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憂鬱烏龜到憂鬱烏龜:必須推廣簡體字!

2021-01-08 快科技

【「文字改革應先辦簡體字」】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此時,解放軍勢如破竹,全中國迎來解放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要建立一個怎樣的新中國,成為中國共產黨人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為此,中央決定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邀請全國各界愛國、進步人士共商國是。

一直致力於改革漢字的語言學家黎錦熙似乎看到了曙光。1949年5月,他聯同多所高校的語言文字專家,向中共「五老」之一的吳玉章建議成立一個文字改革研究會,恢復屢被戰亂打斷的文字改革工作。

在延安時期,吳玉章就一直熱心於文字改革。此時,他也正在思考著新中國的文字改革問題。黎錦熙的建議與他不謀而合。

於是,他「上書」劉少奇,希望能夠成立一個文字改革研究會,專門研究文字改革工作。


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吳玉章

吳玉章等人所說的文字改革工作主要指的是創立一種拼音化新文字以取代漢字,但當時對於這個問題中央還沒來得及考慮。劉少奇回信說:「可以組織這一團體,但不能限於新文字,漢字簡體字也應研究整理一下,以便大眾應用。」

於是,在1949年10月10日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成立時,漢字的整理和簡化也成為協會研究的目標之一。

但協會成立後,人們對於新文字的熱情遠遠高於漢字簡化。協會成立不到半年,就收到全國各地近百種漢字新文字方案。同時,全國各地新文字研究組織也紛紛成立。

統計,僅1950年一年全國就有60個縣進行了新文字的推廣活動,14000多人參加學習,6所大學和3所中學把新文字列為正式課程。

其實,中國知識分子對新文字的探索早在清末就開始了。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屢遭西方列強凌辱。是什麼造成中國民智不開,國力衰弱?中國知識界把審視的目光集中到一向被視為「靈物」的漢字上。

西方的拼音文字只有區區幾十個字母,只要會說就會寫,而漢字卻有幾萬個,即便是日常交流也要掌握至少1500個字。漢字繁難,成為開啟民智的攔路虎。從那時起,知識分子們就思索著如何把中國文字從表意文字變成拼音文字。

到新中國成立前,已經有許多新文字方案在社會上流傳。其中以語言學家黎錦熙和趙元任創立的《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簡稱「國羅」)和瞿秋白與蘇聯漢學家合作制訂的拉丁化新文字(簡稱「北拉」)影響最大。

在吳玉章的倡導下,「北拉」在延安甚至一度取得了和漢字相當的地位。許多目不識丁的農民通過這套拼音文字脫了盲,不但能讀拼音報,還能寫簡單的信件。這更堅定了語言學家們對新文字的信心。

不過,連年戰亂,新文字的試驗和推廣始終沒有在全國鋪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的成立,重新點燃了人們對新文字的熱情。

相比之下,簡化漢字的研究則顯得有些「門庭冷落」。筆者在一本1950年出版的《中國語文問題論文輯要》中看到,全書50多篇文章中,涉及漢字簡化的只有6篇。

流傳幾千年的文字和讀寫習慣,說改就改,談何容易?許多有識之士主張先從簡化漢字著手中國的文字改革。1922年在國語統一籌備會第四次大會上,「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錢玄同曾這樣說:

「現行漢字筆畫太多,書寫費時,是一種不適用的符號,為學術上、教育上之大障礙……我以為改用拼音是治本的辦法,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是治標的辦法。那治本的事業我們當然應該竭力去進行,但現行漢字在學術上、教育上的作梗,已經到了火燒眉毛的地步,不可不亟圖補救的方法。我們決不能等拼音的新文字成功了才來改革,所以治標的辦法是目前最切要的辦法。」

1950年7月,吳玉章在全國文字改革協會幹部會議上傳達了毛澤東的指示:文字改革應首先辦「簡體字」,不能脫離實際,割斷歷史。直到此時,簡體字的研究和選定工作才真正開始。

【述而不作】

文字變化牽扯麵廣,如何簡化漢字成為社會各界關心的問題。漢字簡化工作開始後,各方面的意見和構想就湧向了文字改革協會。

新中國剛剛成立,人們普遍急於改變中國的落後面貌,對於文字工作的構想和方案也頗為大膽。從那時的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人們提交給文字改革協會的改造漢字的方案五花八門,有的甚至令人啼笑皆非。

有一種方案建議把漢字改造為「新形聲字」。

例如,把「京」字定為「鯨、景」等字的聲旁,類似「京」音的字,都用它作為聲旁。如此類推「涼、諒」等字的聲旁改為「良」自然很合理,但這樣一來「涼」變成了「浪」,則與「波浪」的「浪」一樣了。如果要為「浪、朗、郎」等字再找一個比「良」更合適的聲旁,就更難了。

