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幾十年來持續高速發展,帶動了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整體各方面實力快速上升;國人的自信也空前高漲,可以說,目前世界上除了美帝,其他國家還不被大家放在眼裡。其中文化自信也是肉眼可見,國學熱、漢服熱等持續發酵,現在經常在街上看到身穿漢服的小姐姐。
於是一種聲音也大聲起來:簡體字破壞傳統之美,應該恢復繁體字!甚至還有人大代表提過相關議案。
這是個經久不息的話題,每隔幾年就會熱吵一番;就混沌的有限記憶而言,最早這個話題源自於本世紀初網絡的逐步普及,海峽兩岸的朋友相逢於網絡,不免就雙方各自的經濟、政體、文化等方方面面明爭暗鬥一番;其中繁體簡體之爭更是從未缺席。
一段相信是來自海峽對岸朋友的話廣泛流傳:漢字簡化後,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厰空空,麵無麥,無車,導無道,兒無首,飛單翼,有雲無雨,開関無門,鄉裡無郎,聖不能聽也不能說,買成鉤刀下有人頭,輪成人下有匕首,進不是越來越佳而往井裡走,可魔仍是魔,鬼還是鬼,偷還是偷,騙還是騙,貪還是貪,毒還是毒,黑還是黑,賭還是賭……
這近乎段子的一段似是而非的話,頗能迷惑不少人:說的有道理啊,無心之愛那是渣男的虛情假意呀……
別著急,這種拆字遊戲是測字先生最擅長的把戲;這不,我就從街口擺攤算命的瞎子大師哪裡得到了另外一段話:漢字簡化後,黨(黨)內無黑,團(團)中有才,國(國)含寶玉,愛(愛)因友存,美還是美,善還是善,雖醜(醜)無鬼,只不過臺(臺)無吉,灣(灣)無言。窮(窮)不躬,權(權)不佳,車(車)不行田,堅(堅)不稱臣。無鹿亦能麗(麗),無巫亦能靈(靈),無水亦能滅(滅),無火亦能勞(勞),無曲亦能禮(禮),無手亦能擊(擊)。辦(辦)事左右不辛苦,墾(墾)荒何必靠豺狼……
怎麼樣,同樣的字,就看你怎麼拆,怎麼去發揮了;所以這種測字遊戲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尚可,但若是作為恢復繁體字的理由,則近乎兒戲。
文字本身的職能是承載、傳遞信息;現在世界其他文字中的字母,幾乎沒有辦法獨自表達任何信息,必須若干個拼在一起,才能表明一定的信息;而漢字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六種造字方法,在承載信息方面獨步世界;即便是單個的字,甚至是部首與偏旁,也都能表達一定的信息,這是是字母、拼音化文字遠遠不能比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因為簡體字在字形、筆畫乃至部首偏旁上做了部分簡化,就單個的字而言,承載的信息確實比繁體字要少;但若是幾個字的組合,如詞組、成語、整句而言,則所表達信息毫無損失。甚至你打亂若干字的順序,完全不影響理解所承載的信息,如下圖:
如果不單獨提醒,上圖字是亂的,可能很多讀者都未必能發現,神奇吧?
簡體字和繁體字在多字、整句表達上面,沒有任何差別;只是單字上面,簡體字略有不如,但實際應用中,單字應用的場景非常少見,對普羅大眾日常生活、表情達意毫無影響;或許有文史專家會從字形筆畫來判斷文字起源及本意,但作為專家,知道、記住文字對應的繁體字不算是太高的要求吧?
簡體字造成的單字所承載信息的減少,跟它帶來的積極作用來比,則可以忽略不計。簡體字大大降低了識字的門檻,極大提升了學習效率;在當年那個文盲遍地、急需提升整體國民文化水平的的年代裡,這點非常重要。
很多人有個誤解,以為簡體字是當時生拉硬造出來的,是強力幹預的結果;混沌告訴大家,並不是。
其實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很多人已經苦於繁體字之繁瑣,自覺、自發的簡化某些字形,以求得快捷方便。到了清末、民國時期,民間大量流行這種簡化的字形,很多來往信件、題字可以證明這點。
但民間自行使用的簡體字沒有標準,同一個字,不同的人簡化的結果可能都不一樣;這造成了諸多混亂與不便。1935年8月,當時的國民政府教育部就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試圖作出規範;新中國也多次規範簡體字,咱們現在通用的字是1986年公布的《簡化字總表》,工收錄2235個字。
可以說,簡化字是漢字在長期使用中自發形成的,如同歷史上漢字也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小篆等等演變一樣,是一種與時俱進的必然發展。
至於有人說繁體書法字富含藝術性,看著比簡體書法字美觀多了;這其中的奧秘,大概練過毛筆字的人都會明白。筆畫多的字更好發揮一些;筆畫多,字的間架就容易搭建;筆畫越少,越難把控,很多人如果功夫不到家或者初學,山字就寫不出山嶽聳立的神韻,永遠像個小土坡;畢竟,永字八法幾乎總結全了漢字筆畫結構,但沒解決筆畫少的問題……
其實大家也都發現了,雖然只學了簡體字,但看到繁體字報刊、書籍之類的,閱讀起來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困難和障礙,多讀幾遍就毫無阻礙。
就今天而言,真要恢復繁體字,不是做不到,一兩代人、幾十年時間足矣,但真沒有任何必要性!做到書簡識繁,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