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中國文化沒能產生科學的原因,罪魁禍首是易經

2020-09-05 量子大學名師堂


愛因斯坦對李約瑟難題做過回答。

李約瑟難題,由英國學者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他在其編著的15卷《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正式提出此問題。


其主題是:「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1976年,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博爾丁稱之為李約瑟難題。

愛因斯坦他說: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的。

一個就是希臘哲學家,主要就是歐幾裡德幾何裡面的形式邏輯體系,他和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另一個在文藝復興時期,伽利略發展的實驗科學,以這兩個為基礎,才有了西方科學的發展。

愛因斯坦曾說,中國古代這兩件事情都沒有,既沒有邏輯體系,也沒有實驗科學,只有零星的個別人做過實驗,但不是成系統的來做。

他說中國人沒有做出這些進步,應該是毫不奇怪的。中國文化裡面沒有這兩件事情,所以中國人做不出來這個。


中國科學家指出導致中國科學落後的根本原因

那楊振寧先生他是怎麼回答這個問題?

他沒有正面的回答這個問題,他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的。我之前講到,天人合一,陰陽五行是不是科學?當然中國至今還有很多人認為是科學。


楊振寧是非常反對的 !

楊振寧先生他說,他認為科學沒有在中國產生的原因就是易經。他把這個帳算到了易經的頭上,他認為如果找出第一元兇的話,第一兇手就是易經,沒有第二個能夠逃的過去,其他的也都有,但易經是最重要的。


他說易經的影響為什麼對中國沒有產生科學是有關係的呢?


他說易經裡面有很多的歸納,但是沒有任何的邏輯推理。沒有邏輯推理,有歸納,沒有推理,尤其是沒有演繹,沒有這方面的東西。

第二是易經裡面的天人合一的觀念。我以前講過亞里斯多德之所以把哲學和科學分離了,正是由於亞里斯多德提出人和自然必須分開,人觀察自然,人和自然是獨立的,所以我們能夠了解自然規律。

但是天人合一的觀念認為自然和人之間是有密切的關係的,人的行為影響自然,自然影響人。在這種情況下人就不可能得到關於自然的獨立的規律。因此在中國文化裡面從來沒有得到過一條自然的規律,一條都沒有。

因為我們的文化裡面認為它沒有獨立的自然規律,人始終是在裡面的,所以楊振寧認為這個是非常關鍵的。

所以他說易經起的這個作用就是使得中國文化裡面失去了探討自然規律的一個根本的動機。


西方的科學前生拋棄了什麼?

而希臘我跟大家講過,就是公元前六、七百年開始就開始考慮這個問題。但中國文化裡面一直到非常近代,近代科學到中國之前就沒有思考過自然規律。

最後,其實類似天人合一,陰陽五行的學說和觀點,在古希臘文明的初期也是存在的。古希臘文明比如說最早的時候四元素說裡面也強調了,這是四元素之間的一些相互作用,甚至於把愛和恨,其實這種也都放在裡面。但是早就被拋棄了,是被徹底拋棄了。

所以我們講科學史的時候也講四元素說,但並不是講四元素說如何成功,而是講四元素說發展的過程當中,如何被拋棄掉,就形成了今天的科學,這是一個很主要的區別。


並不是說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和西方的,和古希臘的四元素說有類似的地方。我們今天的陰陽五行就在科學史上可以和四元素說有同樣的地位,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我們講四元素說是指他們怎麼拋棄的四元素說而進入了科學,而我們今天講陰陽五行的時候,是還想說陰陽五行仍然是正確的,是想這麼說,這個顯然是和科學是背道而馳的。

這就是為什麼當時科技部和中宣部出來那個東西,我反對的這麼激烈的原因,反對的非常的激烈。在所有的場合都是非常高調的反對。那當然也包括面對重量級的官員,我也是絲毫不避免說這句話的,我說你們這是完全的錯誤,徹頭徹尾的錯誤,把科學倒退了幾千年

這個是在中國的近代歷史上是少見的錯誤,我就是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來講他們這件事情。這原因就在這個地方,我們完全走反了這個道路