於是,有人又建議把聲旁改用字母拼音。

但是字母夾雜在漢字內更不容易辨別,字的樣子也很難看。如果遇到同音字,意符相同而聲符不同的,把聲符改用字母拼寫,字形上就更無法區別了。如此一來,改得非驢非馬,反而會增加識字難度。

另一種理想是把每組同音的字留一個。

這樣如果不分四聲,只需要400多個字。即便分四聲,也就是1300多個漢字,把它們用詞連寫的辦法來寫。有人實驗過,這種音標式的漢字大體也可以看懂。但文字首先作用於視覺,完全改變漢字的用法,違背了習慣,讓人讀起來非常彆扭。

還有一種方案主張「系統類推」。

就是要把約定俗成的簡化字加以局部的修改,有系統地簡化漢字。例如「擬、礙、痴」三個字的聲符都是「疑」,而「擬」的簡體是「擬」,「礙」的簡體是「礙」,「痴」的簡體是「痴」。假定採用筆畫最少的「以」作為聲旁「疑」的簡體,那麼「擬、礙、痴」的簡體就是「擬、(石以)、(疒以)」。雖然這樣沒有打亂原字的形聲系統,認識字的人可以以繁體字類推辨認,但「礙」「痴」等簡體字在民間已經流傳甚廣,不管它多麼沒有系統,但總是人們熟悉的,如果按照「系統類推」來改反而會感到彆扭。

其實,對於漢字的簡化人們早已形成了一個「述而不作」的原則。

簡體字不是專家們閉門造車的結果。早在宋元時期平民社會就流傳著一種通俗的簡體字。這些字被稱為「俗體字」,登不了大雅之堂,甚至被許多文人視為鄙俗,但它們在民間應用極廣,人們在記帳、契約、書信,甚至話本小說裡常常會寫俗體字。

20世紀30年代,語言學家、北大教授王理嘉正在上海讀小學。對著字帖描字模是他每天的必修課。對於一個七八歲的孩子,每天一筆一畫地寫那些少則十幾畫,多則三十多畫的繁體字,真是一件苦差事。

那時,王理嘉經常會在店鋪的招牌上、家人的書信中,甚至老師私下的便條中看到這些俗體字。他想,如果在作業中,也能寫這些字就好了。

有一次,他在作文中把「費」字寫成了俗體字「費」,結果受到老師嚴厲的批評。時隔70餘年,王理嘉至今記憶猶新,「在老師的眼中,寫俗體字是沒有文化的表現」。

雖然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但俗體字的發展已勢不可擋。20世紀20年代,當人們開始著手簡化漢字時,這些已被公認的俗體字成為首選。

1935年8月21日,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選定了在民間流傳最廣的324個俗體字,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並準備從次年7月起把它們編入小學課本,但這區區324個簡體字,卻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考試院院長戴季陶尤為憤慨,他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要求取消推行簡體字,甚至稱推行簡體字是比亡國滅種還可怕的事。

在一幹遺老的反對下,1936年2月公布還不到半年的《第一批簡體字表》就被收回了。

雖然,這次由政府出面的簡化字運動夭折了,但是它樹立的「述而不作」的原則成為日後人們進行漢字簡化的指導思想。簡化漢字是為了方便人們的日常使用,如果一個簡化字方案要通過長期的大力推廣才能收效,就得不償失了。

專家們在選定方案時,要照顧到各方面使用文字人的需求,同時兼顧印刷、打字、電碼等各方面技術條件,還不影響青年們閱讀古書。考慮到這些要求,「約定俗成、穩步前進」被確定為簡化漢字的方針。

