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除漢字運動真的存在?要用拼音替代漢字,簡體字由此而來

2020-12-07 藝術奇緣

引言:從人類的文明史上來看,一個民族最大的危機莫過於兩種情況,一是遭到侵略,走上「商女不知亡國恨」的地步,二是文化的沒落,堪稱「亡種之虞」,漢字文化,便是一個民族最為在乎的文化之一。

在世界字體文化中,漢字是一門獨一無二的藝術,沒有哪一種文字能夠像漢字一樣,集字形、 字音、 字義於一體,形成獨特的藝術形式,並且還衍生出了絕無僅有的書法藝術,試想一下,如果漢字被廢除了,書法藝術還會存在多久?幾十幾百年後,還會有多少人懂書法?

或許我們很難想像,漢字廢除之後的生活是什麼樣兒,但在近現代中國歷史中,廢除漢字運動確實存在,在當時有著一場轟轟烈烈的文化革新運動,在漢字幾千年的發展路途之中,這次運動堪稱史無前例,為此次運動「代言」的名人眾多,魯迅、劉半農、陳獨秀、譚嗣同與劉半農等人皆在其中。

漢字演變畫作

如此之多的文學家,隨便一個都能稱之為名垂千古的人物,為何要廢除漢字?當初究竟發生了什麼?這要從近現代歷史說起,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間,西方的侵略加之貧窮與腐敗,很多文化人士就開始反思原因,最終他們與西方文化對比之後,把原因歸結到了漢字身上。

書法作品

漢字在這裡,可以說是最無辜的,當時的學者認為落後是由於舊文化在作祟,而舊文化之所以頑固,源於漢字,於是這場浩浩蕩蕩的運動開始了,譚嗣同直言「盡改漢字為拼音文字」,劉半農更是表示「漢字不滅則中國新文化無望」,有文化的人都這樣說了,沒文化的人自然也沒話可說,於是這場運動最終確實實現了初步的成功。

在1929年寫成《中國拉丁化字母方案》正式發表,很慶幸的是,這次的初步試驗是在旅蘇的10萬工人之間,專門針對「文盲」來使用,原因也很簡單,當初人們還是在用繁體字,繁體字難學、難寫、難認是一種通病,而我們現在所寫的簡體字也是由此而來。

「簡體字」

在1931年,這場運動來到了巔峰時期,中國新文字大會在海參崴舉行,確定了根本廢除象形文字,以純粹的拼音文字來代替它的方針。用拼音替代漢字,看著是一種可行的方法,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人們很快發現了這其中的弊病,比如「攻擊」二字,用拼音來寫與「公雞」二字毫無區別,而在漢字之中,這樣的同音字數不勝數,該如何區分呢?

新文字「拼音」課本

因此最終用拼音替代漢字的「廢除漢字運動」,並沒有完全的成功,但人們從這次運動中也發現,繁體字確實很難寫,於是「簡體字」應聲而起,而作為一種書法藝術的載體,簡體字可以說拯救了書法,因為簡體字的根本還是漢字,並非是拼音,因此書法藝術的根本並沒有改變。

「瘦金體」書法

而在如今,很多人其實還是認為,廢除漢字運動是廢除繁體字,其實並非如此,這裡的廢除,其實是徹徹底底地把漢字改變,完全的拉丁化,用拼音替代也只是一種無奈之舉,如果當初廢除漢字,書法藝術多半會成為歷史,而幾千年的漢字文化也很可能面臨「看字不識」的地步,可以說當初這場運動,讓書法藝術差點兒斷代。

井上有一書法作品

其實這場廢除漢字的運動,與如今的「醜書」也有些相似,「醜書」的專業叫法是「現代書法」,最初源於日本,鼻祖是日本著名現代書法家井上有一,在國內書法界叫做「流行書風」,如今的「射書」、「亂書」與「盲書」等都屬於流行書法,目的也就是認為傳統書法失去了藝術性,想要革新。而書法在近現代歷史中,經歷了廢除漢字差點兒斷代的歷史後,如今又卷進了「醜書」的風浪之中,實在是太難了!

