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字正統?簡體字劣等?繁簡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020-12-06 杉石

漢字的繁簡之爭由來已久,有人力挺繁體字,理由無外乎繁體字是中華文化的精髓,繁體字不僅具有文化意義,還具有藝術的價值等等。

有人則認為簡體字書寫便捷,辨識容易,符合現代語言文字的發展方向,應當在全世界的華人中大力推廣,甚至應該繼續簡化下去。

在內地挺「繁」反「簡」者中,較典型的,影響力最大者是已故國學大師季羨林,季老生前曾公開表示:將漢字簡化及拼音化的做法並不科學,是走向了歧途。他說,繁體字祖先用了幾千年都沒感到不方便,為何到我們手裡就拋棄了?他認為,追求書寫效率不是簡化漢字的理由。

季羨林的觀點很能代表一部分人,前幾年有一篇《中華文學選刊》執行主編王幹所寫的文章《簡化字是「山寨版」漢字》,文章中質疑說:

「書寫工具決定書體,電腦的出現,讓寫繁體字和簡體字一樣的快捷,憑什麼還要用這種山賽版的漢字?…簡化字明顯損害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根脈。」

挺「繁」反「簡」的聲音在海外還要更嘈雜些,在港臺有很多人在「繁簡」之爭這個問題上非常激進,他們蔑稱「簡」為殘,「繁」為正。甚至「繁簡」之爭被一些人泛政治化,牽扯上了政治色彩,將「繁、簡」強分為正宗與旁門,塗抹上帶著敵意的對立情緒,明裡暗裡展開了有些奇怪意味的較勁。

2016年,前英國辣妹合唱團成員,英國足球明星貝克漢姆的妻子「貝嫂」在其臉譜上發布了一條內容為將在香港開店,賣個人品牌時尚用品的帖子。帖子用中英文雙語,中文部分用的是簡化漢字,結果她遭到一些香港網友的怒懟,那些網友嗆聲說:「你來,我們很開心,但不要用簡體字,用簡體字就不要來香港開店。」

此外,還有香港演員黃秋生毫無根據地宣稱:「過半內地人看不懂繁體中文,華夏文明在內地已經滅絕。」

在我國的臺灣地區,前幾年亦曾有藝人因在臉書上使用簡體字,而遭到攻擊。

對以上挺「繁」反「簡」的言論,我們應當仔細分辨他們的動機和背後的一些東西。像季羨林等人對繁簡之爭所提的一些看法,是純屬文化範圍內的觀點不同。季老是從過去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他念舊心理的存在,使他不能從時代發展的角度來客觀看待簡體字,他沒能意識到:在當今這個追求效率與速度至上的時代,文字越發越凸顯實用性與工具性,文字越發只是一種工具,文字所傳播的內容才是最重要的東西。

我們不能要求現代人像古人那樣,通過漢字與歷史對話,人人都當國學大師。

而港臺一些人將繁簡之爭泛政治化的行為實不可取,將繁簡之爭標籤化,將繁簡分為優劣兩等,因為使用繁體字就自覺代表了正統的中華文明,自覺文化優越,文明高人一等。因內地使用簡化字,就胡說什麼內地人不識繁體字,華夏文明在內地已滅絕等,暴露出那些人的淺薄與無知。

內地雖然使用簡化字,但對繁體字也並不排斥,在大街小巷的門店招牌上,在各種各樣的建築物上,在書法作品上,繁體字仍隨處可見。,在內地人人都極為熟悉的文字工具書《新華字典》上,更是將繁簡體字相對照解讀。內地人接觸繁體字的機會,雖不如港臺地區,但也並不少見,內地很多普通人都能讀懂繁體字,而且大量簡化字源自草書和行書,這些字本身就從古代一脈相傳,並不是近代的某個人所臆造的。

漢字幾千年的發展歷史,經歷了從甲骨文、石鼓文等大篆向小篆的變革,又終歷了隸書與草書、楷書、行書等一系列的演變發展過程。這個過程說明,漢字始終處於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是隨著人們對實用性與便捷性的需求,來不斷適應改變的。簡化字也是為了適應這種需求而產生的,簡化字曾為掃除文盲,普及漢字教育立下汗馬功勞,簡化字能被內地人普遍接受與使用,本身就說明了其存在的合理性。

事實上,從簡化字在內地推廣伊始,就在海內外的華人圈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就逐漸地為港臺地區與海外華人們所認可與接受。臺灣地區對簡體字接受程度尤其高,在臺灣校園中,使用簡體字的現象極為普遍。2008年,臺灣高雄縣和春技術學院還將簡體字列入國文必修課,並引發了許多高校的隨後跟進,臺灣高校很多學生都說:他們平時使用大量簡體字書籍,有時看的簡體參考書比繁體參考書還多,簡體字使用起來更便利。

臺灣地區的領導人也被發現大量使用簡體字,他們的行動事實上證明了簡體書寫的優越性。

漢字的繁簡之爭不論在內地,還是在港臺乃至海外,人們都應明白一個道理:漢字的發展演變史,就是一個從繁到簡的歷史,「簡」從「繁」中來,「繁」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繁簡體在今天,在我國的不同地區只存在使用習慣問題,繁簡之爭不應存在誰優誰劣的等級問題。借繁簡之爭製造政治對立,搞不可告人的把戲,才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背叛,才是對中華文化的精髓——漢字的褻瀆!