更多科學知識,請訂閱張雙南教授的《星際穿越,能否實現?》專欄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是怎樣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楊振寧曾這樣談《易經》
    孔孟之道、老莊之學全都遭到摒棄,但傳統文化畢竟是中國人的血液基因,不是某種運動的改造就能改造成功的,近十年來傳統文化中的智慧有再次復興的勢頭,新舊思想激烈碰撞出許多新奇的火花。 那麼在唯物的科學家群體中,他們是怎樣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呢?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為何要痛批傳世經典《易經》呢?
  • 楊振寧與李政道決裂原因,與他嘲笑的《易經》一樣,都是中國文化
    但是卻沒有人發現,當年明明是與楊振寧教授一同獲得諾貝爾獎的李政道教授,似乎在國內卻完全像一個透明人一樣,根本沒能擁有與楊振寧教授相同的名氣和尊重度。兩個人也似乎從以前親密無間的合作夥伴成了分道揚鑣的陌生人。一個名利雙收,一個沉默隱忍。
  • 科學家痛批下的《易經》,是類文化、偽科學?楊振寧:它毫無邏輯
    例如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博士在他的經典著作《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裡,就讚譽《易經》為「萬有概念寶庫」。生物化學家和科技史專家李約瑟,箭頭所指的地方為他所研究的易經。但是科學家對易經的見解也是有不同,愛因斯坦就曾在信中否認過以易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
  • 楊振寧向《易經》卜問物理問題
    1
  • 易經是文化造假的源頭?歷經6500,終於被西方學者證實為超科學
    《易經》對後人的影響非常大,其中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哲理知識,不僅可以用來佔卜,而且也揭示了宇宙中的很多奧秘,讀來讓人頓覺奧妙無窮。易經是文化造假的源頭?一說起《易經》,就能令無數科學家跳腳:這書裡包含宇宙萬物,竟能通過卦象來預測未來,這不是偽科學嗎?
  • 中國古代五千年文明史中為什麼沒有發展出系統的科學?
    然而,問題來了:為何在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十六世紀之間,古代中國人在科技方面的發達程度遠遠超過同時期的歐洲,近代科學卻沒有產生在中國,而是產生在十七世紀的西方,特別是文藝復興之後的歐洲?歐洲在16世紀以後就誕生了近代科學,這種科學已經被證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國文明卻未能在亞洲產生與此相似的近代科學,其阻礙因素是什麼?」其實,類似李約瑟的這個問題,早就有人提出,中國著名學者、胡適的好友任鴻雋早在1915年即發表《說中國無科學之原因》,只是未曾產生多少影響。
  • 李政道「科學家皆應該讀一讀《易經》」,它不是迷信,是超科學!
    楊振寧:易經對中華文化產生巨大影響楊振寧,在「2004文化高峰論壇」闡述了《周易》對科學發展影響,認為:《周易》影響了中華文化的思維方式。明代傑出科學家徐光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似至晦,實至明,似至繁,實至簡,似至難,實至易。」
  • 《易經》隱藏的宇宙奧秘,千年來無人能解,西方學者:太先進了
    《易經》又是群經之始,這是因為它是中國文化的總源頭,是諸子百家的開始。《易經》成書時間距今大約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據說是西周時所創作,其中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哲理知識,不僅可以用來佔卜,而且也揭示了宇宙中的很多奧秘,讀來讓人頓覺奧妙無窮。用一句話解釋就是「易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包羅天地萬象,中華民族之奇!」《易經》離我們那麼遙遠,為什麼還研究它?
  • 被質疑了6500年的易經,卻成就了外國科學家,5個獲得了諾貝爾獎
    在萊布尼茨的論文和書信中,經常提到伏羲氏和八卦,他曾明確表示:「創造中國帝國的伏羲氏在其推演的八卦中曾用二元算術(即二進位)。」他尊稱「伏羲為世界科學始祖。」認為中國文化是文化成就和知識成就的真正典範,因為中國人創造知識並不像西方人那樣要藉助於上帝。
  • 易經與科學宇宙中的「強互作用力」可能存在每個人身體內
    易經與科學宇宙中有一股最為強大的神秘力量,堅不可摧,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在探索,這股神秘力量就是「強互作用力(強核力)」而科學家們將其中參與相互作用力的粒子稱為夸克,每一種夸克都是一種「色」,強相互作用就是把宇宙中最小的粒子結合在一起,構成世界的基礎。
  • 《易經》到底是偽科學還是超科學?為什麼至今還有人爭論不休?