相關焦點

  • 你聽說過「憂鬱的臺灣烏龜」嗎?
    臺灣科學家做了個有趣的實驗,他們讓臺灣小朋友抄寫「憂鬱的臺灣烏龜」100遍;大陸的小朋友抄寫「憂鬱的大陸烏龜」100遍。
  • 老梁反對恢復繁體字,原因很簡單,用繁體寫百遍憂鬱的烏龜就明白
    ||老梁反對恢復繁體字,原因很簡單,用繁體寫一百遍憂鬱的烏龜就明白大家應該知曉老梁吧,他雖然不算是娛樂圈的人,但是他卻是一位媒體評論人,對於娛樂圈中的事情,可是針針見血啊!不論是電腦上的文字,還是紙稿上的文字,很多人都已經習慣了簡體字,但是在臺灣卻更推廣繁體字。於是就有人表示繁體字多漂亮啊,但是那簡化字就什麼美感都沒了!而且還有人表示不會繁體字的話,去閱讀一些古籍會很費勁!這就讓很多人都提出了這麼一個建議,讓中小學恢復繁體字!
  • 為什麼港澳臺堅持用繁體字,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反而用簡體字?
    於是,經過相關專家一系列的努力,國家在1956年推出了《簡體字總表》,將大多數的漢字簡化,方便全國人民的學習,這些簡體字中的大部分都沿用至今。在當時,漢字簡化僅僅是在內地施行了起來,因為多種多樣的原因,當時的香港、澳門、臺灣地區並沒有受到漢字簡化的影響,這幾個地方到現在仍然還是使用繁體字。
  • 簡體字劣等?繁簡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有人則認為簡體字書寫便捷,辨識容易,符合現代語言文字的發展方向,應當在全世界的華人中大力推廣,甚至應該繼續簡化下去。在內地挺「繁」反「簡」者中,較典型的,影響力最大者是已故國學大師季羨林,季老生前曾公開表示:將漢字簡化及拼音化的做法並不科學,是走向了歧途。
  • 寫書法用簡體字還是繁體字?這個問題為何一直爭論不休?
    ,那麼在簡體字已經普及的今天,我們是用簡體字寫書法,還是用繁體字寫呢? 在臨帖和初學的階段,還是以繁體字為主,因為學書法學的是古人的墨跡,以繁體字來掌握書法的各種創作技巧,諸如筆法結字等的訓練,在書法有了一定的成就,或者是進入打了創作的環節,那麼用簡體字去創作也不是不可以的,書法及時是一門藝術,終究還是需要人去欣賞的,如果連內容都認識不全,僅僅去欣賞一幅作品的章法和墨法的美,卻不能享受到內容的美,那麼這樣的作品可以說一種藝術的缺失。
  • 搶人民幣 臺商人打簡體字廣告、用平方米換算
    為配合大陸客的口味,臺灣的廣告打出了簡體字。(電視截圖)環球時報•環球網消息:大陸富豪團在臺灣看屋,也把臺灣選後房市這股「馬上就好」的熱潮催化到最高點。看好商機之下,島內旅行業者已經乘勢推出所謂的看屋團;建商也是摩拳擦掌,不僅訓練人員熟悉對岸房地產用語,就連簡體字的廣告也都「準備好了」。
  • 《漢字知識》:簡體字當道,是漢字文化在倒退嗎?
    追根溯源,繁體字和簡體字本就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它們是相融並傳承的共同體,就文化厚度、歷史價值和意義深度而言,它們一樣重要。《漢字知識》還提到了假借字、古今字、異體字、簡體字和同源字等等的產生和作用,它們不僅豐富了漢字庫,更豐富了人類文化和加強了漢字的功能。郭先生表示,「如果只有象形字,漢字是不可能記錄成句的,只有發展到表意階段,漢字才可能形成初步的文字體系,才有可能記錄成句的漢語,或勉強記錄成段的文辭。」
  • 綠營發飆稱高雄路面用簡體字 網友:這是日文
    她上傳了一張圖片,稱高雄市九如和澄清路口的「待轉區」三個字使用了簡體字。劉世芳臉書上傳圖片隔著屏幕,都可以感受到劉世芳的「義憤填膺」。她不僅在圖片上配字「還我繁體字」,還直接喊話高雄市政府出來說明情況,最後不忘呼籲網友向她「舉報」看到的其他簡體字。
  • 「綠委」對「簡體字」開炮卻鬧烏龍 網友:蔡英文也寫過
    【環球網綜合報導】民進黨「立委」劉世芳2日在網上對「簡體字」開炮,稱高雄市一馬路上的「待轉區」三個字是簡體字,還叫囂「還我繁體字」並要求高雄市政府「出來說明」。不過劉此舉卻是個烏龍,有網友「打臉」稱,高雄出現的「待轉區」三字是日文中的漢字。還有人提及,臺當局領導人寫信時也曾用過簡體字。
  • 綠營發飆稱高雄路面用簡體字 大陸網友:這是日文
    她上傳了一張圖片,稱高雄市九如和澄清路口的「待轉區」三個字使用了簡體字。劉世芳臉書上傳圖片隔著屏幕,都可以感受到劉世芳的「義憤填膺」。她不僅在圖片上配字「還我繁體字」,還直接喊話高雄市政府出來說明情況,最後不忘呼籲網友向她「舉報」看到的其他簡體字。此言一出,島內綠媒立刻跟進,要求高雄市政府更改字體。