當然我們也應看到,港臺地區有一些人,出於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擔心漢字過度的簡化,會給古老漢字的自然發展帶來傷害,會破壞漢字自然演變的根基,而簡化字在使用過程中確實也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確實有需要完善與改進的巨大空間,這種擔心與不同的觀點,我們應正視,並在廣泛的交流中找到合理的解決辦法。

我們國家因特殊的國情,導致繁簡體在內地與港澳臺共存,這樣一種情況使漢字的應用存在一些混亂,香港回歸祖國後,按照港人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的要求,並未像內地一樣推廣簡化字,而我國的臺灣地區更是還未與大陸實現統一,從現實的角度來看,「識繁書簡」應是解決文字交流問題切實可行的辦法。

而這種方式,亦曾在臺灣地區擁有極高的支持率,據調查統計,有高達75%的人表示贊同。

希望兩岸三地早日克服各種因素的困擾,在漢字的使用上,早日達成共識。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它傳承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帶來了交流與理解上的便利,繁體與簡體殊途同歸,其指向的都是華夏文明的大一統,都是炎黃子孫共同的家——中國。

相關焦點

  •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血緣關係再近,這三種人不來往也罷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很多人小時候就背過這首《七步詩》,詩中的豆和豆萁本是同根生長,可是豆萁在鍋下熊熊燃燒,鍋上在煮著豆子想做成豆羹,所以豆子在鍋中哭泣。你和我本來是同胞兄弟,為何要這麼急迫地讓我受盡煎熬?
  • 奧特曼中「相煎何太急」的怪獸CP,有的是食物鏈,有的純死敵
    接下來盤點五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怪獸CP,其中它們有的是食物鏈關係,有的純粹是死敵。巴頓&凱姆吉拉巴頓和凱姆吉拉一隻是火山怪鳥,一隻是食葉毛蟲。鳥和蟲本就是食物鏈關係,凱姆吉拉雖然能吐毒絲噴毒氣,但終究逃脫不了巴頓的魔掌,成為其美味的盤中餐(看巴頓啄吃凱姆吉拉的眼球時自己不由得感覺眼睛一疼)。
  • 寫書法用簡體字還是繁體字?這個問題為何一直爭論不休?
    在我們上學的時候就已經有簡體字和繁體字這兩種寫作方式,而在近幾年來我們上學的時候老師講的都是簡體字,因為簡體字符合中國文化和人們對字要求快速表達的想法。所以國家也大力推行簡體字,字體的簡化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讓工作效率更高,這是中國文化進步的表現,也是中國文化邁向歷史的一個新起點。
  • 一直被我們誤會的簡體字!這才是它們的來源,沒有不如繁體字!
    近些年來,隨著教育的普及的普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公民受教育程度也越來越高,於是現在就有很多人呼籲恢復繁體字教育,並且列舉了繁體字更加美觀,結構更加合理,文化內涵更加豐富的幾大優點。而且現在香港等地仍然大規模使用繁體字,也成了支持恢復繁體字的人的有力論據。那我們就來說一下繁體字和簡體字孰優孰劣吧!
  • 為什麼港澳臺堅持用繁體字,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反而用簡體字?
    而發展至今,為何港澳臺堅持用繁體字,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反而用簡體字?一、新中國「掃文盲行動」從甲骨文到如今的簡體漢字,漢字在歷史長河中經歷了諸多改變。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文字改革最終確定了沿用至今的簡體漢字。1949年,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當時困擾中國人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當時有將近80%的中國人不認識漢字。
  • 解惑|為什麼日語中的漢字有繁體字也有簡體字?你知道嗎?