相關焦點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只用拼音,此人不服寫千古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
    針對這種情況一些學者發起了與廢除漢字有關的一系列活動,其中有一部分學者比較激,認為只有取締了漢字,中國才可以回到鼎盛時期的樣子」,他們倡議將漢字改成拼音,理由是漢字書寫拼讀困難,不利於教育。 頓時掀起了一場廢除漢字運動,持續了近一個世紀,魯迅胡適趙元任黎錦暉或主張拉丁化或推行羅馬字,奉此為救中國出貧弱之圭臬。錢玄同更是發誓堅持與「骸骨之迷戀者」鬥爭到底。
  • 《漢字知識》:簡體字當道,是漢字文化在倒退嗎?
    著名語言學家郭錫良,在《漢字知識》中就漢字發展的歷史說明了這點,他指出「簡化字體」是從古至今都在做的事,尤其順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簡體字的「易讀、易寫、易懂」有助於交流、傳播和學習,也更符合更方便我們使用。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漢字簡化是大勢,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中原之後,就立即開始了「書同文」的變革,將當時存在於各地超過20種不同的漢字統一成為了「秦篆」(即「小篆」),讓整個中華文化因漢字而統一而認同而團結。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也開始對漢字進行了變革,一個是引入「拼音」的概念,一個就是將當時使用的繁體字、異形字進行統一簡化成為簡體字。
  • 專家提議用拼音代替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所以我們的漢字仍然在不斷地演化和發展的,而在這些演變過程中,也並不總是一帆風順的,曾經就出現過一次幾乎能給漢字帶來毀滅性的災難。在民國初年的時候,因為當時時局的混亂,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和當時湧入中國的西方文化發生了激烈的碰撞。胡適等文人在這時發起了「新文化運動」,倡議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簡化文字,這大大促進了人們的交流,促進了人們的覺悟,極大推動了我國近代科學和民主的發展。
  • 越南獨立後的第一件大事:廢除漢字,原因之一:漢字很難學
    翻開一本史書,就是打開一個世界,讀史而知天下 越南在宋朝之前一直是作為中國的郡縣而存在,我們所聽過的「交趾」、「安南」就是古時候對越南的稱呼。直到公元968年,越南才脫離中國封建王朝的統治,自成一國,但依舊是中國的藩屬國。
  • 相比日本,為什麼越南和韓國都廢除漢字?
    中國上下五千年,漢語文字更是文化中的精華,古代中國的附屬國,基本都是用漢字,可是在近代,為什麼越南和韓國能廢除漢字,日本卻沒廢除漢字?從廢除漢字,到宣稱漢字其實是韓國發明的,再到運動會作弊,無不是其強烈民族自尊心在作祟。
  • 70年前,越南廢除使用數千年的漢字,改用羅馬拼音,後來怎樣?
    但幸運的是,它們的足跡印在了我們的史書當中,只要我們的漢字永遠存在,那我們的傳統文化就會長存。但是,有些國家,他們的歷史可能就會因為文字的消失而消失了,比如越南。廢除漢字的越南,全民學習羅馬拼音,到底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用字母代替,他寫2篇奇文諷刺,全文一個讀音
    對於漢字的起源,人們普遍認為是在黃帝時期,倉頡所創造出來的象形文字開啟了文字的變革,這些漢字幾乎都是根據事物的形態來創造的。此後也就衍生出了諸如篆書,金文,楷書以及隸書等形態。到了近代時期,漢字也經歷了最後一次變革,那就是化繁為簡,從繁體字變成了簡體字,降低了入門的門檻,也使得漢字的傳播更加方便。漢字一直都是中國所特有的文字,這些方塊字也正是中國文化的代表。
  • 胡志明一上臺就廢除漢字,連春聯都用拼音寫,只有一字永遠改不掉
    我們用它來傳達情感,用它理解情感,人類創造了文字,世界也就多了一份溫暖。而中文作為世界上最難的一種語言之一,它有著獨特的魅力,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每一個學習漢語的人,都能感受到他其中巨大的魅力。漢字的巨大影響力漢字也是眾多古代語言中一直流傳下來的一種,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
  • 70年前日本想廢除漢字 但一場「高考」之後死心了
    美國人提出的方法很驚人:廢除漢字!  漢字怎麼得罪美國人了?兩個原因。  第一,在美國人看來,漢字猶如天書,複雜無比,人終其一生都學不會。他們想當然認為日本人絕大多數都不懂漢字,漢字成了阻礙日本人接受教育的障礙。  第二,戰時日本軍國主義瘋狂叫囂的詞彙,都是漢字。比如「一億玉碎「、「神州不滅」、「國民特攻」等等,這些字眼讓美國人反感至極。
