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曾有多種漢字拼寫方案 政治鬥爭引發「拼音大戰」

2020-12-01 鳳凰網江蘇站

導讀:但凡去過臺灣、或者熟悉臺灣的人都知道,不同於大陸一套漢語拼音走天下,臺灣存在著多種拼音系統。

但凡去過臺灣或者熟悉臺灣的人都知道,不同於大陸一套漢語拼音走天下,臺灣存在著多種拼音系統。

最近有兩件與臺灣有關的熱點事件。一是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束,引發各界對兩岸關係的思考。二是一位周姓藝人由於涉臺獨,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不得不出面道歉,還引發了一場「表情包大戰」。幾乎在同一時間段,一條沒那麼起眼的新聞悄然進入又離開了人們的視線,那就是「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度過了自己的111周歲壽辰。

前兩條新聞和後一條之間,似乎沒什麼聯繫,但如果聽過了臺灣「拼音大戰」的來龍去脈,你或許會對臺灣和漢語拼音之間的淵源有一些新認識。

但凡去過臺灣、或者熟悉臺灣的人都知道,不同於大陸一套漢語拼音走天下,臺灣存在著多種拼音系統。為漢字注音的職能由注音符號承擔(就是那套看起來有點像日語片假名的系統)。而國語羅馬字、漢語拼音和通用拼音則為誰來承擔漢字拉丁化(即將以拉丁字母拼寫漢字)的職能展開了爭奪。尤其是後兩者之間的較量超出了語言學範疇,上升到政治鬥爭,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激烈的討論,故被稱為「拼音大戰」。

漢語拼音咱們都熟悉,這裡就不多說。國語羅馬字出自1926年「國語統一籌備會」制訂的《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俗稱「老國羅」),制訂者匯集錢玄同、黎錦熙、趙元任、林語堂等多位著名語言學家。1928年,南京國民黨政府大學院將其作為「國音字母第二式」公布,與注音字母同時推行。1986年臺灣地區又發布了俗稱「新國羅」的《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而通用拼音方案最早在1997年提出,1998年率先在陳水扁擔任市長的臺北市使用。2002年,臺灣教育部通過「華語拼音系統為通用拼音」,用通用拼音取代了漢語拼音。

說實話,國語羅馬字和通用拼音看起來和漢語拼音差不多,都使用拉丁字母,只是在某些問題的處理方面有差別,比如說某些發音到底用哪個字母表示,要不要增添附加符號,怎麼表示漢語聲調等。例如,臺北有個木柵地區,用漢語拼音拼寫就是「Muzha」,用羅馬字拼寫就是「Mucha」,用通用拼音拼寫就是「Mujha」。一般來說,各個國家或地區都希望並努力推廣一套標準的拼寫方案,而不同的拼寫卻常常在臺灣地區長期共存。

多種漢字拼寫方案並存的局面,其實是臺灣地區政治角力的結果。在1958年大陸推出《漢語拼音方案》之前,漢字圈內一直存在著多種漢字拉丁化方案。但1958年之後,大陸地區的拼寫統一為漢語拼音,而海峽對岸的臺灣地區,卻仍堅持使用國語羅馬字。

即使在漢語拼音從1979年起為聯合國秘書處採用,用於在各種拉丁字母文字中轉寫中國人名和地名;即使1982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SO)規定拼寫漢語以漢語拼音為國際標準(國際標準ISO7098),臺灣地區仍然沿用羅馬字拼寫漢字,甚至還發布了一套沒什麼人使用的「新國羅」。國語羅馬字和漢語拼音之間的競爭,或許可以看做「拼音大戰」的前奏。

大約是因為漢語拼音越來越得到國際認可,出於科技文化、學術資料交流的需要,為了與世界接軌,1999年,臺灣當局行政主管部門議決,採用大陸的漢語拼音法,並擬定於兩年後,將漢語拼音列為小學生的必修課程。

