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問小學生的家長,幼小銜接最應該學的是什麼?99%的家長會說拼音,拼音似乎是幼升小孩子必備的技能。
不少私立幼兒園把拼音教學當成教學,還有公立幼兒園的學生家長,讓孩子直接從大班退學,去校外上專門的幼小銜接學拼音,拼音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但拼音對4-6歲的孩子來說,實在是有點雞肋,學拼音比學英語都費勁。雖說都是字母的排列組合,但英語單詞學會了可以直接用。比如書(book),孩子看到書會想起book,看到book知道是書。可拼音呢?難道孩子想看書了,還得先用拼音拼一下sh-u-shu嗎?
拼音和漢字,也是兩個不同的體系,學拼音跟學漢字也不搭嘎。學齡前的孩子,可能不太認字,但生活中會經常接觸,再不濟也能混個臉熟。同樣一本書,讓孩子看拼音去讀,他寧願把書裡的文字背下來,把漢字記住,他也不願意一個音一個音的拼讀。
拼音對學齡前的孩子沒啥用,孩子還必須在上學前掌握,是不是有點尷尬呢?拼音這種尷尬的地位,跟它的出身有關。
漢語拼音的由來
拼音是輔助漢字讀音的工具。用比較正式的說法,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頒布的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在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由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現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
最初的注音方式:直音和反切我國最早是沒有拼音的,給漢字注音採用的是直音或反切的方式。直音就是用同音漢字給標註,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給另一個漢字標註,一個漢字標聲母,一個漢字標韻母和聲調。比如「冬」字,可以用「都宗」表示反切注音,用「都」的聲母和「宗」的韻母和聲調給「冬」注音。
漢語拼音的演化到明朝末年有外國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字開始用拉丁字母拼寫漢字。鴉片戰爭以後,為了普及漢字,知識分子們掀起「切音字運動」。1892年,盧戇章在廈門出版《一目了然初階》,公布了他創製的「中國切音新字」,用拉丁字母及其變體來拼廈門音。
新中國成立後,拼音方案又幾經變更,在過去直音、反切及各種拼音方案的基礎上,最終確定了現在的版本。
通過拼音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拼音並不是和漢字一起出現的,是為了學習漢字方便才「發明」的拼音。現在拼音最廣泛的應用就是打字,可這個功能孩子不會用。拼音對孩子的實用價值有限,孩子太早學拼音還容易造成不良影響。
孩子低齡學拼音的壞處
為什麼說孩子太早學拼音會造成不良影響呢?因為低齡兒童學拼音違背了認知規律。
拼音是一種抽象符號,比文字更抽象的符號。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看,孩子學習需要的是形象、有趣和整體感知。對孩子來說,聲母、韻母和介母只是一些枯燥的名詞和符號,跟他們的實際生活沒什麼聯繫。
但漢字就不一樣,孩子學會了漢字可以直接閱讀,他能很輕易理解漢字的意思,迅速跟日常語言聯繫起來。
我家孩子看動畫片認識了「金木水火土」,他在其他地方看見這些字,會自豪的說他認識這些字,還能巴拉巴拉解釋很多。但拼音就不一樣了。他在幼兒園也學拼音,可金木水火土的拼音,他學起來卻很費勁。他大概也不能理解學拼音能幹啥,拼音對他來說就是作業,遠沒有學漢字的興趣大。
在拼音學習中,拼音不但要會讀、會拼,還要會寫,不同字母在四線三格的不同位置,不同的筆畫,對稚嫩的孩子來說也是負擔。
