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繁簡之爭由來已久,有人力挺繁體字,理由無外乎繁體字是中華文化的精髓,繁體字不僅具有文化意義,還具有藝術的價值等等。
有人則認為簡體字書寫便捷,辨識容易,符合現代語言文字的發展方向,應當在全世界的華人中大力推廣,甚至應該繼續簡化下去。
在內地挺「繁」反「簡」者中,較典型的,影響力最大者是已故國學大師季羨林,季老生前曾公開表示:將漢字簡化及拼音化的做法並不科學,是走向了歧途。他說,繁體字祖先用了幾千年都沒感到不方便,為何到我們手裡就拋棄了?他認為,追求書寫效率不是簡化漢字的理由。
季羨林的觀點很能代表一部分人,前幾年有一篇《中華文學選刊》執行主編王幹所寫的文章《簡化字是「山寨版」漢字》,文章中質疑說:
「書寫工具決定書體,電腦的出現,讓寫繁體字和簡體字一樣的快捷,憑什麼還要用這種山賽版的漢字?…簡化字明顯損害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根脈。」
挺「繁」反「簡」的聲音在海外還要更嘈雜些,在港臺有很多人在「繁簡」之爭這個問題上非常激進,他們蔑稱「簡」為殘,「繁」為正。甚至「繁簡」之爭被一些人泛政治化,牽扯上了政治色彩,將「繁、簡」強分為正宗與旁門,塗抹上帶著敵意的對立情緒,明裡暗裡展開了有些奇怪意味的較勁。
2016年,前英國辣妹合唱團成員,英國足球明星貝克漢姆的妻子「貝嫂」在其臉譜上發布了一條內容為將在香港開店,賣個人品牌時尚用品的帖子。帖子用中英文雙語,中文部分用的是簡化漢字,結果她遭到一些香港網友的怒懟,那些網友嗆聲說:「你來,我們很開心,但不要用簡體字,用簡體字就不要來香港開店。」
此外,還有香港演員黃秋生毫無根據地宣稱:「過半內地人看不懂繁體中文,華夏文明在內地已經滅絕。」
在我國的臺灣地區,前幾年亦曾有藝人因在臉書上使用簡體字,而遭到攻擊。
對以上挺「繁」反「簡」的言論,我們應當仔細分辨他們的動機和背後的一些東西。像季羨林等人對繁簡之爭所提的一些看法,是純屬文化範圍內的觀點不同。季老是從過去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他念舊心理的存在,使他不能從時代發展的角度來客觀看待簡體字,他沒能意識到:在當今這個追求效率與速度至上的時代,文字越發越凸顯實用性與工具性,文字越發只是一種工具,文字所傳播的內容才是最重要的東西。
我們不能要求現代人像古人那樣,通過漢字與歷史對話,人人都當國學大師。
而港臺一些人將繁簡之爭泛政治化的行為實不可取,將繁簡之爭標籤化,將繁簡分為優劣兩等,因為使用繁體字就自覺代表了正統的中華文明,自覺文化優越,文明高人一等。因內地使用簡化字,就胡說什麼內地人不識繁體字,華夏文明在內地已滅絕等,暴露出那些人的淺薄與無知。
內地雖然使用簡化字,但對繁體字也並不排斥,在大街小巷的門店招牌上,在各種各樣的建築物上,在書法作品上,繁體字仍隨處可見。,在內地人人都極為熟悉的文字工具書《新華字典》上,更是將繁簡體字相對照解讀。內地人接觸繁體字的機會,雖不如港臺地區,但也並不少見,內地很多普通人都能讀懂繁體字,而且大量簡化字源自草書和行書,這些字本身就從古代一脈相傳,並不是近代的某個人所臆造的。
漢字幾千年的發展歷史,經歷了從甲骨文、石鼓文等大篆向小篆的變革,又終歷了隸書與草書、楷書、行書等一系列的演變發展過程。這個過程說明,漢字始終處於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是隨著人們對實用性與便捷性的需求,來不斷適應改變的。簡化字也是為了適應這種需求而產生的,簡化字曾為掃除文盲,普及漢字教育立下汗馬功勞,簡化字能被內地人普遍接受與使用,本身就說明了其存在的合理性。
事實上,從簡化字在內地推廣伊始,就在海內外的華人圈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就逐漸地為港臺地區與海外華人們所認可與接受。臺灣地區對簡體字接受程度尤其高,在臺灣校園中,使用簡體字的現象極為普遍。2008年,臺灣高雄縣和春技術學院還將簡體字列入國文必修課,並引發了許多高校的隨後跟進,臺灣高校很多學生都說:他們平時使用大量簡體字書籍,有時看的簡體參考書比繁體參考書還多,簡體字使用起來更便利。
臺灣地區的領導人也被發現大量使用簡體字,他們的行動事實上證明了簡體書寫的優越性。
漢字的繁簡之爭不論在內地,還是在港臺乃至海外,人們都應明白一個道理:漢字的發展演變史,就是一個從繁到簡的歷史,「簡」從「繁」中來,「繁」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繁簡體在今天,在我國的不同地區只存在使用習慣問題,繁簡之爭不應存在誰優誰劣的等級問題。借繁簡之爭製造政治對立,搞不可告人的把戲,才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背叛,才是對中華文化的精髓——漢字的褻瀆!
當然我們也應看到,港臺地區有一些人,出於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擔心漢字過度的簡化,會給古老漢字的自然發展帶來傷害,會破壞漢字自然演變的根基,而簡化字在使用過程中確實也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確實有需要完善與改進的巨大空間,這種擔心與不同的觀點,我們應正視,並在廣泛的交流中找到合理的解決辦法。
我們國家因特殊的國情,導致繁簡體在內地與港澳臺共存,這樣一種情況使漢字的應用存在一些混亂,香港回歸祖國後,按照港人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的要求,並未像內地一樣推廣簡化字,而我國的臺灣地區更是還未與大陸實現統一,從現實的角度來看,「識繁書簡」應是解決文字交流問題切實可行的辦法。
而這種方式,亦曾在臺灣地區擁有極高的支持率,據調查統計,有高達75%的人表示贊同。
希望兩岸三地早日克服各種因素的困擾,在漢字的使用上,早日達成共識。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它傳承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帶來了交流與理解上的便利,繁體與簡體殊途同歸,其指向的都是華夏文明的大一統,都是炎黃子孫共同的家——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