如果故事發展到這裡就結束了,那麼「拼音大戰」也算被扼殺在了搖籃裡。可偏偏在2000年,陳水扁上臺,推行「臺獨」政策,在文化上不斷「本土化」與「去中國化」。在這樣的背景下,聲稱更適合拼寫「臺灣國語」的通用拼音取代了漢語拼音。

這樣的舉動遭到了島內各方面的激烈批評和抵制,「拼音大戰」由此爆發。論戰中反對者最主要的論點就是,通用拼音一點也不通用,連在臺灣通行都有困難,遑論與國際接軌。雖說官方稱不會強制執行通用拼音,可採用「通用拼音」的縣市可以申請巨額補助,採用漢語拼音的則沒有政策優惠。儘管這樣,還是有些縣市不買帳。比如曾為通用拼音打頭陣的臺北市就「風水輪流轉」,堅持使用漢語拼音。

雖然島內各地的配合度不高,各界的反彈聲浪也始終未曾斷絕,但臺灣官方一直沒有放棄讓通用拼音「一統天下」的努力,甚至準備在2007年底前讓全部地名統一採用「通用拼音」。不過局勢在2008年卻陡然扭轉,那一年馬英九成為臺灣地區領導人,9月16日,臺灣「教育部」就決議全面放棄通用拼音,改用與大陸通用的漢語拼音。持續多年的「拼音大戰」終於落幕。

當然了,這場戰爭雖然結束,但還有許多戰場需要打掃。比如六年來推廣通用拼音,留下了很多路牌指示標,全部更換自然是一大筆支出,所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兩種方案並存是必然。

到底使用漢語拼音還是通用拼音,原本只是一個語言學問題,只要按照學術和實用的標準比一比,哪種方案更有系統性,哪種方案更能準確記錄和反映漢語語音,哪種方案更易教學,哪種方案更能與國際接軌,不難得出答案。其實漢語拼音和通用拼音大體相同,只有少量區別。兩種方案孰優孰劣,語言學家和使用者自有評判。不過通用拼音推行之時,國親兩黨也猛批民進黨當局「政治壓過專業、意識形態打倒實用」。難怪當臺灣有關方面決定將中文譯音政策由採用「通用拼音」改為「漢語拼音」後,當時的《人民日報》配了八個字評論:「切中肯綮,務實之舉」。

