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孩子要上小學了,閨蜜苦口婆心地對我說:「親愛的 ,你一定要讓孩子提前學好拼音。我孩子去年上的一年級,別的孩子不但會識字速算,會拼音英語,寫得還賊快!我孩子現在周末都在補習拼音,補英語,我每天陪他做作業到晚上11點!快一年了,我兒子才勉強跟上,但是我兒子自信心大打折扣,目測未來是學渣無疑了!」
面對閨蜜的「恐嚇」,我真的有點心驚,然後又諮詢了一下女兒同學的媽媽,對方淡定地回復我:「我女兒已經開始背初中的英文單詞了。現在正好幼兒園長假,她一三五識字練字,二四六英語數學,每天都練習跳繩。」
我突然想起我的小學時期。當時我念書一級棒,但最羨慕的還是那些能彈出優美旋律,小發明得一等獎,隨便問點「十萬個為什麼」,都能說出個一二三,老師問個上聯自己能對出下聯的孩子。每當這個時候,我就對自己的成績有深深的懷疑。我很清楚,我雖然拿了第一名,但我不如他們。
後來,我的優秀的成績只能支撐到初中,到了高中,我變成了比較一般的孩子,填自願的時候,對那些亂七八糟的什麼「生物科技、國際金融、土木工程、應用心理學、應用數學」等亂七八糟的名字,一竅不通,感到莫名心煩,我不知道自己要報什麼專業,好像也沒什麼特別的興趣,就隨便寫了個自己還算能理解的「教育專業」。
現在年過30,知道的多了,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學什麼。想努力,但養兒育女的壓力,讓你不敢從頭再來。我突然覺得,比起學什麼,難道不是知道「為什麼學」更重要嗎?我轉頭看著翻著一本介紹名畫的繪本,看得不亦樂乎的女兒,被動搖的心神立刻歸位。
沒錯,比起學什麼,知道為什麼學更重要。
升小學,不要誇大幼小銜接的作用
超前學習真的那麼神奇嗎?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Peter Gray在《今日心理學》上發表過一篇名為《早期教育帶來長期傷害》的文章,Gray教授提到了德國和美國的兩次教育實驗——遊戲型幼兒園畢業的孩子與學術型幼兒園畢業的孩子,在小學表現的橫向對比,結果讓人心驚:一開始,學術型的孩子的確佔優勢,但是4年級以後,這些孩子竟然「全面變差」了!不但閱讀、數學表現不佳,而且社交和情緒管理能力明顯落後!
這給我們一個提醒,超前教育不會讓你實現彎道超車,反而可能會彎道翻車。
而在中國,幼小銜接會有什麼效果呢?當然有,調查發現,這些孩子在小學一年級都會比較優秀,但是然後呢?我曾經問過一個朋友,她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幼兒園的幼小銜接,小學的培訓班那是馬不停蹄。
我:參加了那麼多培訓班,感覺安心多了嗎?孩子媽媽:安心多了。我:感覺贏了嗎?她笑了一下。我:能一直贏下去嗎?她不說話了。
沒錯,你可以通過幼小銜接,讓孩子儘快熟悉小學生活,讓孩子上小學輕鬆一點,但也僅僅是如此而已。當孩子到了二年級,甚至是一年級下半學期,他的學習優勢就很快消耗殆盡,變成一個追著成績跑的,普通的學生。沒錯,孩子現在每天做著練習題,背著拼音、乘法數學口訣表,大量的小學詩詞,為的只是確定能成為一個普通人而已。
嗚呼哀哉!
