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是怎樣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楊振寧曾這樣談《易經》

2020-12-03 騰訊網

華夏文化源遠流長,五千年的文明積澱使中華民族一度長期領先於世界民族之林,華蓋四野。但近代以來,閉關鎖國的中華民族國力漸衰,大洋彼岸的歐洲自工業革命開始崛起,為了開拓市場歐洲人勇敢地遠徵尋求新大陸,同時殖民弱小國度,國力與日俱增。

中國的大門也被歐洲列強輕易撬開,割地、賠款,恥辱與壓力令許多仁人志士求索中華民族的新出路,在文化領域便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摒棄傳統文化而尊崇西方的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主旨,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更是讓傳統文化再無生存之地。

孔孟之道、老莊之學全都遭到摒棄,但傳統文化畢竟是中國人的血液基因,不是某種運動的改造就能改造成功的,近十年來傳統文化中的智慧有再次復興的勢頭,新舊思想激烈碰撞出許多新奇的火花。

那麼在唯物的科學家群體中,他們是怎樣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呢?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為何要痛批傳世經典《易經》呢?

著名科學家齊評中國傳統文化

李約瑟,英國著名生物化學家和科學技術史家,熱衷研究中華文明,曾數次來中國考察。學術界有一個著名的李約瑟難題——為什麼中國古代的科技發明對人類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工業革命和科學卻沒有在中國發生?

這個難題,也是所有中國人不解和抱憾的,解鈴還須繫鈴人,學者們通過研究中華文化去尋找中國在近代落伍的原因。

四書五經是古代中國人從小就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傳統文化的精髓,而《易經》最為古老,可謂是精髓中的精髓,想了解中國,自然繞不開這部奇書。

《易經》把宇宙萬物看作一個整體,天人合一互相感應,內容涉及了諸多領域——政治、文學、醫學、哲學、藝術等等,是儒道兩家共同的經典,讀懂此書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易經》重辯證邏輯,而近代科學是以歸納和推演的形式邏輯為基礎,這導致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更偏重經驗科學,像中醫就是很典型的體現。

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也曾得出結論認為,中國聖賢缺乏近代科學的思維方式,沒能做出科學上的進步是正常的,如果能進步反而應該大為驚訝。

中國傳統不但沒有近代科學需要的思維方式,而且政治上對科學技術也是貶低的,許多在現在看來是偉大奇書的作品比如《天工開物》之類,幾乎無人觀看。在這個地球上大概沒有人會懷疑中國人的聰明,但聰明不代表能順應時代需求,抓住機遇。

楊振寧批《易經》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華人物理學家楊振寧更是對《易經》做了鞭辟入裡的公開批評,在"2004文化高峰論壇"楊振寧的言論引發了各方關注和討論,並且在《自然》雜誌05年第1期上發表。

他認為《易經》對中華文化的影響主要有三大類,第一是影響了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第二是使漢語成為單音語言;第三是改變了傳統文化的審美。

回到李約瑟難題,楊振寧認為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興起的原因有五:

第一是傳統文化注重實際運用,比較入世,對抽象的理論不感興趣;

第二是科舉是制度使大批優秀人才熱衷於當官;

第三是傳統觀念認為科學技術是奇技淫巧,不入流;

第四是傳統裡面沒有推演式思維;

第五是講究天人合一,人與自然是一體的。

其中第四第五原因基本是受《易經》影響,推演式思維有多重要可以從Maxwell取得的偉大成就裡窺見一二,這個19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用歸納的方法寫出了電磁學方程式,繼而又用推演法得出電磁可以以波的形式傳播。

光即是電磁波的劃時代推測,這個推測影響了人類20世紀的科學與生活,由此可見歸納和推演是近代科學的基礎,而中國傳統文化稀缺的正是這種思維。

《易經》認為人世的規律和天的規律一樣,天人合一、內外一理。認為一根竹子所蘊含的理即是人世間的理,這當然走不進科學的大門,科學是研究客觀存在的自然界,自然和人是兩回事。

自然界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能等同起來,這是科學家和中國理學家最本質的區別。作為一個功成名就的物理學家,觀點不可謂不一針見血直擊本質。

國學大家對楊振寧的反駁

楊振寧發聲後,激起許多國學大家們的公開反駁。紛紛批評楊振寧並不真正懂得《易經》,只是淺嘗輒止而已。比如山東大學哲學系教授劉大鈞就認為楊振寧批評《易經》無推演式思維方式是常識性錯誤,《周易》中算卦的方法靠的就是推演舉一反三。

國學大師曾仕強更是認為《易經》是至高無上的智慧,上至天文,下到地理,還包含了21世紀的電腦編程學無不是《易經》早已揭示過的真理,它是認知宇宙的鑰匙,近代科學沒能在中國興起不能歸咎於《易經》的影響。

相反,沒有好好學習《易經》智慧反而會影響科學思維,曾仕強的觀點與清朝時的儒學家們觀點一致。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沒有相當的科學、哲學造詣的普通觀眾也難分誰對誰錯。

只能說楊振寧教授的科學造詣更多是來自於學習西方先進的理論知識,而曾仕強教授眼中的宇宙科學是來自東方的哲學經驗,"近代科學"四字本身或許就是個偽命題,科學真理要劃分成"近代"和"古代"嗎?

