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測字傳說——謝石

2020-12-05 桂哥美食

測字」又稱「相字」,是古人的一種文字崇拜形式。形成這種文字崇拜的主要原因是古人對漢字知識的匱乏,只知用而不知其源。據說測字起源於周朝,不過那時流行的「測字」方式與人們在電視上看到的測字術士沿街擺攤的形勢相差甚遠。周朝時期,我國還處於使用甲骨文的階段,當時的人們將龜甲投入火中,經過一番灼燒後,再將其取出,根據龜甲龜裂的痕跡佔卜吉兇。測字術士通過拆解字體為人卜測事件吉兇則是後來的事情了。

有些學者認為,漢字最初之所以為象形字,就與中國人這種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傾向有關。說起古人測字的歷史,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一謝石。

這裡說的謝石不是東晉時期那個攻破苻堅大軍的謝石,而是宋朝時期的一個測字先生據說這個謝石測字很準,聲名遠播,宋朝接連兩位皇帝都曾找他測過字。

最先找謝石測字的是亡國皇帝宋徽宗。據說徽宗在宮中聽聞謝石的事派了身邊的一個小太監去試探他。小太監拿著徽宗寫的一個「朝字到謝石處測算。謝石看後,對小太監說:「這個字不是你寫的。」小太一聽,覺得此人果然有點能力,但又不能就這麼回去復命,因此又問了石一個問題。他說:「既然你說這個字不是我寫的,那你能告訴我這個是誰寫的嗎?」謝石聽後絲毫不露慌色地回答:「朝是由十個日、十個月成的,寫這個字的人就是十月十日生的當朝皇帝。」小太監一聽,覺人真是太神了,急忙回宮復命。回到宮中,小太監將謝石的話原封不動給了宋徽宗,宋徽宗聽後也不得不對謝石另眼相看。

謝石為徽宗測字多年以後,又在西湖巧遇了宋高宗趙構。高宗皇帝居宮廷,對民間之事多有好奇之心,見有人測字就隨手寫了一個字,讓測字先生幫忙測算。謝石瞥了一眼高宗寫的「春」字,只見上寫得很大,而日字卻又寫得太小,於是搖了搖頭說:「秦頭太大,壓光。」此時的南宋朝廷奸臣當道,其中最大的奸臣就是秦檜。宋高宗也不傻,馬上就明白了其中的含義。

於是他又寫了一個「問(問)」請謝石幫他看,謝石看了看這個字,馬上嚇得跪倒在地,對高宗趙左看是君,右看也是君,您就是當朝皇上啊!」謝石測字雖準確不能預測自己的命運,他的一句「秦頭太大,壓日無光,隨後就傳到了權傾朝野的秦檜耳中,不久,謝石就被發配嶺南了。