相關焦點

  • 漢語拼音的由來及現代漢語拼音方案發展過程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  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布該方案。
  • 在拼音沒有普及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給漢字注音的?說出來你都不信
    進入幼兒園後,我們會學習拼音。拼音是幫助漢字發音的工具。它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在拼音普及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給出拼音的?你不相信。在漢語拼音之前,它是一個漢語拼音符號,一個為漢語拼音設置的符號。它以章太炎的拼音字母為基礎,由中國統一發音委員會於1913年制定。在此期間,提供了「音標」。北洋政府教育部於1918年正式發行拼音字母。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只用拼音,此人不服寫千古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
    針對這種情況一些學者發起了與廢除漢字有關的一系列活動,其中有一部分學者比較激,認為只有取締了漢字,中國才可以回到鼎盛時期的樣子」,他們倡議將漢字改成拼音,理由是漢字書寫拼讀困難,不利於教育。 頓時掀起了一場廢除漢字運動,持續了近一個世紀,魯迅胡適趙元任黎錦暉或主張拉丁化或推行羅馬字,奉此為救中國出貧弱之圭臬。錢玄同更是發誓堅持與「骸骨之迷戀者」鬥爭到底。
  • 中文拉丁化的嘗試——威陀瑪拼音、郵政式拼音、拉丁化新文字
    福州Foochow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之後繼續使用郵政式拼音,因此它是20世紀上半葉西方國家拼寫中國地名時最常用的系統。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58年通過漢語拼音方案後,郵政式拼音被廢除。各地制訂的方言拉丁化新文字方案有上海話(後來改為「江南話」)、蘇州話、無錫話、寧波話、溫州話、福州話、廈門話、客家話、廣州話、潮州話、廣西話、湖北話、四川話等13種。其中以上海話新文字方案制訂最早,在1936年2月公布推行。四川俗語轉寫為四川話拉丁化新文字:1. 矮子過河,安(淹)了心Ngaaizgoho,nganloxin2.
  • 教育部介紹《漢語拼音方案》50周年紀念活動等
    國際上在把漢字轉寫成外文的時候,我們的人名、地名包括漢字全部採用漢語拼音的方案。這是整個大的背景。     第二個問題,想給大家主要介紹一下《漢語拼音方案》的作用以及在現代使用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總結起來,我想漢語拼音方案在今天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的功能:    第一,它是漢字注音的符號。大家知道,中國的漢字有很多字是形聲字,看了這個字,能夠讀出音來,隨著漢字數量不斷增加,絕大多數字,看了這個字,不會讀出音來,這個方案為漢字注音起了重要的作用。
  • 漢語拼音60年|烏魯木齊、拉薩、呼和浩特的地名拼音
    晚清到民國郵政體系所採用的郵政式拼音,對廣東福建的地名就採取用當地方言拼寫的辦法。佛山為Fatshan,汕頭是Swatow,廈門則寫作Amoy。廣州塔的英文名稱Canton Tower即沿用了傳統拼法隨著漢語拼音的推行,中國內地大部分地區的地名的拉丁轉寫均採用了以漢拼拼地名漢字的做法。這在以普通話為標準語言的漢語地區並未遇上太大的阻力。
  • 漢語拼音是怎樣誕生的?
    他從49歲起半路出家,投身於中國漢字改革。1958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一個採用國際性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方案》,就是他主要負責制訂的。 當今天用漢語拼音拼寫人名和地名,已經在全世界推廣使用時,當讀書、識字、上電腦、打手機都離不開漢語拼音時,我們也愈發懷念周老為《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所作出的卓越貢獻。
  • 漢語拼音60年:開啟「語同音」時代,從掃盲工具到文化橋梁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文盲率達80%,黨中央為了能迅速改變落後面貌,特別重視掃盲和文化普及,開展了漢字簡化、推廣普通話和制定推行漢語拼音方案三大任務。當時,我國傳統採用的直音法和反切法,在給漢字注音時表現出很明顯的弊端。「直音要用同音字,而有的音節沒有同音字,如『耍、釀、餒』;有的音節雖有同音字可是很生僻,注了音等於沒注,如『衄』的同音字有『恧、朒』。
  • 為什麼很多文字語音都是拼音組成,而象形字只有中華文明的漢字?
    大家好,小編是小悅懂生活的作者,此百家號不討論政治,不涉及敏感話題,定期的和大家分享一些大千世界的事情。讓我們一起用理性的視角看世界。為什麼很多文字語音都是拼音組成,而象形字只有中華文明的漢字?首先我要說人類的發展是從非洲開始的。也就是擁有十幾萬年歷史的智人。
  • 用拼音拼寫人名,你能做對幾個?