  • 一直被我們誤會的簡體字!這才是它們的來源,沒有不如繁體字!
    那我們就來說一下繁體字和簡體字孰優孰劣吧!首先我們來說一下簡體字的發展歷程。漢字的簡化古已有之,從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隸書、魏晉唐楷,一直是在一個簡化的過程,但是此簡化非彼簡化,意義並不完全一樣,我們所說的簡化字是什麼時候開始系統對繁體漢字進行的簡化的呢?是太平天國。天平天國運動期間,為了提高識字率,採取了一些簡化漢字,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囯字,比我們現在用的國字還要少了一點。
  • "世芳扯鈴"又一樁 "逢中必反"卻搞錯日文漢字與簡體字
    "世芳扯鈴"又一樁 "逢中必反"卻搞錯日文漢字與簡體字 2019年04月03日 07:04:00來源:中國臺灣網   民進黨「立委」劉世芳質疑路口「待轉區」三字字體為簡體字,但被網友指正,其實是日本漢字。
  • 民代炮轟高雄路面「簡體字」 實際上是日文漢字
    民代炮轟高雄路面「簡體字」 實際上是日文漢字 快看 來源:央視網 發布時間:2019年04月04日 11:49 A-A+
  • 重要地標無簡體字 迎大陸客阿里山有「葵花寶典」
    中新網3月21日電阿里山風景區管理處輔導業者為爭取大陸觀光客商機,日前舉辦「提升接待大陸人士服務品質研習會」,由專業人士傳授與會100多名業者面對大陸觀光客的「教戰守則」,包括重要地標不要寫簡體字等。
  • 重要地標無簡體字 迎大陸客阿里山有"葵花寶典"
    >   中新網3月21日電 阿里山風景區管理處輔導業者為爭取大陸觀光客商機,日前舉辦「提升接待大陸人士服務品質研習會」,由專業人士傳授與會100多名業者面對大陸觀光客的「教戰守則」,包括重要地標不要寫簡體字等
  • 要用拼音替代漢字,簡體字由此而來
    這要從近現代歷史說起,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間,西方的侵略加之貧窮與腐敗,很多文化人士就開始反思原因,最終他們與西方文化對比之後,把原因歸結到了漢字身上。在1929年寫成《中國拉丁化字母方案》正式發表,很慶幸的是,這次的初步試驗是在旅蘇的10萬工人之間,專門針對「文盲」來使用,原因也很簡單,當初人們還是在用繁體字,繁體字難學、難寫、難認是一種通病,而我們現在所寫的簡體字也是由此而來。
  • 花蓮地震中陸客遇難 蔡英文用簡體字發推特表慰問
    蔡英文同日才在推特上用簡體字發文,對大陸遇難者家屬表示慰問,並表示不會放棄尋找5位失聯的大陸遊客。臺媒稱,這也是她首次完整用簡體字發文。蔡英文在社交媒體慰問陸客家屬9日,蔡英文在推特上發文稱,對地震中遇難大陸遊客的家屬表示慰問,並表示不會放棄尋找失聯的5位大陸遊客。
  • 解惑|為什麼日語中的漢字有繁體字也有簡體字?你知道嗎?
    前不久在易學國際小語種教育日語N1籤約保過班裡,接到一位初級日語學習小夥伴的題問:為啥這日語中又有簡體字又有繁體字,日本人自己不會混麼?有簡體字有翻譯題還有假名!別說,這個問題可能學日語的小夥伴剛開始的時候都在心中默默問過,當時小編的日語老師告訴我:日本之前進行過一次漢字改革,有一部分漢字就用了現在中國的簡體字,一部分還是保留了繁體字。但是這絲毫沒有解決我心中的疑惑,於是我查閱了很多材料想去搞清楚這是怎麼一回事。不能說以下內容絕對正確,就當是幫大家一起科普一下吧。
  • 憂鬱的藍色跑道
    相較而言,一圈圈的藍色跑道而不是一圈圈的多彩棒棒糖,更契合主旨——指向跑道的實際功能,還是憂鬱的藍色。從新生入學到畢業離校,一個抗拒鍛鍊的人,被強制要求的3年體育課治理得服服帖帖。難挨,也得承受下來。選課系統在我讀書的時候,改版過一次。選上什麼樣的體育課幾乎會給過一學期怎樣的日子定調,對於「體育弱將」無疑都是玩心跳。
  • 石之瑜:太陽花的憂鬱 蔡英文的桃源
    (特約作者 石之瑜)若僅根據「董氏基金會」的憂鬱量表,以「反中」、反交流為訴求,且如今枝繁葉茂的太陽花運動,不分其間參與世代是老師或學生,是社會系或法律系,他們在兩岸關係情境中均呈現重度憂鬱。同樣「反中」、反交流的民進黨及其臺灣地區領導人候選人蔡英文,則勾畫了一個兩岸關係不重要,且臺灣不需要兩岸關係的某種世外桃源。蔡英文這個杜撰的臺灣桃花源能安撫太陽花界的中國(大陸)憂鬱,何以然?習朱會後還能否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