所謂"近代科學"是西方的話語體系,我們是否要厚此薄彼,或者說我們敢不敢有文化自信,相信自己的文化所揭示的真理是先進而高超的?

李約瑟難題至今無人可解,但希望自己的祖國繁榮富強,昂揚挺立是每個中國人的心願。我們的文化到底是好還是不好,是一段時間好還是永遠都對。

其實五千年的歷史中已經有了答案,只要我們肯謙卑鑽研,勇敢實踐,從失敗中反省、進步,從無知中辯證、思索,相信我們的文化終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痛批下的《易經》,是類文化、偽科學?楊振寧:它毫無邏輯
    科學家痛批下的《易經》,是類文化、偽科學?楊振寧:它毫無邏輯說到《易經》,非常容易就想到到八卦、算命一類,許多 人覺得用這種方法來推論問題十分不靠譜,甚至是封建迷信。但是,為什麼有那麼多專家學者如此推崇《易經》呢?
  • 楊振寧:中國文化沒能產生科學的原因,罪魁禍首是易經
    愛因斯坦曾說,中國古代這兩件事情都沒有,既沒有邏輯體系,也沒有實驗科學,只有零星的個別人做過實驗,但不是成系統的來做。 他說中國人沒有做出這些進步,應該是毫不奇怪的。中國文化裡面沒有這兩件事情,所以中國人做不出來這個。
  • 楊振寧與李政道決裂原因,與他嘲笑的《易經》一樣,都是中國文化
    甚至在2004年時,楊振寧教授還公開批評過《易經》,認為這是糟粕,影響了中國社會的發展,也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審美,甚至影響了我國的語言發展。稱如果中華兒女能多把心思用在辯證理論上,而不是唯物思想中,中國的發展一定是日新月異的。這表明楊辰寧教授是從骨子裡看不起中國的很多傳承了幾千年的文化。
  • 李政道「科學家皆應該讀一讀《易經》」,它不是迷信,是超科學!
    楊振寧:易經對中華文化產生巨大影響楊振寧,在「2004文化高峰論壇」闡述了《周易》對科學發展影響,認為:《周易》影響了中華文化的思維方式。明代傑出科學家徐光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似至晦,實至明,似至繁,實至簡,似至難,實至易。」
  • 楊振寧向《易經》卜問物理問題
    1
  • 易經是文化造假的源頭?歷經6500,終於被西方學者證實為超科學
    《易經》對後人的影響非常大,其中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哲理知識,不僅可以用來佔卜,而且也揭示了宇宙中的很多奧秘,讀來讓人頓覺奧妙無窮。易經是文化造假的源頭?一說起《易經》,就能令無數科學家跳腳:這書裡包含宇宙萬物,竟能通過卦象來預測未來,這不是偽科學嗎?
  • 被質疑了6500年的易經,卻成就了外國科學家,5個獲得了諾貝爾獎
    被質疑了6500年的易經,卻成就了外國科學家,5個獲得了諾貝爾獎《易經》是中華文明的元典,有人認為它屬於儒家,有人認為它屬於道家,我卻認為它是百家之源,否則便不足以囊括它的博大深邃。正因為這樣的地位,西方哲學界和科學界也早就關注到了《易經》,且對其充滿讚嘆的不在少數。
  • 北大易經教授陳炳地與共和國演講家劉吉研討傳統文化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復興」喚醒了中華民族對自我文化傳統的肯定,面對寬廣的世界舞臺,為更好地傳播、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各界有識之士都在思考,優秀傳統思想文化研究如何面向現代,優秀傳統文化研究的理論探索有哪些新的突破,優秀傳統文化理論與制度創新如何良性互動等,這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 《易經》被質疑是偽科學?西方科學家看法不同,認為它是超科學
    《易經》是我國凝聚著先人無比智慧的哲學著作,世界哲學權威人士說:世界上唯一智慧寶藏,當屬中國的《易經》。經科學家研究,最新的原子物理學與《易經》的許多理論是相通的,它上到天文,下到地理,中到人事,無所不包、無所遺漏。《易經》的包羅萬象已經超出人類的想像和認知。
  • 中國三大奇書僅剩一本,卻被批是文化造假源頭?現被證實超科學
    中國文化始於人類開化的上古時代,甚至更早的時期,很多朋友都認為上古時期的文化元素神話氛圍太濃厚,所以,在研究歷史時通常會將中國上古文化排除在外,這是一種謬誤。中國文化在流傳過程中幾次面臨消亡,但還是挺過來了,這是值得每個炎黃子孫都自豪的事情。
  • 「資料」歷年知名人士對科學家楊振寧的評價
    」丁肇中在楊振寧70歲生日宴會上曾這樣說:提到20世紀的物理學的裡程碑,我們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相對論(愛因斯坦),二是量子力學(狄拉克),三是規範場(楊振寧)。丁肇中還說:楊振寧教授對物理學有非凡的清晰識見和透徹理解。他總是能對我的實驗的價值和意義提供清晰的畫面。雖然他不是實驗物理學家,但他深刻地了解實驗的極限和可能性。他知道什麼是可能做的而什麼是不可能的。