    文章若有不正之處,請廣大專家同行不吝指正,謝謝。百家號/朗哥語文請不要再對漢語拼音發生誤解系列(3)用拼音拼寫人名,你能做對幾個?直接查字典,把字的拼音查到,寫出來,不就行了麼?當然,如果這麼簡單,這篇文章也就用不著看了。那麼,用漢語拼音拼寫人名 ,究竟有什麼講究呢?用漢語拼音拼寫中國人的人名,不僅可以拼寫漢族人名,也可以拼寫少數民族人名。根據國家標準GB/T 28039-2011《中國人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規定,漢族的姓名用普通話拼寫,少數民族的姓名按照民族語讀音拼寫。
  • 方言拼寫的姓氏和名字
    以新加坡和馬來西來亞社會為例,華人有兩套姓名,一種為漢字,另一種為羅馬字。漢字姓名與大中華地區漢人一樣,但其姓氏和命名方式更接近中國南方與港臺的社會。兩字姓名甚為罕見,取名依據字輩(如我的名字「彭成毅」中首字「成」即是依循族譜),姓氏則以閩粵多見的陳、林、李、黃、王、張等為主。
  • 漢字是文字發展的主流,拼音文字只是支流
    文字發展的歷史,並非單線發展,那種認為從象形到拼音,從表意到音素是文字發展規律的看法是西方中心論的表現。一、文字的類型成熟的文字,就形式而言,可以分為一維線性文字和二維面性文字,一維線性文字代表為拉丁文字,二維面性文字代表為漢字。
  • 漢語拼音改革始末:陳毅制定核心方案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有關部門就馬上著手研製拼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間團體,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協會設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員會,討論拼音方案採用什麼字母的問題。1955年10月國務院成立漢語拼音方案審定委員會。經過一年的工作,於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60次會議,作為新的漢語拼音方案草案通過,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
  • 漢字轉成拼音的方法
    有的時候想知道某個漢字的拼音但又忘了怎麼拼怎麼辦,難道得去找本詞典來查?嗯~ o(* ̄▽ ̄*)o 現在是網際網路時代自然是要用軟體來查就可以了。打開軟體,其主界面如下,一眼瞄去貌似有很多按鈕,但是別怕,都是蠻簡單的一些設置。
  • 突出拼音學習的工具價值
    學生如果剛入學就學拼音,抽象的拼音字母對學生來說難度很大,且容易與英語字母相混淆,極易引發學生的畏難情緒,進而影響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但統編教材以識字單元為開篇,以國畫為背景,展現了「天、地、人、你、我、他」6個漢字,接下來是「金、木、水、火、土」。目的是讓學生對語文的第一印象是漢字「天地人」,而不是抽象的字母。
  • 孩子學拼音,對幼升小和小學真那麼重要嗎?你對拼音可能存在誤解
    可拼音呢?難道孩子想看書了,還得先用拼音拼一下sh-u-shu嗎?拼音和漢字,也是兩個不同的體系,學拼音跟學漢字也不搭嘎。學齡前的孩子,可能不太認字,但生活中會經常接觸,再不濟也能混個臉熟。同樣一本書,讓孩子看拼音去讀,他寧願把書裡的文字背下來,把漢字記住,他也不願意一個音一個音的拼讀。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這法子,厲害了!
    古人的智慧到底有多厲害?今天我們又領教了「一招」!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古代是沒有漢語拼音的,不止是很早以前沒有,就連清朝都沒有!也就是說,在中國長達5000年的文明裡,雖然有漢字存在,卻一直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識字」的?並且還能寫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詩句。
  • 漢語拼音 60 年:是什麼助推了漢字的拉丁化,我們的思維方式為何改變?
    漢字最近一次危機發生在 1970 年代。在電腦剛剛誕生的那些年裡,如何讓中文能夠與電腦匹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五筆的發明者王永民認為:「當電腦進入中國的時候,中外人士曾有一大困惑——成千上萬的漢字,能夠進入只有 26 個字母鍵的計算機嗎?
  • 廢除漢字運動真的存在?要用拼音替代漢字,簡體字由此而來
    在世界字體文化中,漢字是一門獨一無二的藝術,沒有哪一種文字能夠像漢字一樣,集字形、 字音、 字義於一體,形成獨特的藝術形式,並且還衍生出了絕無僅有的書法藝術,試想一下,如果漢字被廢除了,書法藝術還會存在多久?幾十幾百年後,還會有多少人懂書法?
  • 漢語拼音學的好不好,和語文有關係嗎?
    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首先明確一點就是:漢語拼音是一種輔助漢字讀音的工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八條規定:「《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範,並用於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根據這套規範寫出的符號叫做漢語拼音。漢語拼音也是國際普遍承認的現代標準漢語拉丁轉寫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