相關焦點

  • 凡是揮毫落楮時,便將兇吉此中推——「測字聖手」謝石的生平傳說
    當然,是講宋朝的那一位測字的,不是在淝水之戰裡擔任主帥的那位東晉名將。宋朝的謝石是成都人,字潤夫。早年就在成都測字很有名氣,被人冠有「測字聖手」的尊號。據說曾有人以「乃」字求測。因「乃」字實在太簡單,簡直無法拆解,這點從梅花易數裡來說,也是不能成卦的字。
  • 謝石——以測字之術來掩蓋第六感的北宋超能力者
    測字行的祖師爺是謝石,這是測字一行人盡皆知的,也正是因為謝石,才將測字這種佔卜方式,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不但預測之準之神,簡直是神乎其神了,甚至一些史料中也記載了其中一二。首先,中國的佔卜預測確實很準,但也不能做到什麼都準,甚至是一些玄妙奇異的事情,僅僅憑一個字就能夠預測出來。
  • 滑板攝影師謝石:新疆滑板愛好者自帶一股野勁兒
    核心提示:滑板攝影師謝石為了拍攝新疆的滑手,他去年兩次去到了那裡,第二次去的時候是冬天,氣溫從十幾度驟降到零下的二三十度,但滑手們依然站在外面讓謝石去拍。我們今天接著為您講述滑板攝影師謝石拍攝新疆滑手的故事。為了拍攝新疆的滑手,謝石去年兩次去到了那裡,第二次去的時候是冬天,剛好遇到一股冷空氣,氣溫從十幾度驟降到零下的二三十度。外面冰天雪地的,站在外面整個人感覺要被凍成冰塊兒了,但滑手們依然站在外面讓謝石去拍。 謝石:我覺得他們滑板的時候,身上都帶著一股特別野的那股勁兒,就是特別勇敢,不怕摔。
  • 經典品讀|謝石《散步》
    文:謝石 圖:謝志忠
  • 6500年前伏羲開創的《易經》,真的是封建迷信?已被證實是超科學
    《易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經典,,可追溯至傳說中的伏羲時期,傳說聖人伏羲氏仰觀日月星象,下察山川地理,通過觀察鳥獸身上的花紋,在河圖,洛書的啟示下,畫出了八卦圖,成為《易經》的核心內容。《易經》的名頭特別多,被譽為:「文化之源,智慧之海,群經之首,生命寶藏」。
  • 《易經的奧秘》曾仕強,源起伏羲八卦,不僅僅是算卦哦
    《易經》是什麼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我們最古老的智慧精華《易經的奧秘》,內容主要來自《百家講壇》,作者國學大師、全球華人中國式管理第一人的曾仕強。《易經》是什麼?我相信很多同學是說不清楚的,甚至在某些人心中,《易經》就是一本算命的書。
  • 《易經》與蒸汽機的發明!
    作者:馮精志在採訪過程中,每當張延生 沉溺於中國的古代文明時,我就要把這個問題向他甩過去:"既然《易經 》這麼好,衝蕩出了中國的古代科技文明,為什麼《易經 》的故鄉到近幾百年來倒落後了?尤其是近幾百年來《易經 》並未失傳,反而在清代還形成了新的治易高峰,中國的科技步步趕不上趟,似乎意味著《易經 》的汁液己被榨乾了,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下吃不上勁了,能不能這麼說?"「我國近幾百年來落後了,那是封建制度造成的,是我國資本主義萌發太晚造成的,這棍子打不到《易經 》屁股上去!」他說。
  • 與其花錢算命,不如自學《易經》,看懂易經
    眾所周知,《周易》或《易經》,是中國古代一部非常神秘的作品。可以說,未來有先行者。事實上《周易》在近幾千年來廣泛應用於政治、軍事、天文、地理、人文等諸多領域,很多人想學卻學不到。為什麼要學《周易》?當我30歲的時候,我讀了單裡,並加入了《易經》。
  • 「洛書」和「易經」的關係
    傳說禹分天下為九州,就是依據的此九宮圖,並由此而衍生出九山、九川、九丘、九有、九圍、九牧、九服、九垓、九鼎……陰陽與五行也是《洛書》的主要表述內容。五行之間有相生相剋的關係,「木火土金水相生,木土水火金克制」,《河圖》、《洛書》中都有這種生克關係。但是《河圖》中先天主生,《洛書》中後天主克的特點比較突出。
  • 《易經》科普前言
    在我所認識的世界觀裡面,有很多東西都可以在《易經》裡面找到源頭,有很多問題都可以在《易經》上找到原因。比如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是出自易經。比如「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等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也出自《易經》。 那個時候的我,還不知道佔卜就是源自《易經》,也不知道《易經》就是所謂的「天書」。