    提起周易,恐怕很多人難以將它和科學聯繫起來,甚至覺得這些宣揚八卦的理論簡直就是偽科學。當西方工業革命如火如荼的開展,而中國仿佛把眼睛蒙住,沒有現代科學的萌芽產生,這和我們幾千年來的小農經濟下,人們思想觀念的束縛有關。周易還曾幾次被批為中國文化造假的源頭。
  • 楊振寧堅持反對中國建造高能加速器的歷史原因
    本文發布於2018年7月1日原標題:楊振寧堅持反對中國建造高能加速器的歷史原因 | 科學春秋編者按:中國是否應該建造大型對撞機?自2012年項目發起,爭議從未平息。撰文 | 黃慶橋(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員)責編 | 程 莉● ● ●楊振寧反對中國建造高能加速器既是歷史,也是一場新近發生的現實辯論。
  • 中國三大奇書僅剩一本,卻被批是文化造假源頭?現被證實超科學
    中國文化始於人類開化的上古時代,甚至更早的時期,很多朋友都認為上古時期的文化元素神話氛圍太濃厚,所以,在研究歷史時通常會將中國上古文化排除在外,這是一種謬誤。中國文化在流傳過程中幾次面臨消亡,但還是挺過來了,這是值得每個炎黃子孫都自豪的事情。
  • 古老的易經文化與科學的結合,易經六十四卦的驚人數學結構
    古老的中國《易經》是最早的文獻之一,讀起來宛如一部經典,闡釋人生時節的智慧。這張美麗的人類圖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結合,包含了四種古老的文明奧秘系統,也就是早期的科學──四種了解生命韻律和流動、了解宇宙,以及人類內在本質的不同途徑。
  • 諾獎獲得者:這次知識經濟的革命,受惠於中國偉大經典《易經》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查理·威爾海姆評價中國的《易經》:「知識經濟正在改變我們的時代,但是許多人並不知道:帶給我們巨大衝擊的這次革命,實在受惠於中國古代的偉大經典《易經》。」但是因為它的玄妙,很多人始終將它視為是一本算命的書籍,科學家甚至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易經》進行批判,中國近代之所以沒有萌發出現代科學基礎,就是因為我們傳統文化一些思想的限制。那易經當真是偽科學?它當真是文化造假的源頭?西方研究者卻認為易經是超科學!
  • 中國「天時地利人和」,能培養出下一個牛頓級的科學天才嗎?
    (1)文化背景決定了人才的方向中國自古農業為上的文化、「士農工商」的觀念,以及盛行千年的科舉制度,都決定了中國的人才培養必定是以文化人為主。這就是為什麼古代中國湧現出了「唐宋八大家」、「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閃耀文化史的文化大家的原因。反觀西方國家,地緣文化使他們不得不走出自己生存的土地,去探索未知世界,加上貿易往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反過來刺激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因此,哥白尼時代開始,西方對於未知世界的探索已經到了十分緊迫的時候,大量人湧入科學研究領域,近代科學也開始在歐洲誕生。
  • 科學巨匠楊振寧對中國有大貢獻,除科學理論,還有一份救人名單
    楊振寧,1922年在安徽合肥三河鎮出生,很小的時候,母親就開始教楊振寧學習識字,由於家庭的原因註定了他非凡的人生,在高二時便報名統一招考,以優秀的分數被西南聯大錄取,楊振寧在西南聯合大學當研究生時,就在短短的六年時間裡,清華大學的王教授對他產生很大的影響。也就是在那時,他也漸漸地欣賞了物理學家的研究風格,並培養了他對物理學的情感。
  • 楊振寧曾坦言:「我放棄中國國籍後,父親始終沒能寬恕我」
    後來楊武之又轉到安慶教書,在這期間他同定下娃娃親的羅夢華完婚,並生下了長子楊振寧。他一直有著科學興國的想法,因此教書期間仍然不忘學習,在1923年通過了公費留學出國考試得以赴美讀書,短短三年,他先後在美國史丹福大學和芝加哥大學取得了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
  • 《易經》被質疑6500年,如今被認定是超科學!國家院士臨終告誡!
    很多人沒看過《易經》,也不知道自己是哪裡來的固定思想,聽到《易經》就覺得是落後的、沒有科學依據的古典書籍。科學的盡頭是神學,而神學都是現階段科學無法解釋的科學。在國外,有西方學者提出《易經》是超科學的存在。
  • 《易經》科普前言
    在我所認識的世界觀裡面,有很多東西都可以在《易經》裡面找到源頭,有很多問題都可以在《易經》上找到原因。比如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是出自易經。比如「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等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也出自《易經》。 那個時候的我,還不知道佔卜就是源自《易經》,也不知道《易經》就是所謂的「天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