拼音不難,只是對五六歲的孩子來說有點難,耗時耗力效果也不明顯,很容易挫敗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我說這麼多當然不是說拼音沒用,只是當孩子大一些了,比如上四五年級的時候再學拼音,就能事半功倍,迅速掌握規則了。
孩子學拼音,家長要上心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骨幹的,很多事情我們無力改變,就像現在的語文教學體系。小學一年級就要學拼音,為了幼小銜接,很多孩子從幼兒園中班大班就開始學。作為家長,在孩子不得不學拼音的過程中,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放平心態,理智看待拼音學習前面說了這麼多,關於拼音的由來和孩子太早學拼音的壞處,並不是說拼音就不用學了,而是讓我們心裡明白,五六歲的孩子學拼音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孩子學不好是正常的,不要對孩子有過高的期望,讓孩子承受過重的壓力。
退一萬步講,就算孩子在小學一年級沒有學好拼音,也不會太影響語文學習,最多就是語文成績不好一兩年。而且拼音就是一些規則,等孩子大一些理解能力強了,很容易就學會了。
當然這並不是說家長可以對孩子學拼音放任不管,理解孩子學習的難處,就能夠用更平和的心態幫助孩子,度過拼音這道坎坎。
增加學拼音的趣味性拼音之所以對孩子來說有點難,是因為它太抽象了,跟孩子的實際生活沒啥聯繫。想讓孩子學拼音更順利,我們要想辦法讓拼音更有趣味性,同時要注意控制學習進度,不要讓孩子一下子就學很多聲母韻母,增加難度。
我們可以採用多種方法增加學拼音的趣味性,比如,讓孩子當我們的拼音老師;看到生活中的物品可以引導孩子,把它們跟字母聯繫起來,比如看到樹枝想到y,看到門想到n;用跟孩子玩組詞遊戲的方式鞏固學過的拼音;跟孩子約定每天固定10分鐘為專屬拼音時間,每個人說話都用拼音拼出來,在遊戲中讓孩子熟悉和鞏固學過的知識。
在我家的10分鐘拼音專屬時間裡,我們會說笑話,再用拼音的語音語調念出來,結果就是不忍直視,跟德雲社現場一樣笑到肚子痛。
不過於糾結孩子的書寫五六歲的孩子,手指的精細動作尚在發育中,寫字的時候出現橫不平、豎不直、出格、半圓不圓的現象很正常。雖說書寫整齊對孩子大有裨益,但在學習的初級階段不要強求孩子。
不管是拼音還是其他學習,都不要讓孩子感覺到厭煩和費力。我們要明確一點,讓孩子學習的目的是培養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讓孩子不排斥學習。至於書寫等其他細微問題,可以等孩子手部力量發育完整後再作要求。
對孩子要求過高,容易讓孩子失去積極性,這點我是深有體會。我家孩子不到3歲開始學英語,在培訓班只有一個跟他同齡的男孩,其他孩子都要大一兩歲。
到學英語的第3年,那個同齡的孩子就休學了,上課跟不上,對英語特別排斥。之所以在第3年爆發,是因為這個階段老師開始布置書寫作業。他媽媽要求他嚴格按老師的要求寫,但孩子總達不到,慢慢地就對英語失去了興趣。
我採取的是半放任的態度,我提前跟老師打了招呼,在書寫上不要求孩子太多,作業也只做錄視頻和讀書的部分。孩子想寫就寫,不想寫也不要求,所以孩子直到現在,還一直跟比他大的孩子一起上英語課,每天還樂呵呵的。
有一個成語叫「水到渠成」,說的就是要順應規律。對孩子也一樣,要順應孩子的認知發展,不要強求孩子做他根本做不到的事情,這樣只會讓家長和孩子都痛苦。
從事一線語文教育12年的教育學者尹建莉說,知識本身沒有優劣,任何對兒童來說可以接受的東西都是好的,問題在於成人如何把這些東西教孩子。世界上任何好東西,如果我們是用錯誤的方法讓孩子接受,結果都會導致孩子對這些東西的厭惡。
不管是孩子學習拼音、英語還是數學,都要以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為前提。讓孩子提前學不是罪過,但用不恰當的方式拔苗助長,就是在扼殺孩子創造力和思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