  • 相比日本,為什麼韓國能更徹底地廢除漢字?
    韓國因為在造字上面,選用了不同的辦法,所以最終算是比較徹底地廢除了漢字,在發音、字形上面,和漢語迥異,而日本因為深受中國影響,早已有了自己的文字,所以後來經過幾十年的努力,還是沒能廢除漢字。他們原本沒有文字,在記錄自己的發音的時候,一直在嘗試著使用漢字來描述。但是從6世紀開始,長達數百年的時間裡這個工作一直都很困難,因為漢字是用來描述漢語的,所以用漢字來表達朝鮮語,那是極為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於是經過長期的嘗試以後,他們就發現了兩種辦法。
  • 解惑|為什麼日語中的漢字有繁體字也有簡體字?你知道嗎?
    前不久在易學國際小語種教育日語N1籤約保過班裡,接到一位初級日語學習小夥伴的題問:為啥這日語中又有簡體字又有繁體字,日本人自己不會混麼?有簡體字有翻譯題還有假名!別說,這個問題可能學日語的小夥伴剛開始的時候都在心中默默問過,當時小編的日語老師告訴我:日本之前進行過一次漢字改革,有一部分漢字就用了現在中國的簡體字,一部分還是保留了繁體字。但是這絲毫沒有解決我心中的疑惑,於是我查閱了很多材料想去搞清楚這是怎麼一回事。不能說以下內容絕對正確,就當是幫大家一起科普一下吧。
  • 樸正熙在70年廢除漢字,後來韓國為何又要恢復漢字?根本離不開!
    在歷史上,漢字曾一度是儒家文明圈內的通用語言,由此又形成了一個「漢字文化圈」,這個圈子中的成員有日本,韓國,越南,泰國等國。不過,隨著時間的發展這個圈子卻越來越小了,很多漢字文化圈的成員,比如韓國和越南,都一直在努力地去漢字化。
  • 一直被我們誤會的簡體字!這才是它們的來源,沒有不如繁體字!
    漢字的簡化古已有之,從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隸書、魏晉唐楷,一直是在一個簡化的過程,但是此簡化非彼簡化,意義並不完全一樣,我們所說的簡化字是什麼時候開始系統對繁體漢字進行的簡化的呢?是太平天國。天平天國運動期間,為了提高識字率,採取了一些簡化漢字,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囯字,比我們現在用的國字還要少了一點。
  • 了解漢字,才能了解中國,它是中國人的驕傲,漢字的優勢是什麼?
    漢字與古埃及文字漢字是中國人最大的驕傲,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字。如果沒有上個世紀50年代全面學習簡體字,那麼漢字2200多年來幾乎沒有太大變化。簡體字的好處是讓漢字更加簡單,也更加便於學習,大大的消減了中國的文盲率,同時也降低了中國人的交流成本,提升了中國人的交流效率,簡體字至少在我們這一代看來是功德無量的。中國漢字與古埃及文字形成鮮明對比。
  • 漢字轉成拼音的方法
    有的時候想知道某個漢字的拼音但又忘了怎麼拼怎麼辦,難道得去找本詞典來查?嗯~ o(* ̄▽ ̄*)o 現在是網際網路時代自然是要用軟體來查就可以了。打開軟體,其主界面如下,一眼瞄去貌似有很多按鈕,但是別怕,都是蠻簡單的一些設置。
  • 瞿秋白主張廢除漢字,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但其實在民國時期,很多的國人學漢字也像現在這些外國人一樣困難,因為當時的漢文都採用繁體字並且沒有拼音輔助,只有經過私塾或者學校系統性的長時間學習才能完全掌握漢字的使用。也正是因為這個語音,漢字差點被廢除。 清末民初的時候人民飽受外國列強的欺壓,很多的進步人士都紛紛尋找國家的出路。
  • 走出兩個誤區,講好漢字故事
    在文字類型學上,漢字迥異於在世界上佔據主流地位的拼音文字,因此,非母語者在學習漢語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個「過漢字關」的問題,漢字也被認為是漢語學習中最大的「攔路虎」。其中最具影響的兩個論點分別是「漢字繁難論」和「漢字落後論」。這兩個說法不僅在國外漢語學習者中流播甚廣,甚至也得到一些國內學者和教師的附和。
  • 漢字是文字發展的主流,拼音文字只是支流
    文字發展的歷史,並非單線發展,那種認為從象形到拼音,從表意到音素是文字發展規律的看法是西方中心論的表現。一、文字的類型成熟的文字,就形式而言,可以分為一維線性文字和二維面性文字,一維線性文字代表為拉丁文字,二維面性文字代表為漢字。
  • 從憂鬱烏龜到憂鬱烏龜:必須推廣簡體字!
    中國知識界把審視的目光集中到一向被視為「靈物」的漢字上。西方的拼音文字只有區區幾十個字母,只要會說就會寫,而漢字卻有幾萬個,即便是日常交流也要掌握至少1500個字。漢字繁難,成為開啟民智的攔路虎。從那時起,知識分子們就思索著如何把中國文字從表意文字變成拼音文字。到新中國成立前,已經有許多新文字方案在社會上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