    前不久在易學國際小語種教育日語N1籤約保過班裡,接到一位初級日語學習小夥伴的題問:為啥這日語中又有簡體字又有繁體字,日本人自己不會混麼?有簡體字有翻譯題還有假名!別說,這個問題可能學日語的小夥伴剛開始的時候都在心中默默問過,當時小編的日語老師告訴我:日本之前進行過一次漢字改革,有一部分漢字就用了現在中國的簡體字,一部分還是保留了繁體字。但是這絲毫沒有解決我心中的疑惑,於是我查閱了很多材料想去搞清楚這是怎麼一回事。不能說以下內容絕對正確,就當是幫大家一起科普一下吧。
  • 綠營發飆稱高雄路面用簡體字 網友:這是日文
    她上傳了一張圖片,稱高雄市九如和澄清路口的「待轉區」三個字使用了簡體字。劉世芳臉書上傳圖片隔著屏幕,都可以感受到劉世芳的「義憤填膺」。她不僅在圖片上配字「還我繁體字」,還直接喊話高雄市政府出來說明情況,最後不忘呼籲網友向她「舉報」看到的其他簡體字。
  • 綠營發飆稱高雄路面用簡體字 大陸網友:這是日文
    她上傳了一張圖片,稱高雄市九如和澄清路口的「待轉區」三個字使用了簡體字。劉世芳臉書上傳圖片隔著屏幕,都可以感受到劉世芳的「義憤填膺」。她不僅在圖片上配字「還我繁體字」,還直接喊話高雄市政府出來說明情況,最後不忘呼籲網友向她「舉報」看到的其他簡體字。此言一出,島內綠媒立刻跟進,要求高雄市政府更改字體。
  • 廣州大學教授殺害同事被判死刑,本是同門兄弟,相煎何太急
    本是同門兄弟,相煎何太急被判死刑的這位教授和被害人羅某晚都是都來自湖南,二人先後在湖南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博士學位,師從同一導師,曾以師兄弟相稱,現在都是大學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先後來到廣州大學任教。
  • 溫家寶用繁體字給港童回信:體現自信與包容
    中新社發 齊彬 攝    中新網6月7日電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最近用繁體字給香港小學生回信,鼓勵他們立志成才。美國僑報就此發表評論說,這顯示了總理的細心和認真,尊重了香港與內地的文化差異,也令人看到了中國大陸的自信和包容。文章摘要如下:    中國總理溫家寶近日給香港新界方樹泉小學生們回信說,你們正在學校學知識,包括學做人、學思維、學本領。
  • 《我的媽媽周璇》將推繁體字版明年初海外面市
    中新網11月20日電 《我的媽媽周璇》一書繁體字版本即將在臺灣出版。居住在多倫多的作者周偉正在進行出書的最後準備工作,預計明年初該書將在海外面市。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周偉與妻子常晶合寫的《我的媽媽周璇》簡體字版第一版於10年前在中國大陸出版,引起廣大讀者關注,該書詳述中國著名影星、歌星周璇的一生。簡體字第二版已於今年3月在中國大陸出版。
  • 那是測字遊戲;恢復繁體字?能做,但沒必要!
    於是一種聲音也大聲起來:簡體字破壞傳統之美,應該恢復繁體字!甚至還有人大代表提過相關議案。這是個經久不息的話題,每隔幾年就會熱吵一番;就混沌的有限記憶而言,最早這個話題源自於本世紀初網絡的逐步普及,海峽兩岸的朋友相逢於網絡,不免就雙方各自的經濟、政體、文化等方方面面明爭暗鬥一番;其中繁體簡體之爭更是從未缺席。
  • 《漢字知識》:簡體字當道,是漢字文化在倒退嗎?
    相信以上兩個場景很多小夥伴都經歷過,只是當我們與繁體字產生距離後,又會因「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而念念不忘,認為繁體字沒能成為當下的書寫規範,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於是一邊好奇熱愛,一邊窺探臆想,再對比天天相見、平平無奇的簡體字,就越發覺得它的意義和歷史,似乎都遠不如繁體字來得厚重。可事實上,我們如今所見的繁體字,早已在歷史裡被多次簡化過,並非數千年前那「原汁原味」的繁體字。倘若讓我們日常使用那些古老的繁體字,估計誰都會叫苦連天,不再如此「崇古媚繁」了。
  • 「綠委」對「簡體字」開炮卻鬧烏龍 網友:蔡英文也寫過
    【環球網綜合報導】民進黨「立委」劉世芳2日在網上對「簡體字」開炮,稱高雄市一馬路上的「待轉區」三個字是簡體字,還叫囂「還我繁體字」並要求高雄市政府「出來說明」。不過劉此舉卻是個烏龍,有網友「打臉」稱,高雄出現的「待轉區」三字是日文中的漢字。還有人提及,臺當局領導人寫信時也曾用過簡體字。
  • 民代炮轟高雄路面「簡體字」 實際上是日文漢字
    民代炮轟高雄路面「簡體字」 實際上是日文漢字 快看 來源:央視網 發布時間:2019年04月04日 11:49 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