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來,類似於《一位中國院士臨終前的告誡,被質疑6500年的《易經》其實是超科學》、《被質疑了3千年的封建迷信,如今卻被納入國考,學者:根本看不懂》、《周易:被質疑3000年的封建迷信,如今證實是超科學,還被納入國考》、《被質疑了6500年的易經, 卻成就了外國科學家, 5個獲得了諾貝爾獎》這樣的文章,時常出現在網絡上。
只要在網上搜索一下「被質疑的迷信,如今被證實」這樣的詞條,可以跳出很多這樣的文章,這些文章非但題目取得差不多,內容也非常相似,而且還是由很多不同的作者所寫的,其中也不乏一個作者寫了二三篇類似的文章的。
縱觀這樣的文章,幾乎都有以下這些共同的特點。
一,這些文章所說的迷信,就是指《周易》或稱為《易經》的這本書,這些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說在他們的文章發布之前,人們都是把《易經》當迷信的,只有他們才認識到《易經》原來是超科學,是比科學還要科學的超科學。
在《被質疑了3千年的封建迷信,如今被證實是超科學,已被納入國考》等多篇文章中,就這樣寫道:「易經是一本解釋天地規律的書,但卻因為其中玄妙,深奧的記載,被中國人質疑了三千年,認為這是迷信,不能學。」
《易經》到底是不是一本解釋天地規律的書?這個問題先不去管他,「被中國人質疑了三千年,認為這是迷信,不能學」這句話,就顯得太無知了吧?
《易經》歷來被尊為群經之首,中國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非但自己在晚年特別喜歡讀《易經》,甚至還「韋編三絕」,孔子更是把《易經》作為重要的教育內容傳授給學生們,這在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馬王堆帛書《周易》中,都是有明確的記載的。
至於兩漢以後,人們對《易經》這本書的學習研究,始終長盛不衰,從兩漢到民國時期的這麼多對《易經》的註解注釋,完全可以證明中國歷來都在學習和研究《易經》,哪有什麼「這是迷信,不能學」的說法?
二,這些文章並沒有對《易經》這本書的內容作出認真的介紹,更沒有對書中的文字作出有理有據的解釋,而是完全不負責任的誇大了這本書的影響和作用。
在《被質疑了3千年的封建迷信,如今被證實是「超科學」,還被納入國考》等多篇文章中,竟然這樣寫道:「故宮博物館(院)是根據《易經》卦理設計構思的。它涵蓋精準的數學原理。歷經六百年的磕磕絆絆,依然波瀾壯闊;儒家思想在《易經》中由乾卦開創流派,道家在《易經》中以兌卦創建流派,兵家三十六計也源於《易經》。」
且不說作者誤把故宮博物院當成了故宮博物館,就「根據《易經》卦理設計構思的」這句話,也是非常的武斷,《明史》卷六十八有明確記載,紫禁城是以南京明故宮為藍本的,是按照古代「天人合一」的星象布局理念來設計規劃的。
至於這篇文章中說「儒家由乾卦開創、道家由兌卦創建、兵家三十六計也源於《易經》」,更是毫無根據的說法。
三,這些文章為了「如今證實是超科學」,就把一些現代科學技術,生搬硬套在《易經》這本書上。
在《被質疑了6500年的易經, 卻成就了外國科學家, 5個獲得了諾貝爾獎》等多篇文章中,說什麼「李政道與楊振寧因論文《不對等定律》提出的「宇稱不守恆」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自稱是得之於《易經》之啟示是也」、「普利高津這些成就的取得,是受到了中國《易經》的影響」、「海森堡受《易經》的影響,1925年發表論文《測不準定律》及《矩陣理論》」、「易經成就了無數中外科學家!還有人說,易經就是中國古代的大數據!」等等。
在《中國院士臨終告誡:被質疑6500年的易經,外國專家證實是超科學》等多篇文章中,還這樣寫道:「還有學者研究發現,中國幾千年前的太極八卦圖,就是人們苦苦追尋的宇宙統一模式。中國的科學家也根據伏羲八卦圖,以《易經》為基礎,完成了愛因斯坦的統一場論,從而提出了全新的科學理論體系。」
真不知道這樣的高論是哪裡來的?也不知道這些高論的理論依據和事實在哪裡?更不知道各位讀者網友看到這樣的高論,會是什麼樣的感想?
四,這些文章更是無中生有的編造了一些名人名言,來讚美《易經》這本書。
在《被質疑了3千年的封建迷信,如今卻被證實是超科學,還被納入國考》等多篇文章中,還引用了愛因斯坦的這樣一段話:「西方科學家做出的成績,有不少被中國古代科學家早就做出來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原因之一是古代科學家自幼學習《周易》,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學家們不曾掌握的一把打開宇宙迷宮之門的金鑰匙。」
但是,在愛因斯坦的著作和書信中,為什麼就找不到上面這段話呢?真想問一問這些文章的作者,愛因斯坦的這段話是寫在愛因斯坦的哪本書上的?
在《6500年前「一鳴驚人」的奇書,被認為是中國迷信,現在成為超科學》等多篇文章中,還寫道「魯迅曾經說過,如果不讀《易經》,你就無法了解中國文化。」
這更是滑天下之大稽了,誰不知道魯迅向來是對《易經》抱懷疑態度的?」而且,無論哪一版的《魯迅全集》,都找不到「如果不讀《易經》,你就無法了解中國文化」這樣的話!
意思相反的話,魯迅卻是說過的,《華蓋集》的《十四年的「讀經」》:「還有,歐戰時候的參戰,我們不是常常自負的麼?但可曾用《論語》感化過德國兵,用《易經》咒翻了潛水艇呢?儒者們引為勞績的,倒是那大抵目不識丁的華工!」
五,至於這些文章中的硬傷錯誤,更是比比皆是。
有好多篇文章,就給馮友蘭加上了「院士」的頭銜,在一篇題為《被質疑了3千年的封建迷信,如今被證實是超科學,已被納入國考》的文章中,就給馮友蘭加上了「中國國家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這兩個頭銜。
馮友蘭的資料大家都知道,馮友蘭在回國之後,歷任清華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從來就沒有過「院士」的頭銜。
在《被質疑了3千年的封建迷信,如今被證實是「超科學」,還被納入國考》等多篇文章中,還寫道:「《周易》說的「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也是一樣的可用。」
這個硬傷就更加明顯了,因為「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句話,並不是出自《周易》,而是出自《論語泰伯》:「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總之,這段時間在網絡上出現的這些文章,根本沒有學術可言,都是一些很不嚴肅的隨口說說而已;這樣的文章也不是真正在弘揚中華文化,而只是為了某種商業目的而已。
看陰陽學說在古代天文中的運用,就能知道中華文化一定會經久不衰
伏羲畫八卦只是為了卜筮,為什麼還被尊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
以《易經》大過卦為例,來理解《繫辭》剛柔相推的重要含義
若能領悟道家文化,就能做到對症下藥,想了解一下嗎