  • 《易經》到底是偽科學還是超科學?為什麼至今還有人爭論不休?
    當西方工業革命如火如荼的開展,而中國仿佛把眼睛蒙住,沒有現代科學的萌芽產生,這和我們幾千年來的小農經濟下,人們思想觀念的束縛有關。周易還曾幾次被批為中國文化造假的源頭。令人沒想到的是,幾千年後的今天,《周易》的科學價值開始為人所重視,現今的很多科學家證明周易的科學性,並且將之視為中國科學的起源,評價之高,可見一斑。那麼,周易真的有這麼大的價值嗎?
  • 諾獎獲得者:這次知識經濟的革命,受惠於中國偉大經典《易經》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查理·威爾海姆評價中國的《易經》:「知識經濟正在改變我們的時代,但是許多人並不知道:帶給我們巨大衝擊的這次革命,實在受惠於中國古代的偉大經典《易經》。」但是因為它的玄妙,很多人始終將它視為是一本算命的書籍,科學家甚至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易經》進行批判,中國近代之所以沒有萌發出現代科學基礎,就是因為我們傳統文化一些思想的限制。那易經當真是偽科學?它當真是文化造假的源頭?西方研究者卻認為易經是超科學!
  • 被質疑6000年的易經終被證實是超科學,中國院士臨終前曾留下告誡
    這位老人,就是馮友蘭先生,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清華大學教授,中國中央研究院院士。也是《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的作者,被譽為現代新儒家。
  • 如何理解楊振寧的話:「美國的教育絕對不比中國好」?
    楊振寧,世界著名物理學家,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是中美關係鬆動後回中國探訪的第一位華裔科學家,積極推動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進中美兩國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 《易經》隱藏的宇宙奧秘,千年來無人能解,西方學者:太先進了
    《易經》又是群經之始,這是因為它是中國文化的總源頭,是諸子百家的開始。《易經》成書時間距今大約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據說是西周時所創作,其中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哲理知識,不僅可以用來佔卜,而且也揭示了宇宙中的很多奧秘,讀來讓人頓覺奧妙無窮。用一句話解釋就是「易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包羅天地萬象,中華民族之奇!」《易經》離我們那麼遙遠,為什麼還研究它?
  • 中國社科院將易經與預測學納入2019招生計劃,再次強調其文化地位
    現今社會,各行各業的門檻都在提高,俗話說得好「術業有專攻」,中國的傳統文化及術數也再次迎來了春天。我們尊崇的孔子就是易經的鐵粉,易傳《十翼》正是孔子讀完易經後寫下的註解和感悟,孔子曾感嘆自己讀易經讀太晚了,成語「韋編三絕」就是出自孔子,說他在讀易經的時候,三次讀壞了竹簡。可見《易經》的內容是多麼的博大精深,耐人尋味,其實我們國家也一直在逐步地推動國學,推動傳統文化。
  • 試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中華傳統文化基因
    馬克思主義理論怎樣應用於中國的實際,解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學術界已經有豐富的論斷,而本文旨在探討為何中國的土壤裡能夠結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之果。為什麼十月革命以後,在社會主義陣營眾多國家和地區中,只有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取得了今天的成果呢?
  • 楊振寧談《三體》:相當有名氣,我買來看過,但是有說不出的感覺
    楊振寧談《三體》:相當有名氣,我買來看過,但是有說不出的感覺曾經,鄧稼先先生在我國科技力量薄弱時挺身而出表示,我們國人也能造原子彈,之後鄧稼先等科學家成功造出原子彈;楊振寧說過類似的話:中國人也能獲得諾貝爾獎。
  • 為何說《易經》並非迷信,而是超科學?西方科學家的論證值得一看
    在《易經》課程的日常教學中,我經常引用瑞士心理學家對「語義思維」和「並發性原理」的定義作為對《易經》六邊形原理的西方科學解釋。《易經》是如何傳到西方的?尉禮賢:遠渡重洋的傳教士,不愛洗禮愛翻譯在清末和明初,一位德國神學家自稱尉禮賢,是因為他對孔子敬佩。儘管他只有57歲,但他在中國呆了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