  • 南懷瑾:「易經是科學的無數法則,歸納後的產物」易學大師的警示
    歷朝歷代,成大事者,多曾研讀過《易經》,將其內所蘊之過去未來學說,融合入自己的工作領域中,以此學以致用。他們將《易經》視為自己成功的密碼。追溯這一本傳奇之書的起源,竟要回顧至數千年以前,中華文明的誕生。
  • 學習易經,一定要知道易經的數和蓍草佔卜是怎麼回事,看完就懂!
    簡介 | 探索中華文化之脈絡,聆聽世間百態之人生作者 | 國學大觀園註:原創文章,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每日獲取經典好文前言:蓍草佔卜是易經佔卜文化非常重要的一種方法,在商周時期非常的留行,後來才發明了用銅錢起卦,或者梅花易數的隨心隨地起卦的方法,那麼我們在學習蓍草佔卜之前
  • 《易經》分享
    《易經》分享(一)從熱到涼,落葉知秋。歷代《易經》聖人依大自然陰陽消長盈虛,以十二闢卦代表之。2017年,丁酉雞年的立秋節時間是農曆的閏6月16日15時41分,公曆時間為:8月7日。立秋後,《易經》六月「遁卦」的初、二兩爻由陽轉陰,七月「否卦」則三陰三陽。(二)古人重視祭祀,這在《易經》文化中多次提到。《易經》第63卦」既濟卦「九五爻辭裡有這樣一句爻辭:「 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龠祭,實受其福」。
  • 那是測字遊戲;恢復繁體字?能做,但沒必要!
    兒無首,飛單翼,有雲無雨,開関無門,鄉裡無郎,聖不能聽也不能說,買成鉤刀下有人頭,輪成人下有匕首,進不是越來越佳而往井裡走,可魔仍是魔,鬼還是鬼,偷還是偷,騙還是騙,貪還是貪,毒還是毒,黑還是黑,賭還是賭……這近乎段子的一段似是而非的話,頗能迷惑不少人:說的有道理啊,無心之愛那是渣男的虛情假意呀……別著急,這種拆字遊戲是測字先生最擅長的把戲
  • 易經的奧秘與應用
    我們作為一個華夏兒女,應該知道,中華文化來源於易經,是文明的源頭。因為在上古時期,沒有形成文字時,人們就以經應用在生活當中了。用符號來代替不同的方位,不同事物,所對應一切表現。使人們在生產生活當中,有個方向,有個約束,有個記載。這就是最初的文化,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文明是文化的內在價值。
  • 《易經》並非迷信而是超科學,與迷信的區別有5點,看完漲知識了
    《易經》由於其傳統的佔卜功能和廣闊而微妙的預測思想,那些不了解細節的人將《易經》視為一本深刻而神秘的古代書籍。有些人以《易經》的名義練習迷信,因為許多人因為神秘而無法理解迷信。這加劇了我們普通百姓對《易經》的誤解。有些人甚至將易經與迷信聯繫起來,並認為易經是迷信。
  • 我們用而不知的「數字」實則來自《易經》
    人類關於「數字」最早的起源為「結繩記事」,為了記錄部落的風俗傳統和傳說以及重大事件,便用不同粗細的繩子,在上面結成不同距離的結,結又有大有小,每種結法、距離大小以及繩子粗細表示不同的意思,由「結繩記事」繼而發展出了數字。我們中華民族是人類最早運用數字的族群,其根源就是《易經》的河圖數字。
  • 我探索《易經》奧秘
    1,為什麼說《易經》是群經之首?看了《易經》會算卦。《易經》被譽為群經之首,智慧之源,其實就是一本算卦的書。如果《易經》不具備算卦的功能,閱讀量就會下降,閱讀量少就不能成為群經之首。上世紀90年代,邵偉華先生的一本《周易與預測學》將算卦人從封建迷信、被打擊對象中解放出來,開啟了算卦熱時代,許多人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對《易經》產生興趣、閱讀研究的。2,看了《易經》究竟會不會算卦?能不能算準確?看了《易經》會算卦,有時能算準。
  • 《易經》這本書告訴你,我們信的是這個
    古代傳說中, 華夏民族先祖伏羲氏是中華文明的創始者,樂曲,文字,甚至是八個卦象正是由他創立的。伏羲氏在山上,看著日出日落,白天黑夜,循環往復,他認為應該在無形中有一股力量推動著日月星辰的輪轉,但是他並沒有認為這是「神」的力量,而是上天的運行規律。從此,伏羲奠定了中國人的信仰特點——不信神靈,信蒼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