很多家長開始焦慮了,那不進行幼小銜接,不學拼音認字,不學數學,該這麼辦呢?讓孩子繼續玩?到了小學自動淪為差生?不是。我的建議是,幫孩子搭建知識框架。
幫助孩子搭建知識框架,讓孩子成為知識的主人。
因為應試教育的原因,很多家長進入了一個教育的誤區,教學大綱是什麼,父母就提前教什麼。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現在的知識體系,永遠沒辦法幫孩子解決未來的問題。
《王冠》是一部講述伊莉莎白二世登基以來,一步步從一名懵懂少女成長為成熟的英國女王的故事。有一集講述到伊莉莎白成為女王后,發現自己因為缺乏科學知識,導致自己在和政客的相處中,總是很被動。她請了一位老師教她通識科學,老師初步評估伊莉莎白的知識水平,竟然還不如初中生。伊莉莎白責備母親:「你怎麼能讓我這麼沒用?」母親回答:「作為一個女王,不需要學這些知識,只需要學會在適當的時候沉默」。
伊莉莎白的母親認為,伊莉莎白只要學習女王該學的知識就行,但伊莉莎白卻發現,缺乏某些「不重要」的知識,讓自己變得無能。
孩子其實也一樣。現在的知識,不能解決孩子未來的問題。最簡單的,高考選什麼專業?如果孩子沒有完整的知識架構,怎麼可能從一堆「人類學」、「民族學」、「國際貿易」、「投資學」、「生物技術」、「土木工程」、「應用數學」選出自己喜歡的?可能最後只是按照當時的熱門專業,或者父母的建議報,然後學著學著發現自己不喜歡,甚至人到中年才知道自己喜歡的專業?
作為父母,提早幫孩子搭建知識框架勢在必行。什麼是知識框架?其實就是儘量讓孩子初步接觸各類學科,幫助孩子搭建知識的脈絡,知識系譜,可以說是啟蒙版的「通識教育」。
有了知識框架的孩子,因為知道得足夠多,足夠廣,就有很大的機會發現自己的興趣。而孩子產生興趣,就是最好的學習內驅力。
作者葉萱說:學習這件事情,不是刻苦就可以,走得遠的孩子多是因為熱愛。
課堂上的知識,很多時候因為晦澀難懂,或者實用性不強,很難喚醒孩子對學科的熱愛,甚至是讓孩子對這門學科有了天然的厭惡。首次印象是很重要的,因為很容易形成刻板印象。如果一個學科讓孩子覺得枯燥難懂,那往後也很難讓孩子愛上。但如果孩子有機會以更有趣的方式接觸,卻很大機會讓他們愛上,例如讓無數人聞之喪膽的——物理。
知乎上有個問題很有趣,「你是在哪一瞬間喜歡上物理的?」答案五花八門,但基本上都是無意間與科普知識的邂逅,而不是因為上了物理課:
「某位大牛對相對論的科普文,讓我喜歡上了物理學史。」「大概是看比克曼的科學世界和500個科學故事的時候。」「一年級的時候看一本書,了解到浮力是什麼。我做了十幾次實驗(玩水),終於明白了『排開液體質量』是什麼意思,從此就愛上了。」「讀小學的時候,媽媽帶我去朋友家做客,他們打麻將,我就逛到了他們家書房,看到了原子與分子的介紹,發現原來我們能聞到花的氣味,是因為花的分子傳播到我們的鼻子,那一天我一直看到很晚,媽媽還以為我不見了,找了很久。從那一晚,我愛上了物理。」所以,如果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給孩子足夠多的科學知識啟蒙,其中涉及到物理、化學、植物、生物、微生物、天文等等,孩子是不是更容易對這些學科感興趣?
擁有知識框架的孩子,不但知識結構相對完整,也容易因為興趣產生內驅力,因此,也更有機會成為真正的學霸。曾經看過一位資深老師的分享,他這樣形容不同階段的學生:
小學上課,老師教學生擀皮,課後作業就是擀皮,考試就考擀皮;初中上課,老師教學生擀皮,課後作業變成拌餡,考試變成包餃子;高中上課,老師教學生包餃子,課後作業變成包包子,考試變成烙餡餅。
什麼意思呢?小學的時候,孩子認真聽課,認真完成作業,基本考試得優沒問題;初中的時候,知識相對還是比較容易理解,學生再努力一點,或者參加個課外輔導班,瘋狂刷題,基本也可以得優;但是到了高中,單單靠努力,靠補習班已經不能取得優異的成績,這個學生除了努力,還得有自己的學習方法,還得有自驅力。
而擁有知識框架的孩子,正是這樣的後勁十足的黑馬。
如何幫孩子搭建知識框架?
