人來說,英語僅是個工具,等需要這工具了,再學也為時不晚。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