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傅佩榮曾經說過:《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經典,需要一些解釋。從《易經》的原始材料來看,這是一本古老的職業書籍。但是,根據孔子及其後代的研究經驗編寫的關於「 《易經》」的評論充分體現了「充分彰顯」。
由於佔用率是對未來的預測,因此它常常被誤解,許多人將其視為迷信或佔星術。首先,讓我們假設這種類型的入住人數實際上可以預測未來。在《易經》課程的日常教學中,我經常引用瑞士心理學家對「語義思維」和「並發性原理」的定義作為對《易經》六邊形原理的西方科學解釋。
《易經》是如何傳到西方的?
尉禮賢:遠渡重洋的傳教士,不愛洗禮愛翻譯
在清末和明初,一位德國神學家自稱尉禮賢,是因為他對孔子敬佩。儘管他只有57歲,但他在中國呆了20年。儘管他是一名傳教士,但他從未為任何人施洗過,他致力於中國傳統弓箭經典的翻譯。
《易經》是尉禮賢最費心血的工作,從1913年到1923年,翻譯過程只花了10年時間。 1924年,另一本德語譯本在歐洲出版,並受到西方學者的高度評價,並且該譯本被認為超過了以前所有的歐洲文學譯本。
儘管1950年博林基金會已經有幾種英文版本,但它仍邀請美國一些最好的德語-英語專家將尉禮賢的《易經》版本翻譯為《易經》。當時大約76歲榮格,還為此書寫了序言。
為何說《易經》並被迷信,而是超科學?
榮格:「因為所以」不是唯一真理,還有「有意義的偶然」
我們的科學基於過去被認為是正確的因果關係定律,但是因果關係定律從根本上動搖了。我們現在談論的自然法則僅僅是統計真理,因此必然會發生例外。
我們尚未完全意識到的一件事是,我們需要對實驗室條件進行嚴格的限制,以獲取不變和可靠的自然規律。
如《易經》所示,中國人的心態似乎完全被事件的偶然性所迷住了,而我們認為是巧合的事情似乎是這個特定人的主要關注點。我們推崇的因果律幾乎被完全忽略了。
《易經》對自然的態度似乎與我們西方人珍惜的因果過程相反。在古代中國人看來,觀察的實際情況是偶然的,而不是因果關係收集的確定結果。他們的注意力似乎集中在事故形成的命運上,而不是尋找「事故」的原因。
在西方人仔細地過濾,測量,選擇,分類和分離的同時,中國的《易經》六邊形圖像可以包含最精緻,最微妙和超感官的所有內容。因為所有這些因素共同成為一種觀察的情況。
因此,如果一個人投擲3枚硬幣或數出49根蓍草(佔卦用的蓍草有50根,其中參與佔筮撥算的為49根),這些偶然的細微之處就會進入觀察狀態。在卦圖中,成為「 ——」一部分的「部分」對我們而言並不重要,但在中國人的心中具有無可比擬的意義。
這是半個世紀前著名的西方心理學家鍾為撰寫的序言。根據他們的翻譯和傳播,許多科學家通過《易經》取得了新發現。
西方學者發現,《遺傳密碼》在中國與《易經》的64爻卦象驚人的一致。因此,《易經》的64個卦與人類息息相關,不僅是科學宇宙的金鑰匙,而且是打開生活密碼的金鑰匙。法法國傳教士白晉在信中寫道,二進位不應該是一門新科學,中國的伏羲幾千年就已經發明了。
不該被誤解和忘記的《易經》
《易經》誕生於6500年前的中原,直到今天我們對《易經》的了解甚少。馬雲從事商業活動已有數十年之久,他說《易經》從未離開,並要求《易經》做出重大決定。
受到陰陽原理的啟發,楊振寧和李正道認為,第二組原子能態的奇偶性是不可破壞的,但並非恆定不變,而且它的起伏變化是一個重要發現。諾貝爾物理學獎。
所以《易經》裡的內容包羅萬象,如果你還認為是一本算命書,那這本書也太浪費了。前文也提到佔卜一直是一種尋找答案的方式,我們普通人學《易經》,最根本的是,改變自己的固定思維,讓腦袋開竅,洞察萬事萬物的規律,順應規律做事,逐漸修正自己言行,把工作和事業做得更好,生活過得更好。
讀雜書萬卷不如真經一部,《易經》是我們老祖宗全部智慧的精華萃取和高度升華,是經典中的經典,很多人覺得《易經》這本書晦澀難懂,上面都是文言文,不知道從哪裡下手開始閱讀。
我讀的是這本白話文圖解版本《圖解易經》,書中把晦澀難懂的古文翻譯成我們通俗易懂的白話文,裡面還有相近的注釋和插圖,在書中領悟到了很多古人的智慧。
易經裡可不僅只有深奧的大道理,而是貼近生活的人生智慧!
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每一個都是能讓你實際運用到職場,生意場和生活中的。
《易經》是傳統文化的綱要,是傳統文化的根。是我們理解傳統文化的基石。讀《易經》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運!
結合生活中的案例,更能讓人沉浸其中,看完之後,對於生活中的很多困惑也就豁然開朗了!
這本《易經》才99元,也就是兩包煙錢,卻能讓你受益終生!
點擊下方連結就可以把這本大智慧帶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