1、閱讀的範圍要廣。美國大學的教育體系,可以分成8個小類,包括本國文化研究、東西方文化研究、寫作、專業寫作、人文與藝術(物理科學、生命科學、天文地理、音樂、繪畫)、社會與行為科學(經濟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數理邏輯推理、外語。從這個體系看來,我們給孩子的全科啟蒙,除了寫作難度太高,其他的學科都是可以的。
現在很多家長開始進行外語、邏輯思維、數學的繪本閱讀。我們可以給孩子增加科學類的繪本學習。例如物理、化學、動物、植物、宇宙、財商、生命科學(關於生寶寶類的繪本)、甚至是兒童心理學。其實現在市面上這類的繪本也很多。例如DK系列的,例如老狼老狼幾點了數學物理全集等等。
2、藝術類要抓。孩子是一定要有藝術類的啟蒙的,不是為了成為畫家、歌唱家,而是因為藝術類的學科特別開發孩子的右腦,有助於孩子的智力開發。
心理學家通過大量實驗表明,兒童通過早期繪畫所獲得的知識與經驗,可以把智商提高30%。
另外,藝術和科學的完美結合是不少學霸的學習秘籍。就像達文西,他不但是個著名的畫家,他的畫《蒙娜麗莎的微笑》廣為流傳,同時他也是古生物、植物、建築學的鼻祖。最出名的除了他的畫,就是他的筆記。他的筆記精彩絕倫,被許多學者研究學習,用以破解他這麼擅長學習的密碼。
有人說,達文西這種圖文並茂的筆記的同時點燃了左右大腦,調動了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將藝術和科學完美結合起來,就是達文西學習這麼高效的秘密所在。突然想起曾經熱門一時的浙江大學的學霸筆記,他們的筆記也想一副藝術作品一樣,看來藝術和科學的跨學科應用,儼然成為學霸無師自通的學習秘訣。
3、被動接受,坦然面對。很多父母說,我認同孩子全面學習,搭建知識框架的好處,但是,現在學校就是考背誦,就是考加減乘除,就是考拼音。如果我不提前學習,孩子甚至沒有機會讀到好的學校,不能分到好的班級,老師也不會給予好臉色。現在這些教學資源短缺,我們不爭,就永遠沒有了,怎麼辦?
說的很對!優勢學習資源的短缺會一直存在。對此,建議是幼小銜接可以,但不需要用力過猛。不需要每天都花大量的時間練習算術,認字寫字,拼音。說實話,以小孩子的記憶力,讓他們試幾個APP,自己每天花15分鐘學習,你什麼也不管,一個月也能學個大概了。上小學了還會學是不是?有基礎了就不會差。
這個方法我試過。例如識字,我讓孩子試了3款APP,然後她自己選了1款。現在自己每天學15分鐘,基本每天能學5個生字。我考過她,還真的記得不錯。同理,如果擔心孩子拼音跟不上,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讓孩子有一定的拼音基礎。
要孩子真正的學有所成,最考驗的其實家長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因為孩子在剛入學,因為表現得沒有其他超前學習的孩子好,而去責備他,或者責備你自己。
我們要知道,既然我們和孩子都身在這樣的教育體系,就只能接受它的考核和考核的方法,但是我們也要學會坦然面對結果,不要過分焦慮。想想看,單單拼音而言,難道高考會考嗎?
我們會相信,因為我們孩子已經具備了自己的優勢,因此他一定是一匹黑馬,能贏在最後。當然,我們也要知道,考試它是單一的,而人生是多元的。孩子未來的人生,一定是無數種可能性構成的。
謝謝您看到這裡。我是Mia媽媽愛學習,一個有態度的二胎寶媽,如果覺得文章不錯,歡迎關注、分享哦!再次謝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