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什麼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我們最古老的智慧精華《易經的奧秘》,內容主要來自《百家講壇》,作者國學大師、全球華人中國式管理第一人的曾仕強。《易經》是什麼?我相信很多同學是說不清楚的,甚至在某些人心中,《易經》就是一本算命的書。是什麼這樣的問題大多都不好回答,因為沒有標準答案,怎麼說都對,但怎麼說都只對一部分,因為《易經》包含的知識實在是太大了。可以說《易經》就是我國哲學細想的源頭,是群經之首,它對於我們普通人既熟悉又陌生,既高深又簡單,學習《易經》一定要有比較寬廣的包容性,要放眼更高。
《易經》怎麼完成的
咱們先來回顧了《易經》是怎麼完成的。《漢書·藝文志》中有描述說:「人更三聖,世立三古」,意思是說有三位聖人參與完成的,首先是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伏羲,然後是前1100年左右的周文王姬昌,最後是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孔子,歷史至少走過了5000年以上,可見時間跨度長。這麼長的時間誕生的《易經》,它的內容有哪些呢?可以說《易經》是解開宇宙人生密碼的一部寶典,不知道你會不會說我誇大其詞,但是我們因此得到了三把鑰匙,一把是「伏羲八卦」,這已經是我們家喻戶曉的了,就連老外都對此十分感興趣,陰陽兩字道出多少宇宙密碼;第二把鑰匙就是「文王64卦」,告訴我們宇宙中64個密碼;第三把鑰匙就是孔子的《十翼》,可能你知道的更多的是《論語》,那你應該像我一樣好好的補補課了,孔子讀《書經》、《詩經》都是刪去一大部分,但看過《周易》後,他沒有刪而是創作出了《十翼》,就好像是給《周易》加上了翅膀,使兩者相互呼應,一同高飛。
無字天書
伏羲的故事我們從小就聽了不少,但能被我們傳頌幾千年的,縱看歷史真的沒幾人,他就像是獲得了我們人人都夢寐以求的永生。傳說當時的人們最怕的就是外出狩獵的時候遇上壞天氣,很多人問伏羲天氣如何啊,而伏羲呢又是個愛鑽研的人(在當代的話肯定是個大大的科學家),他通過研究獲得了一些竅門,問的人越來越多,他也沒時間一一回答,就掛了一個圖案在樹上,後來漸漸的圖案變得多起來,就變成了我們今天熟知的八卦。可以說《易經》的起源就是教導我們怎麼去適應和怎麼去改造社會的,又因為那時候還沒有文字,所以說八卦可能是第一本「無字天書」。
學理
讀書當然是要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不然等於瞎讀。曾仕強老師告訴我們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來解釋我們為什麼要學《易經》。
第一,糾正似是而非的觀念。舉個例子就是自信,我們古代的學說,說道我們自己的時候,只講自覺、自省、自律,好像從來沒講過自信,今天的年輕人很多太自我,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過分的自信就是自大,就會讓身邊的人不舒服,進而人際關係差,最終什麼事情都做不好。
第二,具有神秘性道德性。神秘是因為以往科學沒有,很多都不能解釋,現在科學進步了我們可以一步一步的揭開其神秘的面紗。但是它的道德性是沒有辦法取代的,所以《易經》的道德性在二十一世紀還會得到很大的發揚。
第三,求同存異。全球化的趨勢誰也阻擋不了,但是隨著全球化進程,文明在減少。我們應該像《易經》一樣學會包容,求同存異,尊重每個地方的文化和習俗。
讀書分享需要毅力,感謝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